基于阅读力培育的语文活动情境展开

时间:2022-07-21 11:17:18

基于阅读力培育的语文活动情境展开

阅读力即“阅读能力”“阅读素养”。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国际上权威的学生评价项目也将“阅读能力”作为评价的核心要素。

一、小学生阅读力的研究:从阅读评价走向经历体验

近年来,小学生阅读力培养的研究体现了从阅读评价走向经历体验导向的转变。

而以阅读力“信息的提取”“整体的感知”“推断和解释”“评价与鉴赏”的评价“标尺”强化提高阅读力,则体现了对核心要素的深入思考。

一些著名特级教师,如薛法根、虞大明等,他们的许多经典课例,都十分注重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表达力、概括力的节节拔高,潜移默化之中将阅读力培养导向了课堂教学本身,而且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小学阅读教学应重在阅读力的“培育”,以使语文活动情境的展开形成一片儿童可以自由“深呼吸”的绿色言语丛林,并使之成为一根富有生命力的“葡萄藤”。

二、语文活动情境的展开:从“关键点”走向“生长点”

语文活动情境基于阅读力培育来展开,要使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有“深入一步”“登高一丈”“向前一里”之感,在体验时往往有“顿悟”“领会”“恍然”“深刻”之得。

“信息的提取”“整体的感知”“推断和解释”“评价与鉴赏”是阅读力的四项核心要素,语文活动情境展开能利于学生阅读力的培育,要抓住“关键点”,“提纲”则“挈领”。下面以《揠苗助长》为例分别进行解析。

(一)提取信息能力培育的关键点一:“会看”

能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点,抓住核心,这就是提取信息的能力。

【活动情境的展开1】

师:第一自然段是故事起因,主要讲什么?

师:你说了那么多,有一个词很重要,知道是哪个?

――巴望,我写在黑板上,你们圈出来。

师:二、三自然段是故事经过,讲什么?

师(追问):能用3个字表达吗?

生:拔禾苗。

师(追问):两个字呢?

生:拔苗。

师:故事的结局怎样?

生:禾苗都枯死了。

师(引导):可以圈出哪两个字?

生:枯死。

【评析】

眼睛怎么能“看到”关键的信息呢?王荣生教授认为有两条视线,“一条是生理性的外部视线,另一条是心理性的内部视线。外部视线的‘注视点’,其实就是内部视线的‘意识点’”。所以他认为主要是改变意识。引导儿童“会看的策略有:

1.聚焦“看点”。对于根本不注意文字的学生来说,方法再好也没有用,提取信息,首要的是对文字“看点”聚焦。教师说:“你说了那么多,有一个词很重要,知道是哪个?”这引导就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由“散点”聚焦“看点”,关注范围由“段落”聚焦“词语”。

2.交织“重点词”。有了专注的注意力,学生的“意识点”与“注视点”还要能交织在“很重要”的词上。什么是“重点词”?“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字就是那些让你头痛的字。”学生一旦建立起“重点词”的印象,信息提取能力就能很快提高。

3.强化“视知觉”。从心理角度讲,“会看”体现的是“视知觉”水平,在学生调动“视知觉”时,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圈一圈,既是对“视知觉”的强化,使其对重点词印象加深,也是带动小部分游离在外的学生卷入活动的又一契机。

(二)关键点二:经历自主建构

对内容、主旨、写作对象等整体感受的能力,关键点为语文情境充分展开,学生能全景式地去经历自主建构的过程。

【活动情境的展开2】

第一层次:“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把禾苗拔起来帮助它成长)“揠”指的就是――(拔),所以故事也叫“拔苗助长”。

第二层次:抓住重点词连起来说说故事主要内容。(具体见【活动情境的展开1】)

【评析】

学生对故事主要内容整体把握的自主建构至少经过两个层次:

1.从阅读初感中抽取有效成分。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生活中对这则寓言故事有阅读经验,同时在课前对课文的接触或预习中又会得到相应的经验,这就是他们的阅读初感。但这种初感,大多是比较零散的,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现有的阅读初感中抽取出有效内容,而“扣文题提炼主要内容”就是一种简洁可行的策略。

2.将多处提取的多种信息进行重整。“提取信息”时,对各部分划分及概括形成了多种信息,而“整体感知”时则需要对多种信息进行重整,比如“合并”“微改”,或“稍加补充”,这样逐渐形成策略。

(三)关键点三:解决A处到B处的落差

“这些关键点可以看出什么来”,“怎样看出”靠的就是推断解释能力,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要解决学生借助原有生活经验、语文经验、阅读能力到达的A处与课文和作者要表达的B处之间的落差。

【活动情境的展开3】

师:我们一起来看故事起因。

(1)巴望什么意思?(急切地盼望,眼巴巴地希望)

(2)你从哪里看出他是在“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呢?

师:放到课文中去读读(读好这句话),还从哪里看出他是在“巴望”?

生:我从“十分焦急”看出他是在巴望。

师(追问):他会怎么想?

生:我家的禾苗怎么长得这么慢,要是快点就好了,真是急死了,我该怎么办呢?我该想个好办法呀!・・・・・・

【评析】

引导学生解决落差,形成此项能力的策略有:

1.对落差的准确把握。A处与B处到底在哪里?落差的距离有多远?比如“巴望”这个词的理解,学生的A处往往在程度稍低一些的词的理解上,比如“希望”“盼望”,怎样到B处呢?很简单,直接追问“怎样的希望才是巴望?”学生就能自主往程度高处思索,到达B处。

2.对落差的深度解读。A处不是唯一,会以不同的表达出现;而B处也不是既定终点,是高于A处的目标。仍以“巴望”理解为例,“眼巴巴地盼望”仅是从词语本身进行了解释,可以假定为是B1。那农夫的“巴望”是怎样表现的呢?这里又有个高于B1的B2,就是对“天天”这个词的理解,还有B3,对“焦急”这个词的理解……因而,教师要对有落差的A处和B处进行深度解读,多元理解,但不是将教师的“深”与“多”塞给学生,而是积淀一种底气,给活动情境以更大的空间,给学生自主生长以更多的自由。

(四)关键点四:细节处的深入体验

对文本的价值、主题、结构、表达等方面的评价鉴赏,关键是学生自觉地或在组织下到值得“咀嚼”与“玩味”的细节处深入体验。

【活动情境的展开4】

这个农夫是怎么拔的?读读第二自然段。

师:那是怎么拔的?来,(指名)请你们三个小农夫来拔拔看。

师(追问1):农夫拔的时候,为什么既要用力,又要这么小心?

生:既要往上拔高一点,又不能拔出泥土――

师(追问2):为什么要这么小心翼翼呢?这回我们一起来读,三位小农夫继续拔哦。

师:感受如何,你来说说。

生:很累,腰酸背疼,满头大汗……

师:同学们,你们看三个小农夫才拔了这么一会儿,就吃不消了,故事里的农夫可是一直这么拔着,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呢,他会怎么样?

生:累得一点力气都没有,累得快趴下了。

师:你们已经理解“筋疲力尽”这个词了。谁来读好呢?

【评析】

“故事里的农夫怎样?”“你得到什么启示?”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对寓意的感悟,都可以从细节体验中来。优质的语文活动情境,需要恰当创设体验式活动。对课文中“农夫一棵一棵往上拔”的体验,能加深对“小心翼翼”行为细致入微的体会,突出人物行为的真实感与现实感。明确活动目的为达到与故事中人物情感相融,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气”都具体化,为寓言理解与领会进行铺垫。

总之,优质的语文活动情境,是一片儿童“深呼吸”的绿色森林,教者不是播种,而是带领;学者不是跟从,而是培植,靠自己去长出藤,藤成“链”,“链”成“能力网”,结出丰硕的果实,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阅读者,一个精神得到养育的阅读者。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夕市夕山区隆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急救中的应用 下一篇:精神分裂症紧张性木僵患者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