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综合卷命题初探

时间:2022-07-21 11:10:46

九年级数学综合卷命题初探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评价由原来的结论性评价体系向着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推进.尤其在学生进入初三以后,学校会组织一系列的阶段性测试如月考、模拟考等,以便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教师下一阶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和复习服务.所以作为一线教师能出一份好的阶段性测试综合卷在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出好一份好的阶段性测试卷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把握试卷的难度,下面就此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明确本次数学综合卷命题的性质和目的

每次命题的性质不同,要求是不一样的. 常见的综合卷命题主要有:周周清、单元综合测试、期中、期末考试以及月考卷和中考模拟卷等.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后,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我了解的愿望,想要知道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就需要进行阶段性测验.

其中周周清、单元综合测试、期中、期末考试以及月考卷的命题属于过程性评价,各阶段的学习内容不同,考试的要求与目的也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阶段学生学什么,我们就考什么.要让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容易接受.通过考试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建立“我可以学好!”和“我能学好!”的信心,即使考砸了也要有“下次我能考好!”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需要有一个量的认识.通过考试,要能够使学生清楚自己是在知识与技能上比较薄弱,有待加强,还是在学习过程与方法上需要改进,或者是学习的态度和情感需要提升,总之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考试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使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做到有的放矢.

而初三综合复习卷与中考模拟卷的命题就要与中考接轨了.必须要深入研究中考说明的要求和历年中考的命题趋势.考试的目的与要求是如何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复习和适应中考的要求.命题时不管是内容的选择还是难度的把握都要反应中考的要求.考试说明中,对某一知识点的要求每年会有所变动.在选题目时要有所体现,就要引导老师和同学对这种情况加以注意.这都是命题之前应该考虑到的.

第二、在命题前对整份试卷要有整体的计划

在明确了综合卷的目的和功能之后,要了解命题知识内容的范围和学生的大致情况.然后再着手制订命题的整体计划.

首先是题型、题量,各部分内容和难易搭配的比例.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考查功能.同时对要考的知识点分配和所占的分值也要有适当的安排.难题占多少、容易题占多少、中等题占多少,要有一个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的分布要掌握得比较准.一般的先易后难要有梯度,用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解答题的最后几道题来控制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同时新题型和具有社会热点问题背景的试题也要作适当安排.在命题前必须对各种题型的分布以及各题所占的分值都有明确的考虑.

其次在命一份试卷时,要控制题目难度的起点和最高点.这关系到学生分数的分布.例如满分150分,计划让他们平均分为110分.但是,同样平均分为110分,分数可以比较集中,也可以比较离散.这就跟你出题的时候,控制难度的起点和最高点有关系.起点放得低一点,最高点再升得高一点,同样可以把平均分稳定在那个原来的位置.但是分数的分布就可以相对集中一点.因为你起点低了,基础差学生也能得些分了;最高点提高了,好学生也不会太冒尖,也要受一些阻碍.这样,分数就可以离散得小一点儿.相反起点提高、最高点降低,题目是比较集中了,学生的分数就分化得厉害了.因为试卷里中等题目特多,基础差学生够不着,没什么分;好学生都不在话下,分数都挺高的.对分数的理想控制最好是呈正态分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中考中都有详细的双向细目表.这是命题的总体计划.好比是做工程,得有图纸,有整体设计.而没有图纸就干不了活.这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特别是在中考摸拟卷中,需要把这一切最后要体现在一个双向细目表当中.不同时期的模拟试题,双向表可以有不同的列法.但是,必须得有.这个双向表是设计试卷的蓝图.

第三、命题的操作程序

命题一般按以下程序:“找”、“看”、“做”、“改”、“磨”、“读”进行.

1. 找题

要符合以下原则:目的性,适应性.

首先,由于各种阶段性综合考试目的和功能不同,根据不同的考试功能,题目的要求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如月考、周周清的目的是:检查本阶段学习的效果,激励下一阶段的学习.

其次所选的题目要适合本阶段考试的需要,适应参加考试学生的能力要求和认知水平.

再次就是试题的来源.在自然环境下,什么样的季节,种什么庄稼,有它的自身规律.对于试题的选择要把握这样的原则:学习了什么考什么,老师怎么要求就怎么考.就以月考为例,一般的试题有以下几个方面来源:首先是学生的某一本学习资料或作业本或书本,这样能让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其次是网上同单元的测试题里找,不过要对拷来的试题作相应的修改;还有中考题里相关单元的考题,但不可能都适合,即使重点知识是相同的,可能能力要求也不同.

2. 看题

首先在初稿确定下来之后,要看题量、分数设置是否合理,以及阅读量、计算量的搭配是否合理恰当.

其次看所选的题是否体现本阶段学习的内容、有没有超范围.如果有不需要本阶段的知识就能作答的题,可以有,但比例尽量少些.

再有就是各题型的难易搭配,各知识点的难易搭配一定要考虑整卷的平均难度,并且要有整体的布局.有些平时教学中的知识难点,虽然是老师认为讲了再讲的,但在考试时还是难点.这类题目不宜设计过难的题目.难题就是难题,那怕你平时讲得再透,到了考试还是难题.因为你讲过的题目很多,学生不知道哪题要考.还有在命题时如果把题目稍作修改,反而对学生来说更容易做错.一份试卷里老师眼中的熟悉题目和一般学生能做的题目看起来很多,其实不一定会很简单.所以一份试卷中要有一定量的直接送分(一步到位)题.对于简答题中的最后几个大题目要有大部分学生能得分的部分,问题设置要有梯度.

3. 做题

请其他同学科的老师独立做一遍,同时记录好所用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师用的时间是学生用时的一半.认真征求帮助做试卷的老师的意见,并采纳合理化意见.

4. 改题

在修改题目时,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新题型会不会太难、太多;有没有学生现有水平还不能解决的;综合题会不会用到学生还没有学到过的知识与方法;题目的排列是否呈阶梯分布;特别类似的中考题是否作了相应的修改等.例如在我校初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命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如图1,有一座圆弧形拱桥,桥下水面宽度AB为7.2米,拱顶C到水面的距离为2.4米.

(1)用直尺和圆规作出所在圆的圆心O.

(只要求作出图形,保留痕迹,不要求写作法);

(2)现有一艘宽3米,船舱顶部为长方形并高出水面2米的货船要经过这里.

问:货船能顺利通过这座拱桥吗?

本题原本是一道中考题,原来只设有第(2)个问题.考虑到学生容易会把圆的知识与抛物线的知识搞混起来.笔者在设计本题时,就增加了第(1)小题.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完成本题的难度,导向用圆的知识解决本题.另一方面由于本次月考的重点内容是“圆的知识”,而二次函数的知识在第一次月考中已考过.

5. 磨题

从头到尾自己或请另一位同行一起做一遍.在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每个选项、每个空格、每一步计算都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不同答案;思考的方式方法都要考虑在内,以避免出现让学生产生歧义的地方.如笔者在一次综合复习卷的命题中,遇到下面一个例子:

如图2,在海面上生成了一股强台风,台风中心(记为点M)位于台北市(记作点A)的南偏西15°,距离为41千米,且位于福州市(记作点B)正西方向40千米处. 台风中心正以50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60°的方向移动(假设台风在移动过程中的风力保持不变),距离台风中心40千米的圆形区域内均会受到此次强台风的侵袭.

(1)台北市、福州市是否会受到此次台风的侵袭?请说明理由.

(2)若受到此次台风侵袭,该城市受到台风侵袭的持续时间有多少小时?

在前面的几个环节都没有发现本题有问题.值到在本环节进行磨题时,发现根据地理位置台北市与福州市的方位与地图上的实际不符,容易引发学生理解上的歧义. 因此要将台北市与福州市的位置进行对调.把题目中的“台北市”改成“福州市”而“福州市”要改成“台北市”.

6. 读题

对易错题的部分条件加以提示(如加着重号),对过难题加设“梯子”,对于卷中要用到的一些重要公式卷首给予明示,在对卷首语的设计要更加科学与人性化等.如在命“周周清”的试卷时,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在“周周清”中不想因为自己没有过关而被“周不清”留校的心理特点,笔者通常把卷首语设计成:

对于一份综合试卷命题质量的好与坏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的.即使试卷的质量再高,如果不适合所考查的对象,不能很好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说是一份好卷.但是笔者认为通过做好以上各个环节和相应的操作程序,以及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相信通过努力之后,各种类型的数学综合卷会出得更好些.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社会协同发展 下一篇:化学纸笔测试评价设计的原则与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