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

时间:2023-11-01 17:11:10

感知成长的神奇

感知成长的神奇篇1

2010年3月29日,正值珂蓝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珂蓝“神奇魔斑”营销创富论坛亦成功举办。

河北珂蓝美容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公司董事长房子女士就致力于祛斑、减肥领域的研究。2004年珂蓝推出了“神奇魔斑”――一项直达病灶提取黑色素并从各种色斑的成因入手根除雀斑、老年斑、真皮斑,并实施终端对签约治疗的一次性祛斑技术,在业界一举成名。“把神奇魔斑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祛斑品牌”是珂蓝的目标,10年的韬光养晦,10年的风雨征程,终于造就了在竞争汹涌澎湃的美容业熠熠生辉、在祛斑领域独占鳌头的珂蓝。

在此次珂蓝“神奇魔斑”营销创富论坛上,珂蓝公司董事长房子女士携手多位业内知名专家及演艺明星,不仅与全国美容院精英代表共同感受了“神奇魔斑”项目的神奇效果及全新的赢利模式,并共同见证了珂蓝公司成立10年来的辉煌历程。

此次论坛特别邀请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鹤铮担任司仪,美容业实力派策划人和风雨彩虹营销策划机构创办人李威老师、台湾金牌讲师陈新凯老师及知名培训专家李鸿诚老师等著名业内专家主讲营销实战课程。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社社长辛映继先生亦受邀出席,并为与会人员做专题演讲,见证美容行业的过去、现在并展望未来,让大家了解了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喜人形势。嘉宾热情洋溢的讲话,当红明星及实力艺人的精彩献艺,为这场震撼视听的财智盛会和悦知之旅营造了热情高涨的氛围。

美容业内的财富传奇――珂蓝“神奇魔斑”目前拥有上千家加盟店,其加盟一家、成功一家、火爆

家的事实,使得本次招商会吸引了众多美容院的关注,参会经销商之多,会场签单之踊跃,让更多有着丰富运作经验、认同公司理念的商也加入了珂蓝的团队,愿意和珂蓝公司共同成长、共同繁荣。这次活动中,珂蓝公司赢得了商和厂家的双丰收,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招商金额突破800万元,创造了又―个签单神话!

感知成长的神奇篇2

郭法曾,1944年12月出生,196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国家一级演员。1984年,郭法曾在电视剧《少奇同志在东北》中饰演刘少奇同志,从此,他先后在几十部影视剧中扮演这位领袖人物,其中有《巍巍昆仑(上下)》、《开国大典》等著名影片。此外,他还执导或饰演了多部影视作品,1993年获国务院专家津贴,1997年获河北省十佳电视工作者荣誉称号。现为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河北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与伟人的“邂逅”

在少奇同志昭雪之后,北京电视台的一位导演出差,在软卧车厢里头,睡在对面的是东北的一个橡胶厂的厂长。他问导演个问题,怎么有拍的,拍的,拍朱老总的。怎么没有拍刘少奇的呢?是不让拍吗?导演说:也没说不让拍啊。厂长说:那拍啊。这个人竟然悄悄地从家里偷出来一个存折,用企业管理的办法,把三个当地搞党史的作者关到一个宾馆里头。对他们说:你们仨人查查,刘少奇在东北有什么活动?刘少奇有三顶帽子:叛徒、工贼、内奸,叛徒是首当其冲的。这个事就是发生在东北奉天,就是现在的沈阳。写这一段,跟咱东北有关系,这就创作出了电影剧本――《少奇同志在东北》。这个谁演刘少奇就太重要了,而且是第一部以少奇同志为主的戏,应该是冒点风险的。如果刘少奇成功了,这个戏就成功了。当时问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当副导演的一个人,他说我知道一个人,特像刘少奇。结果打来电话到广西,结果厂里说郭法曾出去拍戏。最后转了一大圈,在北京航天部招待所里找到了我。我记得当时找到我的时候,已经快年根了。导演跟我说,你先回天津过年。我回去过年基本上没吃饭,人家过年基本上就是吃啊、喝啊、玩啊,我把吃喝全都给省了,该吃的时候不吃,该喝的时候不喝,再加上熬点夜什么的,到我初六回去见他吓他一跳,你怎么变这样了,太棒了你。后来我就参加竞选,经过非常复杂的淘汰选,最后选上我了。

1987年拍摄《少奇同志在东北》剧组费尽周折找到郭法曾。因为此戏是少奇同志形象在影视中首次出现,各方面都很慎重。摄制组将5位候选人的材料,逐一报请曾任少奇同志秘书多年的邓力群同志确认。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向王光美同志请示,王光美同志非常含蓄地说:“这是你们摄制组的事,先谈谈你们的想法。”当时摄制组一致是看好郭法曾的,于是说出郭法曾的编号。光美接见我时,还请来跟随少奇多年的保姆,一起介绍少奇同志的情况。鼓励他大胆去演,争取把少奇同志演成功。

我就感觉到,演好了,众赞;演不好,万人唾弃。所以我当时觉得压力很大。在我接受任务时,我给我自己定了个原则,对于如何塑造少奇这个人物,绝不神化,力求神似。那时候,模仿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就要开始表现他的神韵了。他就是一个以最普通的、平民领袖的身份,出现在大众当中的。他是伟人,是因为他干的是属于伟人的事,而不是他的长相、他的身体是伟人。所以他在人心目中不是一个神,他就一个普通的人。那与其这样,你去装腔作势,去塑造一个伟人、一个主席,那不如去演一个人。

怎么说呢,当时我已经参加好几部电影拍摄了,我对镜头是比较熟悉的。早上我化了妆一走,我听见监视器旁边一堆人围着看,那声音虽然很少,但是很敏感。这个太好了,这个太像了。这个声音就传到我的耳朵里。

于是我紧张情绪一点都没有了。就像刚才刘劲说的,要有种责任感。你必须演好不能演坏,这样一个人物你说你演砸了,你演砸了全国人民说你干什么的,你怎么演成这样,不是我们心目中的领袖。而且还有一个特点,你说好多人说,哎呀,你演得真像,真像刘少奇。我问他你见过刘少奇吗?他说没见过。所以这个事情,这是一个很深的学术问题。

这个戏拍出来以后,三部一室同时审查。当时组织审查的是已故的艾知声部长,他看了片子很兴奋,他说我看了好多写我们地下工作者的片子,这部是最真实的一部,他说这个戏塑造的少奇同志很不错,可亲可信,神形兼备,不可多得。所以摄制组同志们纷纷向我祝贺,说太替我高兴了,祝贺你,你看艾部长说的什么。于是新闻会变成订货会了。

就这样,我就一发不可收。《少奇同志在安源》、《少奇同志在武汉》、《少奇同志在皖东》、《少奇同志家乡行》。紧跟着下面就是电影,从《巍巍昆仑》开始,《开国大典》、《大决战》、《刘少奇的四十四天》、《的故事》,这样一系列的少奇同志的片子就出来了。

我演到十几年的时候,我演戏有一个非常好的条件,是因为王光美同志当时健在,她是当过少奇同志秘书的,所以我有什么事我都会请教她。有机会见面请教,没有机会打个电话,我演什么时候少奇同志,她就马上给我滔滔不绝地讲,当时什么情况,他穿什么衣服、身体状况怎么样,有没有得病。她都跟我讲,演到十几年之后我就跟她成了一个忘年交的好朋友了。我在扮演少奇同志20余年当中,应该说大部分的戏都得到了当时健在的王光美同志的亲手点拨和指导,她都会滔滔不绝地告诉我,拍任何一部戏,我都可以去请教她。后来我就成了习惯了。一开始接触她的时候,我很拘谨。第一次拉着我照相的时候,我的手都是抖的。老太太说:法曾,你抖什么?哆嗦什么?她不了解我的心情。我们在拍电影《少奇同志的四十四天》的时候,她有一次跟我说:我家里头还存着很多少奇同志的衣服,你什么时候有空到我那儿去试试,合适就穿走。我当时听了很兴奋,这是老太太对我认可的一种表示。我第一次走进她家的卧室,她把那柜子都打开了,把少奇同志的衣服摊了一大床。当把尘封已久的、故人的衣服拿出来,而且这些衣服是经过抄家退回来的衣服,又翻出来,让我穿在身上,在她们家里走来走去。老太太坐在一把藤椅上,对我说:法曾,那儿有穿衣镜,你过去看看那个合适不合适?我就一件件地穿上,系着扣走过她那个藤制沙发面前。在穿衣镜前,开始我还比较调侃、开玩笑呢,我说你看还真挺合身的。这怎么回事?跟量身定做的一样。我回头一看老太太眼神,哎呀,那是一个让人永远也不能忘却的眼神!

伟人给予我的丰盛内心

从我第一次扮演少奇同时开始,至今已近30年。梨园行有句老话:“十年磨一戏”。我有过之:十几年来我只以少奇的形象出现在银屏和舞台上,几乎再没有扮演过其他角色。常有人问:值得吗?

值得!身为职业演员,总能尝试新鲜角色,那敢情好,可一辈子能演活一个角色,也不简单。更何况我演的这个人物非同反响:一位修养极深、理论极高的世纪伟人;为建党建军屡建奇功的开国元勋。到头来却落得身陷囹圄、全党共诛、全民共讨、沉冤六字(叛徒、内奸、工贼)、泪洒千秋。他的丰功伟绩和悲剧结局的强烈反差,蒙上了神秘莫测的人物色彩,酿造了可歌可泣的人间戏剧,给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而党的三中全会给这桩党内最大的冤案昭雪,拨乱反正,使艺术家的创作得以实施,这一切对我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最让我欣慰的是上帝的赞誉,观众们如是说:少奇是个好人;他的务实作风、党建理论、修养风范、经济思想都是好样的;他没得善终,死得冤哪……这些观众具有强烈的同情心、正义感。它启发我创作的灵感,并不断注入新鲜养分。每到此时我就想起少奇同志生前的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可见我演的戏具有神圣的使命感,顺民心、合民意,如此这般的事业,能不倾全部心血为之,而倍感光荣吗?

与此同时,观众也夸奖了我,观众如是说:你演的好像啊、形神兼备、可亲可信、不可多得……我爱听这些好话,它给我足够的自信和力量,去迎接这一重大角色的挑战。其实,绝大多数观众没见过少奇,他们是以心中的想象为标准,衡量我演得像不像。难就难在:靠我这样渺小的普通演员的功力,再现一位高大的历史伟人的风采,并博得观众的认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重担在肩不得不挑,成功失败干系甚大。

梨园行有另一句老话:“不像不是戏,太像不是艺。.”观众看到的少奇,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我与众多同仁共同创造的艺术形象,自然融会了我的主观见解。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少奇走上影视银屏可谓姗姗来迟。在其之前许多“历史人物”早已纷纷登场献技,他们的艺术实践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给我以借鉴的良机,也指令一个较高的起点――形神兼备。形不存,神无依附。神不存,形必走样。形是外在的、起码的条件,神是内在的、人物的灵魂。为求形神兼备,多年来,我从未间断过和少奇的心灵对话:一种凡人和伟人、生者和逝者、历史和现实、演员和角色的特殊对话。这种对话让我了解他、理解他、揣摩他,从一无所知、无从下手而茫然,到逐步走近、若即若离而欣喜,再到走进角色、形神兼顾而忘情,直到身心投入、早生华发而不悔。不知不觉过了这么多个年头,拍了几十部集的作品。

我的母亲给了我一个大致形似的条件,这还不够:少奇长期在恶劣的环境里奔波,体弱多病,修长消瘦。而我体高强壮,能吃能睡,中年尚有发福的倾向。整理体态,尽量相似,势在必行。几经艰苦努力,终见成效。家人常戏说:“少奇给了你好身材。”爱美的小姐、女士们也发问:如何减肥?我答:难受即可瘦――该吃不吃,该喝不喝,该睡不睡,如此而已。我能忍受折磨,是因为演少奇,有动力,很值得。你们哪?大可不必吧。

当然,怎么努力也只是靠近原形,不可能完全一样,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值得全力追求的是神韵。

少奇的神韵是独特的。他是个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干实事儿的普通人。只是他干的事儿是轰轰烈烈、风风火火、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难怪王光美同志对我说:“少奇是伟人,也是凡人。”他没有过多的外部特征,也无须走下神坛(没在神坛上呆过),平时少言寡语,不乏长篇大论。他可以在万人面前演说,也可以在田间地头摘野菜;他可以乘主席专机出访列国,也可以坐硬座列车和群众谈心……这一切都被他的务实作风统帅着。塑造少奇的艺术形象,首先处理成具有平常心的普通人。力求神似,绝不神化。

少奇在长期领导白区的工运、学运斗争中在持久的党建理论和深化的经济建设研究过程中,锤炼出思维敏捷、逻辑严谨、严于律己、吃苦耐劳、敢担责任、甘受委屈的凡中见雅的独有气质,和不苟言笑、郁郁寡欢的内向性格。他的言谈举止、七情六欲都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这是我对少奇的总感觉。

表演是感觉的艺术,有了这种感觉才使我的表演有了依托。我没有、也不可能抓住少奇的外部特征去摹仿,而是从他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处世哲学、待人接物中求其神韵的。久而久之,受其影响、得其改造。

我也蒙受过不白之冤,虽说未及生死存亡,也让我蒙受多年的精神压力,并被迫离开京城浪迹天涯,终不能落实政策。为此,常闷闷不乐、耿耿于怀。但演过少奇之后,使我豁然开朗:这么个大人物一生多次蒙冤,且以冤告终,他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百姓虽无博襟、深厚修养,但人生百味,委屈乃一剂苦口良药,吃下去自有好处!演了少奇,给我带来好心情。同时,也启发我思考人生――应该为追求真理而悲壮的死去?还是为苟且偷生而卑微的活着?宁折不弯、能屈能伸、玉碎瓦全、后发制人……中华民族的词汇太丰富了。

在我的艺术实践里,想到的题材很多很多,体现的作品太少太少。观众想看的,我想演的,尚未问世。

让我们耐心等待,好戏在后头。

我们这一家人

我们这个三口之家,两个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生,一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两个学表演专业的,一个学导演专业的;两个导演职称,一个演员职称;两个计划经济的转型派,一个开放搞活的弄潮儿。时光荏苒,星转斗移,阴差阳错,身不由己,历尽周折,几多变故,最后,我们一家三个人,都做了导演。两个在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一个在河北话剧院。现在,两个老的已经退休,一个小的正在奋斗。

一个人一生从事什么专业,在自己的专业中获取什么成就?这并非全靠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大部分是时代选择你、给予你的。只是有人接收了时代的馈赠,有人未曾接收罢了。我喜欢这几句诗词:“春入鸟能言;云飞山自动;风来花似舞;水拍涧如鸣。”这四种自然现象,深刻地道出人生哲学。并非是过分地看重客观条件,个人的主观努力,必须融合在祖国的命运中、时代的要求里,才会见成效。

我,第一次做导演,完全是党的需要,祖国的召唤,计划分配的结果。她,我爱人何玲,在北京电影学院也是学表演专业的。1966年毕业之时,是“”开始发动之日。贻误了这一代学表演艺术的漂亮男女青年,应该在舞台、银屏上大显身手的时候,却全身心跟着,在大风大浪里学了游泳。“”结束了,人已到中年。我们表演艺术的黄金岁月,不复再来。虽说何玲“垂死挣扎”,出演了几部电影,至今还能让同龄人有些记忆,但是《神女峰的迷雾》中的女画家、《十天》中的女交通员,这些青春靓丽的少女形象,全是靠“老黄瓜刷绿漆――装嫩”,来塑造的。他,儿子考中戏,学导演,并不是我俩的主意,连家庭影响似乎都很少:儿子一直在天津的姥姥家成长,16岁才回到我们身边。做父母的深知当导演之难,多次引导孩子,企图叫他另辟新径,从事其他职业。然而,是潜移默化的渗透?还是思想联系的必然?儿子凭借自己的努力,顶着首次落榜的压力,靠着日积月累的实力,于19岁、高中毕业的第二年,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中戏导演系。儿子毕业的时候,时代变迁,已经不包分配,双向选择了。他选择了河北话剧院,虽然在剧院导演了《巷道》,还得了戏剧节的导演奖,但是开放搞活的时代允许他、吸引他,又再次选择了漂流北京,力求大业的道路。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长、思维的继续。儿子继承了父母的职业,那么就有机会去完成,我们想作而因种种原因,未曾完成的事儿,来弥补我们遗留的遗憾。

一家三口都作导演,一天到晚就有说不尽的话题,道不完的理论,这是我们家的乐趣。

感知成长的神奇篇3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水蒸气顶起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贸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感知成长的神奇篇4

《海底两万里》中的主人公尼摩艇长是一个勇敢、冷静的人,特别欣赏的是在“珍珠”这一章里,他为了救一个采珠人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勇敢地与鲨鱼搏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六百字左右,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六百字左右1打开《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我怀着好奇心,和书中的主人公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一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让我知道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这些东西如今都已变成了现实,我感叹作者儒勒凡尔纳的想象力,竟能在还未发明电灯的社会中预料到未来世界,把科学与故事结合,创造出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

鹦鹉螺号的尼摩船长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性格阴郁,却又知识渊博。他可以为法国偿还几百亿国债;看到朋友死去会无声地落泪;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会收容所有厌恶陆地的人;会与大黑鲨拼搏,把满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会逃避人类,施行可怕的报复……尼摩船长对人类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的心中充满无尽的痛苦,却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在南极缺氧的时候,当时只有潜水服上的储蓄罐里还有一丝空气,那时由于缺乏空气,他们几乎虚脱。这时,尼摩船长没有去吸最后一丝空气来维持生命,而是把生还的机会留给了教授。他为了别人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行为感动了无数读者,也感动了我。

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作者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要重视防止被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儒勒凡尔纳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面对这早在两百年前的先知者的呼吁,我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此书只是让读者感受丰富多彩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吗?不,它是在启发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对自然科学有更大的收获。

儒勒凡尔纳是在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当时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才可能有来源于现实或高于现实的想象,否则不是科幻只是空想;而如果连想象都没有,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更不可能有科学的进步。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六百字左右2从一望无际而风平浪静的蓝色海面悄然下沉,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开启了奇妙而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神秘地周游在变幻莫测的海底世界……

“鹦鹉螺”号载着他的主人尼摩艇长和他的“俘虏”,以平均每小时二十海里的航速行进。整个航程悬念迭出,异彩纷呈:尼摩艇长一行人饱览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在印度洋的采珠场与鲨鱼展开搏斗,在红海里追捕濒于绝种的儒艮,在克雷斯波岛海底森林狩猎,穿越阿拉伯海底隧道,参加海底珊瑚公墓葬礼,还遇到了潜水艇搁浅、土著人围攻、冰层封道、迈尔大漩流……在十个月的漫漫航程中,“鹦鹉螺”号载着它的乘客途经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回到北冰洋,最后离奇的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漩流中。

这就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看的《海底两万里》,它的作者是法国的一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书中一个个惊险刺激的海底冒险故事,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让我爱不释手。好几次我放下书后都久久不能入眠。

而书中最让我喜爱的人物则是这次海底历险记的讲述者,也就是小说中的“我”——阿罗纳克斯教授,他是一位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协同那位精明能干,聪明好学的仆人孔塞伊,将所见的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实的介绍,把界门纲目科属种说的井井有条,精彩绝伦,主仆二人还把他们见到的种种海底奇观娓娓道来,让我们大开眼界,什么是太平洋黑流?珊瑚礁是怎样形成的?珍珠是如何产生的?海底生物的循环系统?……

如果说阿罗纳克斯教授是我最喜欢的人物,那么“鹦鹉螺”号的主人尼摩舰长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世一直是一个谜团,他沉着冷静,有坚定勇敢,博学多才,善良正义而又有些冷酷无情,他设计并建造了鹦鹉螺号潜水艇,战无不胜。他在大海下漫游着、生活着,一方面做着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一方面搜集海底的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发誓决不登上陆地。

随着鹦鹉螺号的离奇失踪,这次炫目的奇幻之旅也就告以段落了,合上这本书,我依然惊叹于海底的一景一物,震撼于海底世界的瑰丽多姿,感叹于大自然的奥妙神奇。是《海底两万里》把我带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同时也推荐大家来共同阅读这本书。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六百字左右3自由是什么?自由到底如何定义?是在空中自在的展翅高飞吗?是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驰骋吗?是以自己的意愿潇洒的活着吗?在《海底两万里》中,我试图去寻找答案。

扑面而来的自由气息来自于海洋里自然生物生命常态。海洋生物神奇而丰富,在海底游行时,瑰丽的珊瑚丛、千姿百态的鱼儿、雪白浪花的沖荡,似乎都预示着未知的海洋里有未知的生命,然而每一个生命都平等地、无拘无束地生活在海底自由世界。

海底的神秘更是有着自由的色彩。海底有那么多未解之谜,就拿尼摩船长的“诺第留斯号”来说,他正是利用了海底的能源来得以在海里航行那么长时间。而且作者也对海底资源做出了许多期待,这足以看出,在那个年代人们就对海洋有了遐想和深入的思考,对无限的资源,自由的海底有了许多超前的想法。人类神往自由的高地,而在绚烂的海底,更是埋藏着未被挖掘的'自然宝藏。倘若有一日,人类真正的居住到了璀璨的海底,亲身去体验大自然原生态的自由。这也正是作者写此书的第二目的,让后人因此书而拥有更多探寻海底的动力,启发后人多去探索这片未知的地方。

而探索神秘海底的人类是渴望自由的。这一点在尼摩船长身上一览无余。他的性格复杂而多变,究其根本,则是因为他本人对自由民主以及独立的无限渴望。他希望殖民者能换平民自由这有何错?他希望自己的国土自由这又有何错?他为了真正的自由,在无人管辖的大海上与世隔绝,他被岁月和过往摧残得冷漠刻薄,但在他坚硬的外表下,仍有一颗善良渴望自由的心。他出生在一个不平等的年代,毋庸置疑,他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悲剧,他拼命反抗,拼命想与自由靠近,他是真正追求自由的勇者,即使最终被逐渐扭曲的心理所毁灭,但人类却也真正记住了他——一个用生命呼唤自由的人!

自由到底是什么呢?是海洋生物的各样形态?是未知世界若隐若现的召唤?是人类“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一往无前的探寻?仅仅在海底,它就有太多华丽而迷人的转身,我想我明白了,它的变幻莫测的形态,对它永无止境的追求决定了“自由”二字永远书写在路上,更新在途中,它是不会被任何词语所定义的。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六百字左右4小说《海底两万里》,我想,看完这本书后的每个人都会兴奋不已。这部作品突破了人类与海底的屏障。是它带我们去到一个美丽奇妙的海底世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旅行。

在凡尔纳所生活的时代,大多数人们认为这些故事情节和构造是荒谬的。那时的人们还没发明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出现,可就这样的时代背景,作者在《海底两万里》中却能成功塑造出潜水艇“鹦鹉螺号”。然而就在小说发表25年后,这一切的一切都实现了。

人们制造出了真实的潜水艇,并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真的无法想象,作者是凭借什么构造出这样一个奇异世界的?这是多么广博的知识和预见力啊!这也足以证明小说中的幻想并不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也正是它的出现,为后来的发明研究奠定了牢固基础。这部伟大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相信还会有很多的人会为它痴迷,而我只是其中一员。

在漫长的旅行中,作者独具匠心,把丰富的生物、数学知识和神奇幻想巧妙的融为一炉,使我眼界开拓。通过作者对它的描写,我在脑海不停勾勒刻画,仿佛跟随书中人物漫步于海底森林。奇异的海底神秘面纱正被我层层揭开。书中从各种海底生物的活动,各种新奇的美丽植物再到清澈海水的光线变化,描写都非常细致生动,使从未亲眼目睹的我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

无比神秘缤纷的水下世界故事情节扑朔迷离,紧张曲折的人物命运瞬息万变,将我时而推入险象环生又时而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引人入胜的场面描绘,细致入微的情节,人物逼真的栩栩如生,大胆新奇的幻想,出人意料的结局使人兴趣味盎然,读来欲罢不能,这些也是这部作品独具魅力的永恒。

奇妙的海底世界还蕴藏着许多人类没有发现的宝藏。要使这此宝贵资源服务于人类,就需要我们具备更丰富的知识,为以后的研究探索做好充分准备。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未来探索大自然的路上有你、有我。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六百字左右5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海底两万里》这本书。阿洛亚斯教授的一个惊险刺激的海底冒险故事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让我爱不释手。好几次,我放下书后久久不能人睡。

弥漫世界的“海怪”消息在每一条大街小巷被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它是一条100多米长的独角巨鲸,尾巴一甩就能把一艘舰艇掀翻;有人传言它是一个海底怪物,喷出几十米高的水柱,会吞没一艘快艇……各种传闻越来越离奇。

为了证实有关“海怪”的传言,为了除掉“海怪”,法古拉船长带领他的助手和教授登上了美国全新制造的“天下第一捕鲸船”一一“林肯号”……我一头扎进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里,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走进了大海。每天一个章节,每天一次历险,兴奋、惊奇、剌激、快乐、新鲜、美妙的感觉。

伴随了我将近一个月的睡前我们有时在漫天卷地的浪尖上翻滚,感觉自己的生命就被凶猛的大海掌控着:有时在颠簸不止的甲板上“玩“儿”筋斗,肚子里翻江倒海,一会儿就狂吐不止;有时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以每小时114海里的最快速度狂追不止,惊奇地见证“海怪”的存在:有时又被两股巨大的水流卷进了“海怪”的肚里,大叫“完了,完了,彻底完了……”

却没有想到我们被吸进了一艘巨大的潜水艇一一“鹦鹉螺号”里面。于是,我又跟随着他们进行了一次惊险而又快乐的旅行。每一次开卷,都是一份惊喜;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冒险经历。《海底两万里》就像是一块美味的巧克力,让我真想一大口咬进嘴里,却又舍不得转眼就吃完了,必定要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啃下,一丝丝一丝丝地细细品尝。看完了这本书,我猛然觉得自己己经成了一个小小的男子汉了,我了解了大海暴躁的脾气,海上历险的种种危险;懂得了凡事只有自己去经历了才能体味真切的感受、找到正确的答案。

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许多新鲜的事物、许多困难,法古拉船长和尼摩艇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怀着一颗认真、求真的心,坚强地面对现实,顽强地克服困难,迎接我们的一定会是胜利和成功。

感知成长的神奇篇5

长城入选“新七大奇迹”且位列榜首,作为中国人,我自然甚感欣慰,但也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反思和疑虑。

“新七大奇迹”一开始,许多中国人只是一门心思把票投给长城,有多少人去分析了长城所承载的意义呢?就这样把票投给了长城,长城入选就这么重要?

如果长城没有入选,大家就否认了长城是个奇迹,是伟大的吗?

我不禁感想,这场评选不仅是“奇迹”之间的较量,更是人口的较量。当我敲到这里,一些读者会想,我不国,长城入选了,我在这里乱说,乱写。一点爱过精神也没有。我看到过一段短文,是这样的:在此次评选“新七大奇迹”活动中,同是文明古国的埃及的表现则可谓令人赞叹。当他们得知本国的金字塔列入参选名单时,他们断然拒绝参加此次评选活动,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委员长扎西哈瓦斯说:“金字塔早已是世界人民心中的奇迹,这已达成共识,没有必要再进行投票角逐世界奇迹。”这种声音令人震撼。他们知道金字塔的意义,他们深刻地了解它,他们拥有令外人折服的民族自信力。在这样的自信里,还包含着一种自尊和深沉的情感,金字塔给了他们最理性、沉稳的品格。他们知道金字塔不单是埃及的金字塔,而更是世界的一部分。金字塔静静地矗立在埃及的沙漠里,它无求于什么,它不争什么,但又有谁能与它争得什么呢?当你想到人类奇迹时,你可以忽略它的存在吗?它什么也没做,只是静静地待着,令时间老人都害怕它。我看完后,我笑了,笑他们的公平,我欣赏他们,我笑中国许多人急功近利的表现,无不让人叹息。

在评选活动结束后,请大家冷静地看看长城的现况,垃圾很多不说,城墙是刻画的“伤痕累累”这就是你们所谓的爱国吗?我敲到这里,又停下来了,我反思着,我为长城感到伤心,为你们感到可怜,连什么是爱国都不懂。

感知成长的神奇篇6

(郸城县第二高级中学河南郸城477150)

素质教育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那么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最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感知成长的神奇篇7

一、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主动学习第一段

我首先提问:徐霞客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阅读,然后进行反馈。学生很容易知道用课文中的语言概括说出: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接下来,我再问:阅读这一段你还知道什么?学生根据本段的语言文字说出:他是用双脚一步一步走遍了半个中国的;我知道了他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他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我也知道了他把游历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我了解到了徐霞客游历半个中国之后,写成了一本奇书叫《徐霞客游记》……最后提问题: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呢?(体会到徐霞客所处的那个时代条件艰苦,靠双脚跋山涉水;经历了很多的奇人异事,孑然一身,独行其志。)

二、以问题为中心,探究学习第二段

首先,设计问题:本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让学生默读1分钟左右(段落不长),再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这段文字先写了当时读书人只追求“一举成名天下知”;再写徐霞客与他们不一样,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最后写他立志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其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对问题进行探究。下面是学生的探究结果。

生1:我现在知道了徐霞客为什么被称为“奇人”,因为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到外面去了解大自然的知识,搞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所以他是奇人。

生2:我知道了徐霞客为什么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是因为他早有雄心壮志,想写一部古人没有写的奇书——《游记》。

生3:我知道了“卓尔不群”的意思,就是说徐霞客与那些人不一样,他才华出众,走自己该走的路。

生4:“史籍地志”、“山海图经”是什么意思?这些知识对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产生这样的问题,进行生生对话、师生交流,深入探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学习第三、四段

1.通过感情朗读进行体验。第三段语言文字内容丰富,对偶句、排比句多,富有音乐的节奏感,读起来很有气势、韵味。因此,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练习,在读中体验情感,与徐霞客进行情感对话,使徐霞客的“奇人”形象深深印在学生心里,产生对徐霞客的崇敬和爱戴。

2.利用图片让学生进行体验。可以利用“徐霞客旅行路线图”和“徐霞客孜孜不倦撰写游历图”来让学生体验徐霞客考察的艰辛和撰稿的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奇特,知道徐霞客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精察细研。

3.展开合理想象推理进行体验。徐霞客怎样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徐霞客历尽了怎样的“千辛万苦”;徐霞客白天都做了什么,晚上在哪里住,他是怎样生活的;“燃松拾穗、走笔为记”是怎样的情景?利用这些具体情境让学生想象推理体验,他们就更能感受到徐霞客的伟大。

4.通过背景资料让学生体验。第四段的文字是当时背景资料文字,文字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受当时交通工具的落后以及明末治安问题给徐霞客考察所带来的困难。

四、发挥协同效应,合作学习第五、六段

这两段文字涉及的内容较多,通过让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达到理解与掌握以下内容的目的。

1.同伴旅途劳顿,不辞而别。

2.遭匪抢劫,险些被害。

3.同伴途中遇疾,不幸而逝。

4.同行不愿受累,偷偷而去。

5.唯徐霞客锲而不舍,不畏艰险,旅行成功。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徐霞客历史错误所付出的代价,也说明他勇于探索的坚定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

五、发挥自身特长,让学生个性化学习第七段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本质上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在学习本文的第七部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思考:第七段是怎样围绕奇书来写的。要让学生理解这四个要点:第一句说明《徐霞客游记》的成书是亲身经历、考察的记录;第二句评价这本书的科学价值;第三句评价这本书的文学艺术价值;第四句评价书的作者,回到课文题目“阅读大地”,回到“奇人”上来。“阅读大地”可以个性化理解为:徐霞客把大地当作一本知识丰富的书,他每到一处都在探索着大地的奥秘,都在研读着这本巨书,是一个最好的比喻句。“奇人”奇在他的“独行其志”、“不避艰险”、“求真求实”……

这五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应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感知成长的神奇篇8

《海底两万里》讲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在海洋旅行的所见所闻。故事的起因是1866年所发生的一件怪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海底两万里2021最新读后感六篇,欢迎参阅。

海底两万里2021最新读后感一我被一本叫《海底两万里》的书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是法国着名小说家、预言家——凡尔纳的豪情杰作。凡尔纳1828年出生于法国南特,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代表作品有《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底旅行》等。

这是一本神奇的科幻小说:接二连三的海难事件震惊了全世界,阿龙纳斯教授和助手康塞尔、鱼叉王尼德﹒兰参加了追捕“海怪”的行动,结果意外地爬到了“海怪”的身上,发现所谓的“海怪”其实是潜水艇。他们别无选择,只好跟着“鹦鹉螺”号潜艇的船长尼摩一起周游各大洋,开始了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海底之旅:遇上土着人、南极冒险、血战章鱼、海底复仇……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阿龙纳斯,一位热爱海洋、知识渊博的教授,到“鹦鹉螺”号上后,他把那些奇特又罕见的动物、植物全部记录到笔记本中,回到陆地上后公诸于世,真令人敬佩啊!康赛尔,教授身边忠诚的仆人,他们共同经历了几十万公里的海底航行,饱览了很多壮丽的景观,他们共患难,同艰辛,成了真正的朋友。

“鱼叉王”尼德﹒兰是一名勇敢、优秀的叉鲸手,百发百中,在危机时刻拯救了教授和康赛尔。尼摩船长是一位海洋的“隐者”,勇敢而智慧,带领水手们成功从南极脱险,勇斗鲨鱼,血战章鱼,无人能敌,但一直隐居大海,很少露面。

《海底两万里》不仅让我认识了这些勇敢、执着、真诚、阴郁的人,也让我游览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等七大洋,欣赏到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海底两万里》富含地理、生物等知识,既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又是一本富含海洋知识的百科全书。同学们,开来看吧!

海底两万里2021最新读后感二打开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我非常兴奋,里面会写一些什么故事呢?我很好奇。

打开了书,我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它们分别是船长巴克、尼德兰、阿龙纳斯先生、法拉古舰长……《海底两万里》写的是他们在海底的探险故事。这本书一共有312页,写了38个故事,这每个故事都非常有探险精神,里面的人也是非常勇敢的,里面的潜水交通工具也是非常的方便,他们开始了一次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他们一起周游了太平洋瓦尼科罗群岛,印度洋,红海,希腊群岛,维哥湾,亚马孙河海,南极点……,遇到了许多的海底植物,他们的探险故事非常地精彩!非常地有趣!他们非常勇敢,不怕艰难地去探险,去看遍每个海洋。

读了这本《海底两万里》,我很感动。尼摩船长在南极缺氧的时候,他没有去呼吸最后的一丝空气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而是把生还的机会留给了别人,尼摩船长关心别人的精神震撼了我,我要像尼摩船长一样有一颗关心别人的心,也要这样去关心需要帮助的人。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遇到问题要保持冷静,要认真思考,考虑周全,也要注意大家的安全。我还学到了做事要有勇气,不要害怕自己做错了,如果不尝试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对还是错,只有勇于尝试,不管对错自己去做了,去认真地做了,就算做错了也没关系,主要是你很认真地去做了。作者儒勒.凡尔纳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事情。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讲得都有一定的道理,这种道理是让你自己去观察去研究的。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忙,互相理解。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他在写作的时候描写得非常详细:比如描写人的表情,周围的环境,他们在干什么,都写得很好,还用了好多精彩词语和新奇的句子。

读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优美的词语和新奇的句子,还学到了很深刻的道理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我真想多读几遍!

海底两万里2021最新读后感三就这样,我怀着一种崇敬的情绪,开始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龙纳斯,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鹦鹉螺号的主人尼摩船长是个性格阴郁,知识渊博的人,他们乘坐的鹦鹉螺号以平均每小时十二公里的航速,缓缓行驶,从日本海出发,进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后到达印度洋,经过红海和阿拉伯隧道,来到地中海。潜艇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沿着非洲海岸,径直奔向南极地区。然后又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随暖流来到北海,最后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涡中。在途中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其中包括着名的沉没城市亚特兰蒂斯这个拥有与希腊相当的历史文化的礼貌古国。

我觉得我自我也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景异观。整个航程高潮迭起: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博斗,反击土着人的围攻等等。书中都包容了超多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学。阿龙纳斯在航行中流露出他对尼摩船长出类拔萃的才华与学识的钦佩。但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这些至今仍然热门的环保话题,早已在两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吁,可见留下有关人类正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是此书让读者感受丰富多采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后,启发我们以心灵更大的收获?

海底两万里2021最新读后感四你可曾读过《海底两万里》?当我读完这部作品时,我的感触颇深。这本科幻小说讲述的故事真可谓大胆至极。凡尔纳以第一人称写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和仆人康塞尔以及加拿大人尼德?误进“诺第留斯”号后的种种经历。尽管凡尔纳没有下过海,但在他的文章里丝毫看不见虚伪的痕迹,反而真实而惊险的冒险会让人喘不过气来。

凡尔纳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巧妙地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将水下的生物描绘得淋漓尽致。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冲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我赞叹不已!

撇开别的不谈,就来说说内容情节吧!开头小说就让我走进了它所描述的世界,什么飞走的巨礁啊,巨大的怪物啊,让我看了感到刺激不已,法国人阿龙纳斯、康塞尔以及捕鲸手尼德?兰进入神秘的“诺第留斯”号之后和尼摩船长一起在海底作类似的环球旅行,海底的世界非常巧妙。我记得“海底森林”那一章,虽然没有真正的树林,但是海里柔软的珊瑚礁让我极为享受,闭上眼睛似乎也能看见,那飘动的海底生物。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使人“跌到”,可是,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面对困难,我们就要像阿龙纳斯一样,决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而是要千方百计去克服困难。还要做到在哪里跌到就在哪里站起来,坚持到底,那么就是成功的开始。

《海底两万里》这部小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极其惊险的氛围,给我们以视觉上的享受。这真的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作品,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

海底两万里2021最新读后感五大家看过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吗?这本书是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着作,里面有丰富的情节,在海底也有陆地上有的东西,盆地、峡谷、森林,还有着名的亚特兰蒂斯。

书中有野性十足的捕鲸手,一个神秘的船长,一个学术丰富的科学家,一个老实厚道的仆人,他们乘着“鹦鹉螺号”经历了各种危机,在海底行了两万法里,为我们演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书中的捕鲸手、科学家和仆人在林肯号上因撞击而掉落大海,结果被尼莫船长救了,就这样他们踏上了海底之路,看见了一个个奇异的景象,但是最后“鹦鹉螺号”被一艘军舰击中,但并没有受到损伤,尼莫船长起了复仇心。捕鲸手、科学家和仆人都不赞同,于是就乘着小艇逃跑了,可是在逃跑的路上遇到了漩涡,小艇坏了,不过最后他们三人还是在一个小岛上团聚了。

这部出色的科幻小说,曲折惊险引人入胜,赞美了探险者的勇敢,还赞美了大海的美丽。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大海是美丽的,是奇异的,是丰富多彩的。在大海就能看到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比陆地要奇异的多。

我相信大海将是人类另一个自由的世界。

海底两万里2021最新读后感六《海底两万里》这本书的由来可是本人历经千辛万苦才弄来滴,也不知是哪天突发奇想了?自己穿着一身全白色的衣服,就带着自豪感和大步伐迈向了本市一家大型书店——三毛书城。

在那里逛了一圈一圈一圈再一圈直到我晕了为止。终于在外国文学的一个架子上找到了。顿时,我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苍天啊,大地啊。终于找到了。

说实话,我对书其实并不是很感兴趣的、但是毕竟这是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便安安静静的坐下来看书了、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儒勒·凡尔纳,咳咳,一听便是很有深度的作者。

文章一开头以一只类似于鲸鱼的“怪兽”为开头,使得坐船的人群人心惶惶。然而主人公阿龙纳斯教授却不惧危险。要将谜底揭开,忠心的仆人康塞尔也一直伴随左右。后来船还是被撞翻了,阿龙纳斯教授和康塞尔被一位不明国籍的尼摩船长所救,在船上,教授先生完成了他的研究,并增长了学识,还认识了一位擅长捕鱼的加拿大人。后来阿龙纳斯先生,康塞尔和加拿大人,决定逃出这艘船——鹦鹉螺号,谁知遭遇险境,还好三人成功逃出。

对于文中的人物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尼摩船长。他和他的船员都充满着神秘的气息。文章到最后还是没有交代尼摩船长来自哪一个国家,为什么对军舰有着如此深的仇恨。宁可自我毁亡。但是文尾对于尼摩船长看着那照片的表情,让人不得不相信,这位表面冷酷无情,无血无肉的冷酷船长,在深深的心底还是有着赤子般的跳动的心。

文章通过主人公阿龙纳斯教授,康塞尔以及加拿大人向我们显示了人们反压迫的力量,那是一种骇人的力量,我个人觉得文章通过加拿大人间接性的告诉了我们这种反压迫的力量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人们对于爱的渴望,对于家人的思念,对于爱的尊重与信仰。但是我觉得作者也不忘揭示下自私的想法,记得文中这样写到过:加拿大人想这么多的珍珠,无法带到陆地上,而是在海中,那要他们有什么用?

同是海底那美丽的“奇观”,也同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章以阿龙纳斯教授的视角,在探索着神秘的海底。有巨大的乌贼,神奇的海底猎场,海底是一个神秘而又诱人的奇境,但是它又无不散发着危险的气息,警告人们不许轻易接近它。

上一篇: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范文 下一篇:上学路上电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