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现状分析

时间:2022-07-21 09:08:52

普通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现状分析

【摘 要】目前在普通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其指导思想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不太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不是有意识这样去做,但是面对各种压力,却无意识的仍然在延续传统的低效教学模式。

笔者通过对20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进行调查以及座谈了解到,通过目前在大连市的普通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归纳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分析

1 课堂模式单一 教师职业倦怠

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课。每天从网上下载资料,翻阅参考书,精心设计教案,总是希望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然而课堂上教师的一番感情充沛的演说,学生刚开始还能勉强听一听,可是后来即使老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做其它事,甚至打瞌睡,整个课堂失去生气和乐趣。教师扮演了每堂语文课的“主角”,而学生却只能充当“配角”、或“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少,学习被动,成绩自然也高不到哪里去。没有学生参与关注的课堂,老师慷慨激昂的讲授也不过是瓢泼的大雨下到了水泥地面上,终归只湿了地表,渗不下去。学生的学习也不过是皮表,理解不到课堂中讲解的精髓,所以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必须从根本上扭转。

另外现在许多学校的线性管理的思维模式认为,课堂改革就是简单把教师“忙起来”,课堂“动起来”,并以此作为教育改革的成功。在这种管理环境下,教育质量如何提升?往往普通教师又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没有自主决定的机会,这必然导致教师工作热情的下降和教师责任感、归属感减少。如今教师工作负担与社会其他工作比是纷繁复杂的,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每周至少12课时,上课必然就要备课,备课要占据大量时间,又要写大量教案,同时还要每个教师至少要有80本作业,同时要完成学校规定的一定作业批改量,作文批改量,还要每周例行会议,找学生谈话,经常组织各种比赛,听课评课,这还只是一个任课教师,如果是班主任那就更是一天团团转。在高中不难发现30几岁的未婚男女教师,究其原因更多的是没有时间,一天几乎从早到晚都在忙于教学琐事。这样就无形的让老师有职业的疲惫感,教育幸福感的缺失。这些都困惑当前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

2 教学态度功利 高考指挥教学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问题4:你在语文课堂授课中是否被高考指挥棒所牵引?参与调查问卷的20名老师中全部回答或多或少要受到高考指挥棒的牵引,更有多年一直带高三的8名老师认为自己完全被高考左右,几乎高三的复习课就是完全针对高考的训练。

这并不能责怪老师教学功利,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依靠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体制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而教师的成绩又与经济利益和职称挂钩,更加使教师产生焦虑感,引起职业倦怠。“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也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自然也会影响教师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结果课堂上就会出现高考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教师把考试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语文课做为应付高考的训练课。应试下的语文课堂往往是重应试,轻应用;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结果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还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不能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24]。而“考试指挥棒”成了我与学生河流道上的唯一“航标”。

3 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课改践行能力欠缺

当前,新课改正在不断推开。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面对日新月异的发达互联网,学生对知识的提问更具有多角度,多学科关联性。在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已显严重不足,旧的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也成为制约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高中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亟待更新,尤其是新的学科理念知识、传统文化的系统了解,大语文学习观念和生活语文的学习方法,将成为我们参与新课改实践的不竭源泉。

面对新课改,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不能完全内化和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发展水平的把握等教学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课改要求老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熟练操作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设备,并且能够明确新课标的学习目标、内容标准、课程理念、设计思路 。如教学课件制作中需要的各种软件知识以及与新课程相匹配的相关学科知识。要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研究能力作为教学水平持续发展的保证。

此外,很多年龄较大的语文教师对互联网、多媒体的使用技巧还不熟练;年轻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都是普通高中高效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表现中存在不足的问题。我们在实践课改的过程中应切忌浮躁。课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大家用智用心用力去推进、用心去思考、用力去实践。

4 教师未能转换角色 思想态度需要更新

本次调研中,笔者做了大量访谈工作,普通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师的工作是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高耗低效。这是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改革之后依然存在的严峻现实。语文教师也无奈于矫揉造作或沉闷刻板或花架务虚的教学程式。其主要表现是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未能真正转变,在思想认知上还有一定差距。

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是一种平等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师是是“引导者”,是“平等合作中的首席”。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抱怨新课改后教师任务繁重,课堂效率未见成效认为还不如固有的教学模式。这是对新课改的错误认知,新课改不是让教师从教学过程中全线退出,恰恰要反的是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此外教师要注意,在新课堂中要改变的不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角色。往往教师忽略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学中缺少必要的与学生切磋、交流、碰撞,有时候甚至不敢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依然相信答案权威,教学中没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的错误观点,未能及时予以评价、分析、批判。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再评价、再分析、再批判。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批评、鉴别、欣赏,从而达到交流、互补、综合的目的。

访谈中,一位语文教研组组长说:“我们曾经听完一节课后直接问老师,你同意学生的观点吗?他回答,不同意。”“那为什么不进行评价,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因为要激励学生,再者,我说了,他们就不说话了”。这段对话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可怕的教师地位观的错误认知。

上一篇:如何让学生走进生活并感悟数学 下一篇:创造思维 质疑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