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文本“儿童化”解读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7-21 08:15:33

小语文本“儿童化”解读的几点思考

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研究已经到达“深水区”,“文本精读”“文本细读”也越来越被教师们重视。毕竟,教材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然而,相应的问题也来了,那就是,教师的文本解读到底应站在什么样的角度?近期,有一些同仁提出“儿童化”解读的观点,颇为新颖。于是,借此机会笔者也来说一说自己的粗浅认识。

我们知道,不管是哪一种语言的母语教科书,都是将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主体。作为文本中的两极——作者与读者,文本解读当然是在这二者之间来回游弋。当然,文本的解读允许有差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个文本的解读也会存在差异。但教师具有特殊的角色定位,他们是学生阅读的引路人,也许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影响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尤显重要。

1. “借”一双孩童的眼睛——把自己当做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孩子的眼睛是清澈的。这种清澈会过滤掉老成的经验,还原儿童的世界。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伟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教师也应属于这样的人,不失浪漫天真,用一颗“童心”去面对文本。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孩子的心去体验,多读出一些为什么,哪怕是成人觉得很可笑的为什么……其实,孩子的眼睛本不用刻意去“借”,只要经常和他们在一起,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你就是个孩子了。

2. “贴”着作者的心去读——把自己当做作者。沈从文先生在介绍写作经验时说要“贴着人物写”。因为作者只有尊重人物,体贴人物,才能将人物写好。那么,反过来,教师也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做作者的贴心人乃至把自己当做作者,才能找到作家的出发点,才能更容易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如果我就是作者,我为什么会这样写?我想告诉人们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应该问一问自己的话题。

3. 防止过度解读。我们在重视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度。一般来说,语文教学中的过度阐释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和作者的行文意图有悖,表现为教师会随意发挥,天马行空,任意引申。看上去钻得很深,或似乎在尊重学生的理解,实际上却歪曲了文本的价值观。一千个读者是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来读去他还是哈姆雷特,不会变成别人。前一阶段有人解读出《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聪明,《背影》中父亲的违反交通规则,不免让人苦笑。这样的理解已经与作者本来的行文意图相去甚远,甚至走到对立面了。第二是关于技术性的,认为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很深的含义,以为这样的表达具有唯一性,非如此不可。然后展开一系列的操作性训练,将整篇文章,乃至一段课文,割裂得支离破碎,最终破坏了文本整体性的美感。

4. 享受阅读之乐。刚才说到,对文本的解读也是一种文学欣赏,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语文课的解放,语文学习的解放,应该从师生一起学会欣赏开始,从兴趣出发,从快乐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刚刚学会打开美丽的文字之窗,落英缤纷,秋水长天。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的文字世界,我们要做的,只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欣赏——揣摩行文之妙,领会结构之美;细品暖暖的文字,感悟浓浓的真情。在这方面,许多前辈给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如李吉林、于永正老师。他们的人文情怀、人文素养和人生境界也在激励我们不停地去探索。

其实,关于文本的解读永远是我们一线老师要用心面对的工作。站在儿童的立场,体味作者的情感,利用自己的阅读经验,还原文本的本真、本质、本位,最大限度地追求文本的核心价值内涵,这也将是一条让老师们无限向往与不懈探索的光明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第一小学】

上一篇:快乐学习方能茁壮成长 下一篇:用“对话”激发学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