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与西方电影片名翻译

时间:2022-07-21 03:32:52

【前言】互文性与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亦称“文间性”、“文本互涉”、“互文关系”或“文本互指性”。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丝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互...

互文性与西方电影片名翻译

摘要 电影片名犹如电影的品牌商标,看似简单,却凝聚着整个作品的精髓。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不断涌入国内市场,如何正确翻译电影片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形成的。这一理论在西方电影片名翻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体现出指导价值,互文性概念开拓了电影片名翻译的新思路。

关键词 互文性;西方电影片名;引用;仿拟

一、引言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它融合多种艺术手段,能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一部好的影片之所以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除了演员的精湛演技、富有哲理的对话以及绚丽多彩的画面外,与其寓意深刻、回味无穷的片名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西方电影涌入国内,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也成了讨论的热点话题。传统翻译习惯将目光投向对文本本身的意义及阐述上,极少将翻译作为一个关联的整体去看待。20世纪60年代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摩,选择西方电影片名作为考察对象,探讨互文性原理在西方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及其价值。

二、互文性理论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亦称“文间性”、“文本互涉”、“互文关系”或“文本互指性”。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丝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她把互文性定义为符号系统的互换,可以是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与另外的符号系统之间的互换。“每个语篇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语篇都是对其他语篇的吸收和转化。”

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形成的。任何文学文本都无法孤立地进行释义。互文性强调的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要想解读一部作品,首先得对该作品中出现的与以前的其他文学与非文学文本有关的典故、套用等进行发掘与研究,从而获得对该作品的正确释义。自从“互文”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互文研究在文学批评、翻译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影片名由于受有限空间的限制,往往言简意赅,又要精彩醒目,译者无不在这上面绞尽脑汁。利用互文手段实现信息传递,同时将观众原有的相关信息联系调动起来。不失为解决翻译西方电影片名的一大良策。

三、互文性在西方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

电影片名就像广告,虽然简短但重点突出,它概括全片的主要信息,并要给观众以深刻印象,所以电影片名的翻译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互文性理论可以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大显身手。根据互文性理论,所有互文本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同其他文本产生关联。互文性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引用和仿拟。

1.引用。

根据法国学者蒂费纳(Tiphame)的观点,“引用总是一段被借用的源文里的文字,一段正确的、可找到的、但长度不一的文字暗示,也可能是一段表述,但经常是一个专用名词或借用一个陈述成分。”本文将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1)引用出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文学名著等。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是一部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的好莱坞战争体裁的爱情故事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的上尉军官罗依・克劳宁与芭蕾舞演员玛拉相遇于滑铁卢桥上,他们一见如故,很快坠入情网。然而,由于战争,有情人终未能成为眷属。最后,女主人公在滑铁卢桥上葬身于车轮之下,香消玉殒。这是一部以地名为片名的电影,按字面意义电影片名应译成《滑铁卢桥》。但是,这样译名的话一定会引起误解,观众会认为这是一部与拿破仑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实际上这个电影与拿破仑一点关系也没有。译者变通借用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陕西蓝田“蓝桥相会”的传说,译为《魂断蓝桥》,不仅避免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惑,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便即刻领悟到这是关于爱隋的电影,同时“蓝桥”又与“魂断”形成对应,让观众联想到一个婉约凄美的爱情故事。精彩的片名与精彩的内容使这部影片在我国长映不衰。

电影The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是关于小女孩多萝茜的奇幻冒险故事。善良的多萝茜被一场龙卷风刮到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度――奥兹国,并迷失了回家的路。在那里,她陆续结识了没脑子的稻草人、没爱心的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心愿,互相帮助,历尽艰险,遇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最终,他们凭借自己非凡的智能和顽强的毅力都得偿所愿。影片若译为《奥兹国的魔法师》不但显得平淡,而且有误导之嫌,令观众以为影片讲述的是某一个魔法师的故事。相反,译者利用了文本的互文性特点,引用清朝李百川的长篇小说《绿野仙踪》作为片名。《绿野仙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魔小说,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郑振铎先生列为和《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的清朝中叶三大小说之一。Oz意为虚幻的、不可思议的奇异仙境,因此套用此书名十分贴切传神,可谓佳译。

(2)引用出自谚语、成语、格言、警句等。校园生活片Mr,HoHand’s Opus(《春风化雨》)讲述了一个音乐教师霍兰先生的感人故事。霍兰真正的愿望是作一首流芳百世的交响乐,却迫于生活而无可奈何地当起高校的音乐老师,其后便将自己30多年的青春贡献于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等到了退休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最伟大的作品就是启发并改变了数以百计的学生,帮助他们踏上了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时他才惊觉自己的成就原来是那么大。译者摒弃了直译《霍兰先生的乐章》,而是根据互文性原、理,引用成语“春风化雨”作为译名。 “春风化雨”出自《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用来赞颂师长的教诲得当,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人们常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来形容老师。因此,这一译名比直译名有更深刻的主题意义,展示了影片看似平凡实际上不平凡的故事,让观众去体会一个教师30年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从而对影片中的老师肃然起敬。

美国电影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爱上了他的12岁养女的故事。译者同样利用了译入语中的互文因素。“一树梨花压海棠”典自宋代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的调侃之作。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坡就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此后,“一树梨花压海棠”便成为老夫少妻、白发对红颜的委婉说法。因此,这 一译名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与剧情贴切。

再如电影My Fair Lady(《窈窕淑女》),出自《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译法能够充分发挥汉语优势,意境深远,切中原片主题,也显出译者较强的文学功底。利用类似的互文性因素来翻译的片名在西方电影中大量存在。爱情电影经典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秋水伊人》)中,“伊人”一词来自《诗经・秦风・蒹葭》中耳熟能详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水”则来自于《庄子・秋水篇》。从片名即可感受到影片的浪漫唯美意境。而另一译名《瑟堡的雨伞》则会让观众不知所云。同样,The 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中,“荚蓉”一词在古汉语中即指代美女,最早出自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果不考虑互文特点,直译为《沐浴的美女》,一来曲解了影片的主题,二来显得没有品位。二战电影Enemy at the Gates译为《兵临城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临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从译名我们似乎就已感受到电影曲折紧张的情节和狙击手惊心动魄的对峙。

(3)引用出自俗语和流行语等。2008年好莱坞新片27Dresses(《新娘靠边闪》)讲述了一个伴娘愁嫁的故事。性格独立且有些自私的简已做过26次伴娘,对于完美爱情的渴望已经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谁知自己暗恋多年的公司老板即将成为妹妹的金龟婿。于是,简决定这次再不为别人“做嫁衣”,不管她是不是亲妹妹,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夺回自己的真爱,让第27次伴娘经历变成自己第一次且是唯一一次的新娘之旅。电影片名译为(《新娘靠边闪》,借用口语“靠边闪”来形容简下定决心要把妹妹这个“新娘”踢到一边,其轻松的喜剧风格令观众一目了然。

爱情喜剧片My Best Friend’s Wedding有两种不同的译法:《我最好朋友的婚礼》和《新娘不是我》,两者相比,后者更妙。现代人常用“爱人结婚了,新郎不是我”这一俗语来调侃自己恋爱失败,第二个译名正是借用这个简洁上口的短语,具有互文效果,从而较之前者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给观众留以悬念,而且更能体现影片女主角失落的心情,更加贴近影片内容。电影译名与俗语。流行语之间的互文在西方电影中绝不鲜见,如Notting Hill译为《新娘百分百》、Pretty Woman译为《风月俏佳人》、Legafly Blond译为《律政俏佳人》、Nully Professor译为《肥佬教授》、Big Momma’s House译为《卧底肥妈》,我们均能从中看出俗语对电影片名的影响。这些词语读者十分熟悉,本身含有大量的已知信息,容易理解并颇感亲切。

2.仿拟。

仿拟主要是模仿原作。蒂费纳认为,“仿作者从被模仿对象处提炼出后者的手法结构,然后加以诠释,重新忠实地构造这一结构。”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看到仿体的语句结构与本体相同。仿拟是有意模仿人们熟知的现成语言材料,如典故,文学名著、谚语、流行语等,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拟出一个新的语境。

美国电影Forrest GumD(《阿甘正传》)是一部以男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个人传记性质的电影。影片通过对一个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现,通过一个幸运的弱智青年的眼睛描绘了美国的近代史。片中的主人公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凝结了许多美国人的生活历程和性格特征。如果影片直接用主人公的全名作为片名,难免会让人觉得晦涩生硬,而译为《阿甘正传》,正是仿拟了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阿Q正传》,使中国观众对这部从拍摄手法到拍摄理念完全西方化的影片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从而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接受。

同样,经典电影Singing in the Rain之所以译为《雨中曲》,也正是因为仿拟了中国文化中人们喜闻乐见的曲名如《渔光曲》、《摇篮曲》、《思乡曲》等。这些译名既有极好的音韵效果,又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民俗之美,极易为观众喜爱和接受。

四、结语

电影是一门艺术,对国外电影片名的翻译更是一门艺术。影片片名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它既要反映影片的内容,又要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同时还要有新意,能够吸引观众,提高票房收入。片名的翻译绝不是机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而是要遵循其基本的翻译原则,以保持原作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从而使电影和它的译名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文本的形式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融入一个民族的文学、历史、传统和习俗等诸多因素之中,文本之间是互动的,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联系。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译者利用互文特点让观众从译名中能够辨别出以前曾接触过的其他文本的各项要素,使观众感到似曾相识又有新的感悟,引起观众的联想,这无疑增强了影片的吸引力。

上一篇:一个旗袍女人的“花样年华” 下一篇:浅析王家卫电影音乐的特点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