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探究·反思

时间:2022-07-21 03:30:50

【教学分析】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就“沉与浮”这一现象做深入、细致的探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知识与技能:

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哪些固体可以浮,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

难点:初步感知固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乒乓球、纸船、铁钉、弹珠;苹果(一个、一片);蜡烛(一根、一截);螺钉(大、小)

分组实验:装有泡沫、橡皮、铅笔、土豆、树叶、回形针的信封;水槽(每组1个);活动记录。年龄特征。

(2)要有指导性

很多时候,老师们设计的记录单缺乏指导意义。因此,实验记录单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是方法上的,也可以是工具上的。

(3)要有操作性

实验记录表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这样,学生在进行探究记录时,就不会迷惘,无从下手。

《测量呼吸和心跳》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测量在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后,呼吸和心跳次数的变化,明确运动可以使人的呼吸和心跳加快。在这一课的探究活动中,根据本课活动的特点设计的活动记录表要体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易于学生操作,这样学生也能很快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3.注重实验记录的指导

实验内容记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之中,通过实验记录表内的信息,我们能够了解到学生探究的整个过程和发现。因此,指导学生做好探究活动的记录就变得尤其重要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提出探究主题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固体,认识固体更多的性质。(结合板书:固体)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固体,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样呢?(一一出示乒乓球、弹珠、纸船、铁钉。分别认识这几种物体,并强调它们是固体。)

生1:我认为乒乓球会漂在水面上,弹珠会沉下去,纸船会浮在水面,铁钉会沉下去。

生2:我认为乒乓球和纸船会浮,弹珠和铁钉会沉。

生3:……

师:是不是这样呢?正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盆水,不妨我来试一试。(师一一演示)你猜对了吗?猜对的同学举手。了。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精练语言

从回收的学生记录表记录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记录的信息会出现语序混乱、语句重复、没有重点等现象。在记录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学会长话短说,做到严谨简练,抓住关键词。

(2)真实记录

课标中提出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真实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尤为重要。

(3)学会合作

记录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自己的分工,信息的记录并不单单是记录员的事,应是小组成员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形成的共同结果。这样才能让探究活动更有效。

4.注重实验记录的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

师小结: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沉,有的会浮。(结合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沉、浮)

师:其实,自然界中有很多固体都是这样的,你见过哪些?

生1:树叶浮在水上。

生2:羽毛浮在水上。

生3:铁块沉在水里。

生4:轮船浮在水上。

二、设计活动,引领深入探究

活动一:预测固体在水中出现的现象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固体,想知道都有哪些吗?

生:想。

师:打开信封看一看,都有些什么?

生:有泡沫、橡皮、树叶、铅笔、土豆、回形针。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固体放到水中,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实验记录表记录的信息非常广泛,包括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搜集到的课外资料等。它能反映出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课堂学习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积极性等,因此,要发挥实验记录的作用,就必须将实验记录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记录的兴趣,也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

三、结语

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记录反映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实验记录也是学生科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证据,因为这上面如实记录了学生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记录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们也会沉、会浮吗?根据你的经验,你觉得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呢?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说说,最后由记录员记录。

师出示记录表,讲述记录中的注意点。

1.记录在预测栏中;

2.记录时可用符号表示:如浮;沉

;可能浮?;可能沉?。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各小组情况。

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师:大家预测的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仅仅凭我们的直观感觉和猜测是不够的,科学是讲究准_的,那就要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提出实验要求)

1.在实验时,操作员要注意轻拿轻放,可先放你们组认为预测最准确的固体。

2.放一个记录一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仔细观察、记录。

3.注意桌面的清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哪些沉,哪些浮。

4.师:通过实验,你认为哪一类物体在水里会沉,哪一类物体在水里会浮?

生:我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

师:是这样的吗?

相机演示: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大螺钉和小螺钉。(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无关。)

出示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比较:它们谁重,谁轻?

学生异口同声说一个苹果重,师质疑: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样?

生:一个苹果会沉下去,一块苹果会浮上来。

师演示实验:将它们同时放入水里,生观察现象。

接着演示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大螺钉和小螺钉放人水里的实验,生观察现象。

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同时浮在水里;

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同时浮在水里:

大螺钉和小螺钉同时沉入水里。

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1:重的物体不一定都沉在水里。

生2:我们不能讲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

师:你看,一个苹果重,而一块苹果要轻得多,但它们都浮在水里;小螺钉要比大螺钉轻得多,但它们却都沉在水里。因此,我们能说物体在水里沉在水里是由于它重,浮在水里是由于它轻吗?(不能)它与物体本身的轻重有关系吗?(没有)

活动二:探究固体沉浮的原因

1.师过渡:那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生沉默)

2.师引导:我们把物体放进的是哪里?(水里)说明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

生齐说:水。

3.师质疑:和水有什么关系呢?(出示图片:引导观察为什么一粒石子在水里会沉,一艘大船在水里会浮?)或许你能从这两幅图中找到答案。可以小组讨论讨论。

4.生小组讨论。

5.集体交流。

生1:可能是石子比水重,所以沉在水里;而轮船比水轻,所以浮在水上。

生2:可能轮船在大海里,大海里那么多水,它和那么多水比起来,会比他们轻得多,所以轮船会浮在水上。

生3:我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浮力有关,如果浮力大,物体就会浮上来;如果浮力小,物体就会沉下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从《百科全书》上看到的。

师:你真是个爱看书的孩子,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浮力吗?(生沉默)

师:别急,待会儿,老师放一段视频,我想同学们看了后一定会明白的。

三、课堂延伸,揭示沉浮秘密

师:物体的沉浮到底和什么有关呢?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就揭开了其中的秘密,他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想知道吗?

生:想。

师播放视频。

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到水里,知道了有的固体会沉,有的固体会浮。其实把固体放到水里还有很多的科学道理,在本单元的第五课和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深入地研究。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一步探究。

【教后反思】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2课。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大家对固体的性质有所了解,对于把固体放人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他们也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有所判断,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因此,我在深入了解教材后,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适当的调整。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了让学生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并初步感知固体沉浮的原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首先,注意选择材料的多样性与典型性。学生对固体沉浮的日常生活经验,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大的、重的沉,小的、轻的浮。为此我特意和学生一起准备了生活中随手可得、形状质地不同、放人水中现象明显、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如,泡沫、橡皮、树叶、铅笔、土豆、回形针,而且又特意选用了一个苹果和一块苹果、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大螺钉和小螺钉,让学生预测,并进行演示实验,打破学生的思维误区。

其次,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做出预测――实验探究――科学验证。在活动的设计上,我加重了实验预测环节的比重,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预测并不是毫无目的、非常随意的瞎想,而应该是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和推想。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许多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但经过几个典型的、容易引发深入思考的,或者说有伏笔的材料实验,孩子们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经过科学的探究、深入的思考。

虽然本课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沉浮原因时,还有所欠缺,总感到引导不够自然,学生理解不够透彻。二是在选取学生实验材料上,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提前实验,避免一些干扰因素。虽然我在材料的选取上做了仔细斟酌,但课堂上也出现了一点失误(及时处理了,没有暴露),在探究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时,我选择了回形针这一材料,回形针放入水里是沉,但如果你轻轻地放,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它也会浮在水面上。(当时有一个小组就出现了这一现象。)

上一篇:掌握特点 激发兴趣 联系生活 量化管理 下一篇:探索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