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防治学应用型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

时间:2022-07-21 03:14:15

植物病害防治学应用型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

摘要 对植物病害防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课程特点提出应用型教学方式改革的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植物病害防治学;应用型教学;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38-02

植物病害防治学是农业院校植物检疫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指导学生掌握粮、棉、油、杂谷、薯类、果树、蔬菜等作物重要病害的发生、分布、发展规律、病害的流行条件、综合防治原则及措施等[1],可帮助学生认识这些主要植物病害,对其做出正确诊断,并制定具体防治措施,从而有效控制病害,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保障。其所涉及的植物病害防治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为学生今后从事植物病害检验检疫及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植物病害防治学课程注重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提高植物病害防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对植物病害防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课程性质和具体特点,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1 植物病害防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植物病害防治学应用性强,课程内容较多,涉及水稻、小麦、棉花、烟草、油菜、玉米、甘薯、茶叶等多种主要农作物上的各种重要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流行因素及防治管理措施等,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发生混淆,并且内容多、教学方式单一,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和枯燥,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质量。目前植物病害防治学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需要及时更新和扩充,且植物病害防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虽然在较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其自身的教学特色,但仍摆脱不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着不足。因此,植物病害防治学教学内容及方法亟待改进,以提高学生学习植物病害防治学的效率。

2 对策

2.1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植物病害防治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重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制定防治措施,达到会认识植物病害、会鉴定病原、会调查分析病情、会绘制病害循环图、会制作植物病害标本、会制定综合防治措施的目的,但其中涉及120余种病害,其中主要病害50余种,而每一种病害都会涉及其相应的形态特征、病害症状、防治原理和措施等内容,课程信息量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在有限的课时内平均分配课时,力求面面俱到,要求学生对每种病害的内容都重点掌握,往往会造成恰恰相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可对生产上造成重大危害的植物病害进行重点讲授。如在学习水稻病害的时候,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白叶枯病作为水稻上的三大病害,应系统讲授,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病害症状、病原物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有关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发展及综合治理措施等内容。而对于一些发生危害较轻的病害,可只要求学生了解症状识别诊断和防治要点等。课程中应根据社会及农业生产对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的需求、学科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等将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精选课程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加有效、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2 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植物病害防治学是一门建立在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学科之间的广泛渗透及学科内各领域的深入发展都极大地推动了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因此作为高等学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本学科领域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了解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成果,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同时加强自己的科研工作,优化组合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本领域的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成果渗透到课堂当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2],使课程内容更具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一方面使学生对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有所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讲授小麦条锈病的转主寄主时,虽然以往都认为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尚未发现转主寄主,但近年来美国研究者通过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证实了小檗(Berberis spp.)可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但其在自然条件下对由该菌所引起的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病害循环所起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3]。这样通过实例不但能让学生了解到新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继续抛出问题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对本领域未知知识的探索欲,增强学习兴趣,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3 教学方法多样化

植物病害防治学包括大量概念和描述性文字,较抽象、难理解;且该领域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成果不断出现,有些知识,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监测技术等方面,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灌输性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很容易产生听觉疲劳,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需要改革植物病害防治学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引导”的新模式,通过问题式和讨论式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如课前提问上节课内容,并针对将要讲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5],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课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探寻对应的授课方法,如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活动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更加具有生动性的视频资料,将病原物形态特征、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及防治技术等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加以直观化、生动化[6]。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加以辅助的授课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具有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去查阅资料和解决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4 理论联系实际

植物病害防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植物病害防治学的理论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最终可以在实践中正确识别主要农作物病害的症状,辨别病原物的形态特征,掌握病害发生规律、流行因素以及制定作物病害防治策略与技术等能力,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尽可能地按农作物生长季节和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讲授,结合生产上的病害症状图片,有条件时可采用一些实物标本进行讲解,如采集和收集一些植物病害标本(如玉米大斑病、小麦纹枯病、稻曲病、小麦白粉病等),将课堂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并密切配合实验室教学,通过病原物玻片、植物病害盒装标本、新鲜样本、培养物、图片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从视觉和触觉上感受到病原物形态、植物病害症状等特点;同时可根据学校实验基地不同作物病害发生特点,教师可利用不同时间、不同方式及时带学生到田间进行现场教学,带学生到田间现场识别和诊断病害,并采集新鲜的植物病害标本在室内通过显微镜等技术鉴定病原;另外,还可根据实验基地作物种植和病害发生情况,成立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或实践教学小组,指导学生对不同作物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并进行一些相关的防治实验。通过这些方式可有效地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性的教学,使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可以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并懂得如何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

3 结语

在今后的植物病害防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积极更新和扩充新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将理论知识渗透到生产实际中,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课程教学,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能面向社会和农业生产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4 参考文献

[1] 陈利锋,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刘苏,张胜利.对动植物检疫专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4(24):331.

[3] JIN Y,SZABO L J,CARSON M.Century-old mystery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life history solv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Berberis spp. as an alternate host[J].Phytopathology,2010,100(5):432-435.

[4] 张华建.问题式学习提升植物病理学教学成效[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15540-15541.

[5] 汪章勋,李淼,檀根甲.对植物保护专业植物病害流行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312-313.

[6] 齐永霞,陈方新,丁婷,等.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353-354.

上一篇:不同配方施肥比例对水稻D优202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晋南地区番茄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