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未来”的美国未来战斗系统

时间:2022-07-21 12:02:40

没有“未来”的美国未来战斗系统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陆军斥巨资进行研发的未来战斗系统,在经历了概念设计、装备体系预研、系统研制与演示、第一次大调整、第二次大调整、第三次调整后,于今年6月被美陆军正式提出终止,历时达十三年之久,耗资160亿美元。该项目从初期的兴奋与躁动,中期的艰难推进,到后期的惶恐与不安,大起大落、历经波折,给世界陆战武器装备的发展带来超级震撼,其兴其衰都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从四代坦克构想到庞大武器系统的嬗变

上世纪70年代,在与德国联合研制的MBT-70主战坦克夭折后,美国独立研制和发展M1系列主战坦克,并开始考虑未来主战坦克。为此,美国装甲学会和《装甲兵》杂志等单位,于1992年8月至1993年1月组织了一次未来主战坦克的设计竞赛,征集到了大量的设计方案,初步形成了无人炮塔、140毫米大口径电热化学炮、遥控式武器站、2~3名乘员并列坐在底盘的乘员舱、动力传动前置、隔舱化设计、全数字化车电信息系统等未来主战坦克的发展构想。1996年7月,美国的朗・马加特少将公开阐述了新概念坦克的发展构想,认为该武器系统可能是一种将可以取代直升机、火炮、直瞄和间瞄武器的综合性武器系统,能够实施包括火力硬杀伤、电子软杀伤,可以进行致命和非致命攻击的全数字化武器,并将其称之为“未来战斗系统”(Future Combat System即FCS)。至此,未来战斗系统这一概念首次进入世人的视线。

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针对战争中暴露的陆军快速部署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美陆军于同年10月提出了陆型战略计划,其目标是采用未来战斗系统打造全新的轻型、模块化“目标部队”。以此为契机,美陆军开始对未来战斗系统进行全面论证。论证中,美军认为该武器系统应当是一个综合性的武器装备系统,包括指挥控制车、步兵战车、直瞄火力车、非直瞄火力车、无人车和小型无人机等。至此,马加特少将提出的“未来战斗系统”概念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其英文名称“FCS”中的大“S”下面也增加了一个小“S”即Future Combat Systems,表示系统之系统的意思),从四代坦克嬗变为一个庞大的陆战武器系统。

从初期的雄心勃勃到中后期屦校前行

2000年1月,美陆军组织进行了未来战斗系统的方案设计招标,并与中标的“波音”小组、“斗士”小组、“全谱”小组和“视点”小组签订了方案设计协议。同年10月,美陆军条令与训练司令部正式批准了未来战斗系统的“任务需求书草案”,正式明确该武器系统是一个网络化的、多种系统集成的武器系统,一举敲定了未来战斗系统的总体框架。2002年3月,美陆军与波音公司和科学应用国际公司签订了价值1.54亿美元的未来战斗系统方案设计合同,要求用16个月的时间完成方案设计。至2003年5月,两家公司提出了“18+1+1”的未来战斗系统方案,其中,“18”代表8种有人地面战斗车辆和10种无人作战系统,两个“1”分别代表信息网络和未来士兵系统。8种有人地面车辆包括乘车战斗系统、步兵战车、装甲指挥控制车、装甲侦察监视车、非瞄准线火炮、非瞄准线迫击炮、装甲维修抢救车、装甲救护车;10种无人作战系统包括4种无人机(排级、连级、营级和旅级无人机),3种无人地面车辆(小型无人车、多功能通用/后勤与装备无人车、武装机器人),1套非瞄准线导弹发射系统(亦称“网火”系统),1个智能弹药系统(包括2种无人值守弹药),1套无人值守地面传感器系统。同时,美陆军决定分3个阶段整体推进该武器系统的发展,即第一阶段系统研制与演示阶段(56个月),从2004财年到2008财年,耗资150亿美元,完成“18+1+1”装备体系的研制与演示验证;第二阶段生产与发展阶段,从2008财年到2015财年,生产和装备未来战斗系统,即2008财年装备首支目标部队(营);2010年装备首个旅级作战部队;2015年装备15个旅。随后,研制工作全面展开。

2004年,由于技术、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使美陆军更加关注现役装备的改造和当前部队战斗力的提升,加之原计划的研制进度难以按时完成,美陆军对未来战斗系统项目进行了第一次大调整并于2005年开始实施,内容包括:将项目的进度推迟4年;加快当前部队急需的无人作战系统的研制速度;分4次向当前部队输出阶段性技术成果;加强试验以促进技术成熟。

2007年初,美陆军对未来战斗系统项目进行第二次大调整,内容包括:一是将未来战斗系统由“18+1+1”压缩为“14+1+1”,即取消营、连两级无人机;暂时搁置武装机器人项目;将智能弹药系统从未来战斗系统中剥离;二是分3次向当前部队输出阶段性技术成果而不是原来的4次;三是减慢未来战斗系统旅战斗队的装备速度,把原定于从2015年开始每年装备1.5个旅、到2015年装备15旅的计划改为每年装备1个,到2030年装备15个。

2008年6月,美陆军对未来战斗系统项目进行第三次调整,决定将原定的重型旅首装调整为步兵旅首装,列装时间由2014年提前到2011年。

2009年6月23日,美陆军公布了于4月份制定的“采购决定备忘录”,决定取消原计划的15个未来战斗系统旅战斗队装备采购计划,用几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采购计划取而代之。这些计划包括近期可用于7个步兵旅的“螺旋式初级增量”计划,信息和通信网络计划,无人车、无人机和传感器,以及其他可用于陆军所有旅战斗队的后续“螺旋式”发展计划。另外,美陆军还决定取消未来战斗系统中8种有人地面战车的采购计划,并组织对未来有人地面战车进行联合作战能力的差距评估,同时评估其是否能兼顾海军陆战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2010年有人地面车辆新的采购计划。

从现实与未来的巨大反差看其终止的原因

2009年初新总统上任伊始,美国的军火商们就是一脸的阴霾,他们从新总统和连任国防部长那里解读到了令他们不安的信息,这就是美军的装备发展战略要兼顾现实需求与未来威胁,而且更加侧重于有效应对现实威胁。果真,4月份国防部长盖茨发表谈话,使人们的担心成了现实。盖茨谈话的开篇就拿陆军的未来战斗系统“开刀”,说有两点担心,一个是系统中的8种有人地面车辆,没有充分考虑伊战和阿战中美军有切肤之痛的路边炸弹、火箭筒等低技术武器的威胁;再一点是风险过大,不成熟技术所占比例过高。为此,美陆军只好忍痛割爱,在6月份宣布中止未来战斗系统研发计划。笔者认为,美陆军取消该项目

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作战设计过于超前,没有充分兼顾现实的作战需求。美国陆军叫停该项目的最大损失是“跌份子”――搞了这么多年的未来战斗系统,居然瞄准的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未来作战对手,而对付这些虚构的对手的基本作战方式又是以“网火”、非瞄准线火炮等实施中远程非接触式交战的作战设计。既然如此,地面战斗车辆装甲薄一点、车轻一点都无关紧要。但现实是无奈和尴尬的――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美军所要面对的是使用老掉牙的火箭筒和低技术路边炸弹的和反美武装,而应对这样的威胁,披着坚甲厚盾的MIAI/A2主战坦克更好使。在电磁装甲和全新的装甲材料应用之前,装甲那么薄的未来战斗系统恐怕没人敢坐。斥巨资研制的未来战斗系统,还不如价廉物美的防地雷反伏击车,其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系统研制风险过大,成熟技术所占比例太低。该项目规模之大、技术之复杂史无前例。参与项目的厂商达600多家,涉及的关键技术至少有50多项,需编写的软件超过3 400万行代码,是美军软件开发量最大的F-35“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的两倍。更要命的是,在3/4的关键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就进入了系统研制与演示阶段。根据美国防部装备研制的“最佳实践原则”,技术成熟程度达到一定级别时才能应用于武器的工程研制,该项目显然严重违背了这一原则。在此问题上,美陆军早有教训――“科曼奇”直升机项目就是由于技术不成熟而下马。

三是研制经费投入规模过大。未来战斗系统研制之初,经费预算为1 600亿美元。2005年第一次调整时,项目预算削减为1200亿美元,其中,研制经费270亿美元,生产经费930亿美元。2007年,该预算削减为1130亿美元,其中,研制经费260亿美元,生产经费870亿美元。美国防部曾规定,研究、发展、试验与鉴定经费超过3.65亿美元或采购经费超过21.9亿美元的项目就是大型国防采办项目。未来战斗系统的经费预算尽管经过两次削减,但仍达至Ⅱ上千亿美元之巨,金融危机更使该项目的经费问题雪上加霜。面对刁钻、尖刻的国会议员的听证和质询,陆军已经不能像“9・11”事件前那样,有足够的底气来回答风险大、投资巨的未来战斗系统会给美国带来怎样的安全利益。识时务者为俊杰!与其被国会议员批得体无完肤,还不如趁早打住。

从“平台中心战”到“网络中心战”感悟其创新

未来战斗系统虽然戛然而止,但并非无果而终,巨额投入并没有完全“打水漂”。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软财富方面的,也就是在研发过程中许多创新的理念,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资产;再一方面是留下了一大批看得见、用得上的硬成果,如美陆军步兵师和海军濒海战斗舰即将装备的“网火”导弹系统,以及小型无人车、小型无人机等。未来战斗系统从初期的单一未来作战平台,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综合性陆战武器系统,再到2009年被中止和切割为数块,似乎留下了分一合一分的发展轨迹,但是,客观地说,其初期的概念创新,中期的重大技术进展,目前按统一作战需求分别构建的各个分系统,都体现了美军装备发展从“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蜕变,从单装向体系的重大转折。其新颖的体系、大胆的创新,不仅可圈可点,而且仍有可借鉴之处。

一是武器系统充分体现了系统集成的创新思路。未来战斗系统是一个集成了侦察监视、指挥控制、火力突击、工程/后勤保障、通信、运输、维修、医疗、核化生侦察等陆军几乎所有作战功能的完整武器装备,是以“网络中心战”为指导,自上而下、由大到小地进行顶层设计的综合作战系统,充分体现了系统综合集成的设计理念,从源头上解决了各兵种装备之间横向联系差,重复建设多的问题。其系统集成理念在单项武器的研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几乎没有单一功能的武器装备。如,“陆地勇士”系统就是集防护、火力、通信、夜瞄、显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单兵装备。

二是为提高美军的全球快速投送能力而强调装备的轻量化。美陆军于1999年提出的转型战略要求陆军应当达到4天部署1个旅,5天部署1个师,30天部署5个师的能力。为满足通过空运进行全球兵力投送的需要,提高作战效能和减轻后勤负担,未来战斗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重量和体积都有严格限制,所有车辆的重量一般都控制在20吨以下,比现有装甲车辆轻70%,体积小50%;1个旅的人员和装备全重不超过10000吨。尽管未来战斗系统中的地面车辆研发计划中止,但美陆军并没有放弃全球快速部署能力的建设,当前的“斯特赖克”旅就是其快速部署的骨干力量。下一步陆军推出何种地面装甲战车,还有待明后年见分晓,但肯定要比M1A1/2轻得多。

三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单兵和单车)、网网相通的庞大战场信息网络系统。未来战斗系统的核心是C4ISR系统,它将18种不同的分系统联为一体,通过网络实时、顺畅地传送信息和命令,与其他平台和系统(包括在陆型过程中继续服役的传统武器系统)进行互联,保持与上级的联系并与其他军种联合作战。未来战斗系统中的所有车辆都使用通用接口和软件,通用化程度高达70%。在这个庞大网络的支撑下,每一个作战平台都能实时接入,共享战场态势等信息。其中,信息化的“乘车战斗系统”实现了与上级指挥机关及其他多种作战武器平台(如步兵战车、装甲指挥车、火力支援车、自行迫击炮、自行榴弹炮以及武装直升机、侦察直升机和遥控飞行器等)之间的双向信息交互。“乘车战斗系统”本身也构建了完善的车内信息网络,战车的四周装有10具电视/热成像摄像机,用来获取战场图像信息,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后传送到车内,乘员可以实时观察到战场情况;通过综合车电信息系统,可以将战车的油料、弹药消耗,乘员伤亡等情况实时传送到支援和保障分队;通过车际信息网络,乘员可以直接接收侦察无人机实时提供的全方位战场信息。

四是为提升保障能力而着重强调装备的模块化。模块化是当今世界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模块化设计在未来战斗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未来战斗系统中8种有人地面车辆全部采用通用底盘,其部件通用率可达到80%;无人机则采用模块化的“即插即用”型机载设备,可执行侦察、通信中继、目标指示和毁伤评估等不同任务。模块化设计不仅使装备的使用和保障更加方便,还使得装备更易于升级改造,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嵌入或更换性能更先进的模块来提高装备性能。

五是根据未来无人化作战的发展趋势而大量研制无人平台。美军认为,减小未来战斗系统重量和体积的关键是发展无人平台系统。无人平台系统可在侦察、直瞄火力、间瞄火力、防空和后勤保障等领域发挥作用,减少士兵去冒险,拯救人的生命,将战斗中的伤亡控制在最低限度。为此,无人平台系统在未来战斗系统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包括4种无人机,3种无人车,1套“网火”导弹遥控发射系统,1套无人值守传感器等。其中,排级无人机活动半径为8~16千米,续航时间50 90分钟,载荷达0.45千克,使单兵和排级的侦察范围由过去的2~3千米以内,一下扩展到了15千米左右,相当于传统旅一级的战场感知距离。旅级无人机活动半径为70~150千米,续航时间72小时,载荷达45~113千克,战场感知能力相当传统军一级水平。无人地面作战平台中的通用/后勤机器人也称作“机器骡”,重1吨,有运输型、扫雷型等,可跟随有人驾驶车辆行进,具有半自主导航能力,运输型“机器骡”可为步兵班驮负半吨重的弹药和物资,大大提高了徒步士兵的战斗力。小型无人车是一种单兵携带的机器人,可以爬楼梯、破门、进入洞穴和地下工事,能够在几乎任何地带包括没有道路的沙漠中和瓦砾堆上行走,可用于侦察、探测可疑的危险地段和建筑物内部及后方的情况,还可以清除爆炸物等,大大拓展了步兵分队级的侦察范围。“网火”导弹遥控发射系统,可在网络火力的精确引导和控制下,对50千米左右的装甲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其打击距离是传统作战旅(十余千米)的3~4倍。无人值守传感器系统,布设在敌方来袭方向,可以自动感知敌方的坦克装甲车辆,并自动将信息传到指挥所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警戒和监视,可以节约大量的警戒兵力。可以说,无人作战系统是未来战斗系统中最具特色、最有看点的武器装备。

上一篇:装甲一族面临新的“地雷战” 下一篇:“悍马”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