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

时间:2022-07-21 11:19:08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

【摘要】本文从自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风水理论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并结合实例探讨其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借鉴及应用

【关键词】自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风水理论;中国传统民居;生态观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倒原始社会时期,几千年来发展成为完整的建筑体系。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这种生态观的形成不仅受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及风水学说的影响。

1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哲学系统中,建筑哲学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序列。作为建筑代名词的“宫室”,在《周易•系辞传》中的定义是:“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移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古人认为宫室不过是遮风挡雨供人栖息的处所。建筑的功能性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命题。

儒道两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的主要框架。儒家思想的 “礼制”学说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等级的概念,这一特点,是中国建筑文化区别于他国建筑文化的独特之处。同时,儒家倡导的人和天地之间存在着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理念,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道家思想体系核心的“道”,在《老子》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以自然为法则,万事万物也以自然为基本法则。道家 “天人合一”的观念折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生态观。

2 古代风水学说对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影响

《风水探源》一书中对风水有如下定义: 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是一种能让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感觉安定满足的地形条件。新西兰学者尹弘基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上撰文说,风水是找寻建筑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古代风水学说的整体系统原则、安全心理的本能需求理论是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方法论的重要构成部分。

2.1整体系统原则

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2.2安全心理的本能需求

人类安全需求的内容很广泛,而最首要的是居住环境的安全(包括物质和心理两方面)。理想风水模式山环水抱,层层护卫,无论是形制(自然山水与建筑结构),都构成了十分完整的安全空间。

按风水模式修建的城市建筑的封闭格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的心理空间。通常在人们没有任何实体围蔽时,心理处于一种自我紧张的状态,缺乏安全感,而风水模式的层层护卫形制能有效的释放心理的紧张。

3 自然地理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态追求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自然地理背景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很大。在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各地区的建筑风格明显不同,但整体表现出统一的自然生态的追求。

东北、内蒙古、西北和华北地处我国温带,多为平原、高原和盆地,地势开阔,民居注重防寒、保温和采暖,建筑以囤顶、一面坡土顶及平顶土墙的单体平房为主,形成了风格厚重的北方风格。其中位于暖温带的华北平原上的富户们多以单体平房围合成典型的四合院。亚热带的华中和热带的华南多丘陵山地,民居注重遮阳、隔热和通风,建筑物密度较大,依山傍水,随高就低,多为绿荫中色彩淡雅的楼房、封闭的天井和窄窄的小巷,与青山绿水的环境十分和谐。西南区为热带山区,建材丰富,民居建筑首先考虑适应山区环境,满足防潮、通风与安全功能,少数民族风格浓郁的干栏式木楼和竹楼与河谷中的雨林相伴。高寒的青藏区,与皑皑雪山交相辉映的是藏族独特的厚重粗犷的平顶式碉房。其它富有地域特色的蒙古包、云南“一颗印”、福建土楼、西北窑洞等民居也充分体现了对当地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尊重和依赖。

4 中国传统建筑生态观的技术表现

4.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传统建筑在选址上因借自然

中国古代大到城市规划,小到居住建筑无不重视基地的自然环境。在选址上都顺应地形环境,山环水抱,最大程度利用环境优势,降低能耗。城市选址如在北方,则背山,西南向,利于取暖、节能;如在南方,则优选通风良好的东南朝向,利于通风、采光。

城市规划选址考虑到水质、水流方向,以便于漕运,民生。湖南岳阳张谷英古建筑群,北靠龙形岭,建筑四周环以曲折水沟,背靠的山脉挡住了冬天北方的寒气,而环绕的水沟与各家庭院天井下的砖砌水沟、门前的方形水池相连,及时排出雨水,并使天落之水与山泉汇集,作为日常洗衣、洗菜之用。沟中的砂石沉淀了流水,并使水从地层慢慢渗透,成为地下水循环利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民居,则充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势,使纵横的溪流穿流于连片的古建筑和街道间,雪山融水也能流经各家各户,起到了夏季降温的作用,也保证了日常生活用水的供应。

4.2中国传统建筑的被动式节能措施

云南景洪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完备的干栏式住宅。傣族人多居住在山岭间的平坝地,其居住区域盛产竹材,建筑也就地取材,粗竹做房屋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木板或用竹篾,屋顶铺草。底层架空,饲养牲畜与堆放杂物。架空层能防潮湿,利于通风散热,又避免虫兽侵袭,并且利于洪水通过。前廊开敞有顶,形成大片阴影保持下部房间的空气阴凉。带缝的木楼板使底部较为荫凉的室外空气能渗透到室内,促进空气自然流动带走热量。

福建南部的土楼,外墙用夯土筑成,最厚可达1.9m。墙内基础皆用大卵石、块石筑造,自地面以下直筑至地面上常年洪水能达到的高度以上,以确保夯土墙免遭洪水冲刷。夯土墙能极大的阻隔恶劣气候,并且其本身能被循环使用,是极为环保的建材。与福建土楼类似的有陕北、甘肃东部、山西中、南部与河南西部一带的窑洞四合院。这一地区土质坚实、气候干燥少雨,挖洞造屋是当地百姓取得住房最方便、经济的一种手段。窑洞有较厚的黄土层包围,隔热与保温性能好,洞内冬暖夏凉,节能效应。

中国南方天井院式住宅中,三面或者四面都是两层的房屋,中央围出一个小天井,天井起着住宅内部采光、通风、吸烟除尘的作用。小天井尺寸通常只有4m ×1.5m,加上挑出屋檐,实际露天部分更少,四面二层房屋合成天井高而窄,具有近似烟囱的作用,能够排除住宅内的尘埃与污气,增加内外的空气对流。天井四面挑出的屋檐有利于遮挡日晒,降低室温。

5 设计实例分析――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

5.1设计概况

项目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石桥村,基地用地面积约50.51公顷,东临青城山环山渠,西侧群山环抱。基地内林木茂盛,植被丰富。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兽医院、疾病控制研究中心、管理办公楼、监护兽舍、游客中心、职工周转后勤用房、熊猫食品加工制作及熊猫圈舍,饲养管理人员配套用房等。项目建成后将负责大熊猫救护、疾病控制的研究以及外送大熊猫的检疫工作。

5.2建筑设计

设计基于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尊重地域文化及满足熊猫疾控功能要求为指导原则。规划机理来源于川西林盘布局,各建筑单体以聚落状,由南向北线状展开,总体规划布局灵动而有机。空间组织上各建筑聚落依托山体布置,形成若干开合有序,野趣盎然的“院坝”空间。各建筑聚落参差错落,随机自由,或围合成三合院或四合院,或点、线结合。建筑单体采取一层或二层的小体量,以现代材料及手法演绎传统川西民居的神韵气质,形态内敛自然。

5.3绿色建筑设计

项目拟参评绿色建筑三星标识,设计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采取了多种适宜生态技术和构造措施。

5.3.1采用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等多种绿化方式结合,合理搭配乔、灌、草,提高绿化品质,形成富有层次的绿化体系,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遮阳、休憩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区域气温逐渐升高和气候干燥状况,降低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采用透水材料(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砖停车场)作为园区内硬质地面的铺装,强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渗透能力,增加地下水涵养,同时减轻排水系统负荷,以及减少雨水的尖峰径流量,改善排水状况。

5.3.2节能设计以被动式为基础,以主动式为补充。采取了外墙空气间层,屋顶秸秆保温,屋顶通风夹层、增强门窗气密性等被动节能技术措施。同时采取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优化空调采暖系统及运行策略,提高冷热源、输配系统效率,综合考虑排风热回收等主动式节能技术措施。主被动式节能设计相结合经济有效的节能。

5.3.3 雨水利用和收集系统。采用在冲沟中设置堰坝等方式对雨水进行蓄积,将收集的雨水处理后用于绿化和道路(广场)浇洒、补充景观水体、办公楼、宿舍的冲厕用水以及大熊猫圈舍的冲洗用水等。

5.3.4 主要建筑采用钢框架结构体系,并对结构体系进行论证优化,减少钢材用量。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减少二次装修造成的浪费。建材选用方面,尽量就地选材,施工现场 500 公里以内生产的建材重量占建材总重量的60%以上,有效的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能耗;采用再生混凝土及再生石膏等可再生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可回收利用的旧建筑材料,将基地内原有农宅的砖瓦等材料应用于道路铺地和圈舍矮墙等。

6 传统建筑生态观对于当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借鉴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祖先们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其中富含了大量的生态设计思想。目前生态建筑设计多采用高技生态建筑的方式,如太阳能光电池系统,生物科学技术,材料合成技术,信息技术,资源替代技术等。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将高精尖的技术用于建造建筑似乎是必然的趋势。然而,科技也有弊病,如生产太阳能光电板、太阳能集热板所需要的能量及造成的污染大于普通能源的消耗和污染;同时太阳能光电装置生产电力储存技术复杂,成本也比较高。高技术的发展,本身也或多或少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宏观上来讲,是否生态尚存疑问;而从西方学来的生态设计技术,是否适合我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环境)又需要评估。因此,我们在发展和应用高科技的同时,也应该挖掘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设计思想,例如传统建筑在基地选择、空间组织、体型控制、材料选取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这样才能取长补短,达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上一篇: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现场施工的质量控制分析 下一篇:浅谈我国高层建筑的总体规划节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