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学本色打造灵性课堂

时间:2022-07-21 09:35:17

用教学本色打造灵性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经说过:“孩子的创新活动是在宽松的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老师的期待、激励,师生间真情的交融,小伙伴的合作互动,都是为了让孩子自己手执金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如同花开,需要经历一个从萌芽、抽枝、含苞到怒放的过程,否则,我们是否也是“拔苗助长”的农夫呢?从表面上看,我们失去了时间,白白地让课堂上那仅有的40分钟在学生一次一次的尝试中流失,远不如“你就照着这个样子做”,然后多做几十道题来得痛快。但我们得到的却是在这个“捕鱼”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渔”,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效果和效益。经过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那便是:精心的教学设计,饱满的工作热情,以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建构知识。课堂上,我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从剪纸中的对称、建筑物中的对称、著名标志中的对称、桂林山水中的对称现象来展示轴对称图形的美妙。有人说数学是枯燥乏味的,我想那是因为他只看到数学的严谨性,却没有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华罗庚就曾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让学生去寻找“18的朋友有哪些”为切入口,把孩子们引领到数学的乐园;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一首英文歌,26个英文字母可以表示任意一个数,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奇妙。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动作是智慧根源”。课堂上尽可能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动手折一折、认一认、量一量、估一估、画一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不断形成新的思想与认识。这样的课堂,正是数学教学所追求的课堂。如在“角”的教学中,摸角、玩角、做角、画角等直观操作活动必不可少。同样的,因为图形的周长可以通过测量或展开而获得直观印象,这可能会比对图形面积的理解更容易一些。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会采用让学生通过自己手的触摸来体验“面”的大小,逐步获得对“面积”的理解。而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面积计算时我则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新图形”用割补变通的办法转化成“老朋友”,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是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技巧的过程,而是他们充分思考、智慧碰撞、认识升华的过程。简短的操作活动会在几分钟内完成,但它带给学生的影响却会是久远的。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设计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年历卡,“计算一年总天数”。这一活动,看上去缺失了对年历卡的充分观察与分析,缺失了学生更多“发现”的机会,但学生在计算总天数时,会充分观察年历卡,观察每月天数,发现大、小月的个数及其天数的差别,发现二月的“特殊”,寻求简便计算方法……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所收获的,将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深刻认识与把握。

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从自身角度,以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和设计教学,以至于课堂教学游离于学生“生活世界”之外,让课堂失去了活力。我认为课堂应该是一个焕发生命与潜力的地方,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数学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可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但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是简单再现生活情境,简单重复生活中的故事,而应当将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转化为学生数学水平和能力提升。如以“小数加减法”教学为例:小明陪妈妈到超市购物,买一杯奶,单价1.25元,一袋饼干,单价2.41元,收银员让妈妈交了3.66元,对吗?显然,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元+元”、“角+角”、“分+分”而计算出结果,从而总结出: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计算法则。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学生有灵性的课堂。

上一篇:班级心理健康熏陶教育的研究 下一篇: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的结构研究及故障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