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肺腑之言嘱相知之意

时间:2022-02-21 08:33:14

【摘 要】元年间,苏轼与毕仲游二人基于个性相和,建立起在政治见解、散文风格等方面基本一致的深厚友情,并因思想相近而达到心意相通的相知情谊。毕仲游以苏轼为人生楷模,苏轼以毕仲游为寻求已久的“知意”之人。毕仲游以《上苏子瞻学士书》苦口劝谏苏轼,恐苏轼以言语文章致祸,使这段交往在元三年达到高潮。

【关键词】苏轼毕仲游元时期《上苏子瞻学士书》

苏轼、毕仲游二人的交往集中于元年间当以苏轼在京 城期间最为密切,从而形成二人相知于心意、约略于书辞,淳厚而独特的交谊。

言其独特是因为二人的交往并不像苏轼与其他苏门学士那样频繁于书信往来和诗词唱和在苏轼留存的大量信札和诗篇中几乎没有与毕仲游来往的记录,仅有《举毕仲游自代状》一篇和一段《东坡志林》的文字提及毕仲游。但从《西台集》收录的诗文作品和苏轼举毕仲游自代等行为来看苏轼窃以毕仲游为知意之人二人在元年间的交往又确实相当密切。而且在元三年五月毕仲游感于苏轼的器重深为他当时颇以言语文章规切时政,以至树敌无数而屡遭弹劫的处境担忧,深恐东坡重遭“乌台诗案”的覆辙或有更大的危险降临于是以挚诚之辞,倾肺腑之言,以《上苏子瞻学士书》戒之,并注明此书为“相知而相告者”。

在毕仲游《上苏子瞻学士书》出现前后,规劝苏轼应谨慎于言语文章的亲友不在少数。早在苏轼贬宫杭州、逃生于“乌台诗案”时,表兄文同、弟弟苏辙分别规劝他少作文章以避祸,均是亲人的关怀之言。对苏轼进行关怀和劝谏的除亲人之外便是陈师道这样与苏轼关系极亲密之人而在元间苏轼权位最高时毕仲游窥见危机敢执笔苦口相劝,联系高太后去世后苏轼所遭受迫害的深重足以看出毕仲游过人的胆量和远见卓识,也足以见得出苏轼、毕仲游二人的交谊已远远超出平常师徒关系而更接近于挚亲的密友。

从留存的片断记录和《西台集》中的记叙可知,苏轼也并未将毕仲游视为一般朋友或平常门生。在《举毕仲游自代状》中,他评价毕仲游“学贯经史,才通世务,文章精丽,议论有余,自台郎为宪漕,卓有能声”,所称赞的方方面面恰巧是他所倡导的元学术所具有的特征也是他自己所追求并具备的特点。而在《东坡志林》中记载:

仆尝问:“荔枝何所似?”或曰“似龙眼。”坐客皆笑其陋。荔枝实无所似也。仆曰“荔枝似江鳐柱”应者皆抚然。仆亦不辩。昨日见毕仲游。仆问“杜甫似何人?”仲游云“似司马迁。”仆喜而不答,盖与囊言会也。

从这段东坡文集中唯一对二人交游的记录可以知道,苏 轼是把毕仲游当作寻觅已久而得的知意之人对待,虽不作答 但欢喜之情已溢于言表所以当毕仲游以书信诚恳相劝于东 坡时称自己所说为相知而相告之言。

最能体现苏轼、毕仲游二人关系的密切性,也是毕仲游受苏轼影响最深的当属散文创作。苏轼的散文向来以愁肆、博辩无碍著称,《西台集》中虽然少有抒情咏怀的文章,然从他的大量应用性文章中仍可体味到他大处着手、长于议论的散文特征,(上苏子瞻学士书》因其对象的重要、目的的独特、心意的诚挚从而创作精良,可谓其散文代表。真如纪昀在《西台集序》中的评价“今观其著作,大都雄伟博辩,有珠泉万角斗之志,于轼文轨辙最近,针艾之契,殆由于此。”高度肯定了苏轼与毕仲游散文的师生相承、文风相继关系,同时也指出了苏轼、毕仲游二人“针艾之契”的高度默契感,即相知情谊。

苏轼、毕仲游二人的交往名似师生,实质上已是十分淳厚的挚友深情,毕仲游甘弃自身安危而执笔直言规劝苏轼以尽知遇之恩和相知情谊这样仗义于言挚诫于惰的感情是互相欣赏的亲密朋友所具有的他们的友情是以二人性格的共同点为基础,以毕仲游在长期以苏轼为楷模和苏轼人格魅力影响下形成的政治见解、文学观点散文文风等方面高度一致的默契感为中坚,形成的可知会于心思见解的相知情谊。毕仲游在苏轼众多的门生、朋友中应当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元四年三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军州事出京,从此奔波于任上。元六年八月,苏轼将离京赴损州任,毕仲游曾登门拜渴;次年初,苏轼知颖州任时,毕仲游来简叙说自己的近况,表达对苏轼的尊崇与挂念:岁末时,毕仲游再次来简诉说自己在太原的情况,表达牵挂、感念之情(简为《西台集?卷十?上苏内翰简牍》第二简)。正如第一简中所言,二人自京师分别后,果然“避未知侍见之期”。随着苏轼官职的不断变动、高太后去世后的连受迫害和连年远调同属元党人的毕仲游也不断遭受排挤、迁调不断,二人的交往因路途间隔遥远、地点频繁变化、消息难通等问题逐渐趋于中断,最终再无联系。

【参考文献】

[1]《毕仲浒传).附于《宋史・毕士安传》卷二百八十一.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11月出版

[2]《苏轼资料汇编》上编,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第82页

[3]杨胜宽.《苏轼与毕仲游交易考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第17页

[4]毕仲游撰.《西台集》卷十三,第214页;《丛书集成?初 编》,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

上一篇: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创新精神 下一篇:班级心理健康熏陶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