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特点

时间:2022-07-21 05:37:55

试论中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78-0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各地进行了许多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以图寻求知识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最佳结合点,探求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发展得以同步提高的教学方式。总结这些实验成果,体现了以下共同点:

1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完整高效的学习过程。因为我们深深地懂得,被动的学习方式不是学习的本质,人的学习本质是学习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摒弃了以前把学生当作接收已有知识的容器,让学生一味消极被动地承受人类以往经验的错误做法,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一切知识、技能的获得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身的认知结构的吸收和同化。老师的指导是外因,学生的主动意识、主动精神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成为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改革的立足点。

2 锤炼教师“导”的艺术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学生能动的学习活动,实现其自主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的水平,教学活动是教师的一种再创造活动,带着十分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正如俄国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在《论文学的鉴赏性》时所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有一千位教师,对于相同教学内容的一节课就会有一千种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必须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锤炼自己的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为中心,了解和研究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基础、求知需求和发展的可能性,对教材挖掘要深、拓展要宽,寻求知识规律和认知规律的衔接点,把每一节课都设计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使之成为丰富的语文知识与教师高超的引导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这些艺术品展示于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叹为观止,为之所倾倒、所吸引,自然而然地陶醉于其中,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3 实现“群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和谐统一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群体教学”以它的短期高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合格劳动者。过分强调整齐划一与学生个体在学习中存在差异的矛盾,一直是困扰班级授课制的一个难题。美国教育家阿尼阿伯无研究了“群体教学”、“个别教学”、“群体――个别教学”三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发现:在“个别教学”、 “群体――个别教学”和“群体教学”方式下可以达到终结性成绩水平的学生比例大约有90%、70%、和20%。这一惊人发现引起人们对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深思。“个别教学”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个别教学”方式下可达到的学习水平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学习水准。然而在现实条件下,大规模实行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是不可能的。在目前“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行“群体――个别教学”方式是期望达到理想的最好选择。于是我们可以把每个班级的学生按好、中、差进行搭配,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既有个别的自学、班级的辅导,又有群体的交流和研讨。个别自学中强调学生学习中的独立性:每个个体都有独立的思维功能,每个学生既是信息的获取者,又是信息的输出源。在群体的交流和研讨过程中,注重发挥群体的互补作用;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学习小组中解决,实质性、关键性问题在全班共论的条件下进行解决。教学信息的交流出现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共生效应。这样做较好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中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整齐划一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悠差异之间的矛盾,较好地发挥了“群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双重优势,使这两种教学方式互相渗透、互为补充,达到和谐统一。

“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益”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思想的改变。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佳发挥,实行教学民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热烈而又富于竞争的课堂气氛中,在问题的争论和辨析中让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的状态,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出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未来挑战的创造型人才。

上一篇: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