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7例

时间:2022-07-21 03:58:58

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7例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式。方法 分析我院外科(2002年3月-2011年6月)以肘后侧切口对67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行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手术,并行尺神经前置。结果 本术式完成手术67例,成功率超过98%,仅有1例肘关节屈伸功能欠佳,为陈旧性骨折。无其他重要并发症,避免了骨折畸形愈合,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本术式具有手术视野清楚,骨折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较快,并方便行尺神经前置,功能恢复佳等优点,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移位严重,软组织肿胀明显,外固定失败以及陈旧性骨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故而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来说,是值得选择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克氏针 肱骨髁上骨折 携物角

中图分类号:R72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18-02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为儿童最常见的骨折。因为肱骨髁上骨折一般愈合不成问题,且手术能使骨的生长区受损伤,因此,对新鲜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上现大多趋于保守,给于手法复位、外固定、骨牵引等非手术治疗。我院自2002年3月~2011年6月,采用肘后侧纵切口,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67例,并行尺神经前置,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男51例,女16例,年龄4―12岁,平均6.9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伸展尺偏型27例,伸展桡偏型32例,屈曲型8例,X线片示均明显移位。无其他部位损伤,受伤至手术治疗时间为2h~12d(其中一例为22d )。

1.2 手术方法 全部在静脉复合麻醉或基础加臂纵麻醉下实施手术。患儿仰卧于手术台上,患肢外展置于侧旁小桌之上,以肘后侧纵切口,起自鹰嘴尖端远侧2-3厘米,于上臂中线向近侧延伸至鹰嘴上6-8厘米,切开皮肤及皮下至深筋膜浅面,自深筋膜浅面向内外侧分离皮瓣至肱三头肌内外侧稍前缘,下端以显露出内外髁为易,经肱三头肌及其肌健内外侧肌间隙进入,内侧慎忽伤及内上髁后面的尺神经,显露并清理骨折端,尽量少剥离骨膜,将骨折解剖复位,如有小的游离骨片,也可取除。尺偏型骨折因尺侧有粉碎及骨缺损,解剖复位会导致肘内翻,应于近位骨折端外侧切除少量骨质,骨折复位固定后,肘关节的携物角应保持约10°,或较健侧大5°。骨折的固定经内、外上髁各钻入一枚克氏针,将骨折交叉固定。克氏针钻入的方向应与肱骨纵轴呈35°~45°角,针尖穿过对侧皮质骨,针尾端保留0.5cm并弯曲(缝合切口时埋于皮下)。将肘关节轻轻伸屈活动,直视下观察骨折固定是否稳定,携物角是否存在。个别病例携物角不满意,可拔除克氏针固定,行近位骨折端外侧切除少量适宜骨质,以纠正携物角满意后重新固定,以免日后因肘内翻再行矫正术。内侧尺神经经松解满意后行前置并固定。冲洗创口,按层关闭切口,无菌包扎。术中依局部渗血情况必要时放置橡皮管外接负压引流,以防骨化性肌炎致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功能位石膏托固定,抗生素应用3~5d以防感染,第一天即开始未梢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2周拆线并解除石膏托固定后逐渐加大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4周后摄X线片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由不持重开始,逐渐加大持重,直至完全恢复。内固定于术后2月~3月左右骨完全骨性愈合后取出。

2 结果

本组6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个月,皆获骨性愈合。完全骨性愈合时间2~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无感染、无克氏针弯曲变形及断裂,易无肘内翻、骨化性肌炎、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其中1例入院晚,已有相当多的骨痂,入院前一直坚持固定肘关节,其患侧肘关节屈伸较健侧欠佳,但不影响日常生活。

3 讨论

3.1 治疗方法 当前对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的治疗争议很大,大多基于因肱骨髁上骨折愈合不成问题,即使复位位置不理想,仍会畸形愈合。由于儿童的塑型再造能力很强,凡与肘关节活动方向一致的畸形,可在生长过程中逐渐自行矫正;而与肘关节活动方向垂直的畸形,如肘内、外翻,则不能自行矫正,日后可行截骨矫正。因此,对新鲜肱骨髁上骨折,很少有切开复位的适应证。在临床上非手术治疗给于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尺骨鹰嘴牵引。外固定由于肿胀组织消退后致松动易发生再移位,况且加重发生骨筋膜室综合证的机会,且由于护理困难可造成褥疮、骨化性肌炎致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尺骨鹰嘴牵引外固定,患儿常难于接受及坚持,并可造成恐惧心理,且由于护理不便可造成针道感染,骨牵引还可能致骨骺损伤。并且牵引、外固定常需反复调整及多次X线透视,给病儿造成X线损伤。基于上述,患儿家长难于接受这种保守治疗,他们担心有后遗症,而情愿手术,不因儿童有其生理特点简单处理而留畸形,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为缓解这一矛盾,保障骨折部稳定,减少并发症,我们对不稳定型及移位明显的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的方法很重要。开始我们采用肘后侧“S”切口,肱三头肌腱膜舌形切开向远侧翻开,或纵形切开三角肌肉剥离暴露骨折,以及肘内外侧双切口暴露骨折,骨折复位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的术式,因肘关节局部软组织损伤较重,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欠佳。所以上述治疗方法有待更新。之后我们采用仰卧位,患肢外展置于侧旁小桌之上,以肘后侧纵切口,起自鹰嘴尖端远侧2-3厘米,于上臂中线向近侧延伸至鹰嘴上6-8厘米,切开皮肤及皮下至深筋膜浅面,自深筋膜浅面向内外侧分离皮瓣至肱三头肌内外侧稍前缘,下端以显露出内外髁为易,经肱三头肌及其肌健内外侧肌间隙进入,复位骨折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的术式,骨折暴露充分,复位佳,而且不损伤肘关节活动的动力性软组织,内侧尺神经经松解满意后行前置并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3.2 术中注意的问题 手术操作应严格遵循无菌、无创原则,尽量用小切口自肌间隙进入,保护软组织血运,减少出血(本组平均出血约50ml),减少对骨膜的剥离,远折端骨膜剥离约1mm,使之复位时不致嵌入骨折端即可;近折端骨膜可适当扩大剥离,以利于观察克氏针交叉固定时穿出对侧皮质骨及避免损伤桡、尺神经。尺偏型骨折因尺侧有粉碎或骨缺损,解剖复位会导致肘内翻,应于近位骨折端外侧切除少量骨质,骨折复位固定后,肘关节的携物角应保持约10°,或较健侧大5°。克氏针钻入的方向应于肱骨纵轴呈35°~45°角,针尖穿过对侧皮质骨。内固定后将肘关节轻轻屈伸活动,直视下观察骨折固定是否稳定,携物角是否存在,个别病例可拔除克氏针固定,行近位骨折端外侧切除少量适宜骨质,以纠正携物角满意后重新固定,以避免日后因肘内翻二次手术矫正。钻入内侧克氏针时,慎勿伤及内上髁后面的尺神经。并在术中同时行尺神经前置,以避免日后肘管综合征的发生。在确保固定可靠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细,与患儿年龄相匹配的克氏针,以减轻肱骨下端骨骺的损伤,影响骨发育。术后2周拆线即解除石膏托固定,逐渐开始肘关节功能锻炼。

3.3 内固定取出时间 内固定取出时间意见颇多,本组是在伤肢肘关节完全恢复功能,并经X线片示骨折端完全骨性愈合后,在内、外上髁局部侵润麻醉下,小切口拔除克氏针。一般要2~3个月时间,不能过早取出以防骨折处移位变形,过晚取出则异物对骨膜、骨骺刺激过久,影响骨质发育。取出后嘱患侧肘关节常规保护1月,不剧烈活动,以免克氏针取出后再骨折。

3.4 适应征及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 肱骨髁上骨折的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以往主要用于斜形骨折,在X线片上见一尖细的骨折端者,或骨折端呈鱼尾状及鹿角状者,这些骨折复位后均难保持复位位置,另有入院过晚已有相当多的骨痂者复位后不稳定者。目前由于保守治疗发生畸形愈合的机会较手术者多,患者家属观念变化,为减少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缓解这一矛盾,我们对骨折移位明显,加之有明显肿胀等其他因素时,均给于手术治疗。在手术中由于克氏针的位置偏前或偏后,与肱骨纵轴的夹角过大或过小,是否穿过对侧皮质骨,而造成骨折端的不稳定或再骨折(祥细要求前已述)。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过早的拔除克氏针,进行功能锻炼影响骨折端的稳定性,从而发生移位畸形愈合,或者由于内固定时间相对过长,影响骨质正常发育。本组经3~8个月随访,皆获骨性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至于手术治疗有否其他不良因素,值得注意和继续进一步随访对比研究。为此,在治疗中宜注意:(1)尽量少剥离骨膜;(2)选择与年龄相匹配的克氏针减少骨损伤;(3)克氏针尽量一次性穿入骨质,尤其远端有骨骺,以减轻损伤;(4)骨折完全骨性愈合后,尽量早取克氏针。

参考文献

[1] 邱贵兴、戴戎主编.骨科手术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8-280.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21-426.

[3]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23-1924.

[4]戴祥麒主编。小儿骨与关节损伤,第一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58-72.

[5]黄公怡、、温建民主编.现代创伤骨科学,第一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128-130.

上一篇: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手术治疗70例分析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小结石2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