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影响初探

时间:2022-07-21 03:50:24

博客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影响初探

近年来博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07年12月2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其中显示中国博客作者数量已达4698.2万人,拥有博客空间7282.2万个。而早在2005年10月12日的《全球中文博客发展报告》就已显示70%的博客用户月收入不足2000元或无收入,其中学生占了近一半。①以网络为传播介质的博客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情感体验和表达形态,对当代大学生心理也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博客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一,博客是大学生排解负情绪的重要渠道。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是需要宣泄和倾诉的,情感的长期郁积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大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力量不强,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经验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加上目前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优越的生活条件又使他们心理受挫能力差,他们渴望创新、渴望独立、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渴望以一种平等的地位参与社会生活,但在现实中遭遇到的诸多限制和挫折使他们容易产生困惑、迷茫、焦虑等负情绪。现代社会的紧张、拥挤、充满了竞争的外部环境,则加剧了他们内心深处集聚的压抑和压力。而在现实社会里,往往又缺乏通畅的交流渠道来缓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压力,很多大学生与家长存在着代沟,另外一部分由于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亲友和以前的同学,也缺乏交流渠道。

博客无疑成为很多学生发泄负情绪的重要途径。从博客内容看,在大学生博客中,96.8%的博客主题为个人日志。“无论从博客栏目的设计还是所发文章、图片影集来看,宣泄个人情绪情感、叙述日常见闻、追逐时尚娱乐都成为主要内容。”②即使有一些日志类似流水账,甚至还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痕迹,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呈现出明显的情绪色彩。

从传播方式看,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博客采用了匿名的方式,在进行匿名传播时,双方的“社会线索”被减到最低,给交流者也留下了想象空间,能够较好地满足情感体验、情感宣泄的“需求”,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烦恼发泄出来,这也就使博客具有了面对面交流所没有的魅力。

写作的自由和自由的写作使博客成为很多大学生满足个人倾诉的“电子写字板”或“心灵笔记本”,成为他们情感宣泄的便捷通道。

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力。

博客虽然是日志,但却和一般的日记有很大的不同。博客应用融技术、思想和艺术于一体,体现着多媒体的特征。在博客中,可以通过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通过视觉符号生动、形象地营造交流气氛,通过听觉符号调动交流者的情绪,优秀的博客更是图文声的完美结合。许多大学生博客风格清新淡雅,图文并茂,版面编排讲究空白和色彩搭配,单从形式上看就已经很有美感,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博客已经被一些学生有意识地用作实现个人形象管理的工具,很多大学生精心打造自己的博客,成为自己的“社交名片”甚至“求职名片”。一些学生的博客拥有很高的点击率,更进一步增加了学生自信心。大学生通过思想和智慧获取自信,同时也就弱化了由于外貌、家庭出身、成长背景等现实因素造成的自卑,有利于他们重拾自信、自尊,获取成功感等,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的接纳和认可。

第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认为:“任何人在心理上的成长、发展,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博客加强了学生社会化过程。

首先,博客是增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尽管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但一个完整的自我认识除了主我认识和评价外,还需要客我即外部世界或他人的评价或评论。由于大学生所处环境有可能造成客我信息链的断裂,通过博客表达自我的思想,获得浏览者的评价反馈,从而帮助他们完成自我的认知,有利于他们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其次,在与其他博主交流的过程中,大学生一方面可能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另一方面,也从其他博客中学到不少的经验和知识。特别是遇到困难和烦恼,其他博主的评论对他们形成启发,而在很多博客中自动出现的相关链接,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让他们了解到对于相似问题他人的看法,能有效拓展他们的眼界,延伸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的心理走向成熟。

再次,由于博客的良莠不齐,也向大学生的判断和自制能力提出了挑战。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学会筛选和抵制不良信息,熟悉并遵守相关的网络礼仪,熟练处理网络人际关系,对他们融入社会规范,符合社会的角色期待有很大帮助。

最后,博客中其他访问者的评论表现的认可和尊重,使博主找到自我价值。在这个过程客作者们可以摆脱个人独处所产生的孤独感,走出生活的烦恼,寻找到心理压抑的释放渠道。

第四,可提高学生的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人际交往能力表现为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表达理解能力就是能否将一个人的思想准确表达出来,其次是能否正确理解他人的表达”,③良好的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是提高一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保证,更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无论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在很多时候都需要畅通的渠道表达。在博客中,博主可以通过评论以及回访来形成和其他人的交流和互动。这个过程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情感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也增加了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经验,为他们诸多方面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博客产生的消极作用不容忽视

尽管博客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方面有许多积极的方面,但是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由于博客的零门槛以及写作随意性可能造成大学生随意性的生活态度。

在博客中,由于“把关人”明显被去中心化,因此也造成网络中虚假信息泛滥,很多博主不加查实考证,便随意书写所见所闻,更有一些博主通过歪曲事实甚至杜撰“新闻”来博取高点击率。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状况增添了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更为严重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或增加了学生过于主观的随意性态度。这和大学生严谨求学作风的要求相悖。

第二,明星博客干扰了很多学生的平常心理,影响了他们正常生活、学习甚至价值观。

“青少年选择媒介人物作为偶像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群,影视明星、歌星和体育明星占到77.51%,如果加上‘超女’等草根明星,明星比例超过了80%,远远高于政治人物和杰出人物,明星成为偶像崇拜的首选。”④因此,毫无疑问,明星博客也成为很多大学生频繁光顾的对象。

明星博客在偶像与崇拜者之间第一次建立了大范围、没有空间与时间限制的互动性联系。明星的一些经美化的生活细节的披露,更迅速拉近了明星和阅读明星博客的大学生的距离,一些学生甚至以他们的某些生活行为方式作为自己效仿的素材。但在效仿过程中,由于大学生还比较肤浅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使他们对明星的欣赏还停留在感性的表面,他们往往看到明星光鲜完美的一面而忽略他们可能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的一面。

少数经过策划包装的“普通人”博客,可能因为点击率急速上升一夜成名,这给爱幻想的一些大学生一些心理期待,希望自己的博客也像他们的一样,迅速把自己变为名人。“一夜成名”的心理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懒于奋斗,一旦没有如预想的那样成名,可能又会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发生一些过激的行为。

名人博客的风起云涌,将名人的光环,同样笼罩在阅读他们博客的大学生身上,比如,很多大学生通过“抢沙发”来和名人分享关注度。为了当“沙发”,他们可能发表一些言之无物的评论。对于虚幻中明星光芒的向往,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他们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优良品质和平常心态。

第三,博客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心理。

博客作为网络媒介的虚拟空间扩大了学生交往的天地,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传播渠道,但另一方面,也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心理造成消极影响。有学者就提出,网络人际传播缺乏现实人际交往中不能忽视的非言语线索,消除了很多面对面交流中的必要因素,比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两人间距、环境作用等,将对话置于所谓的“社会真空”。⑤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他们也更愿意享受博客虚拟性、超链接、匿名性等特点带来的交流过程中的诸多好处,而忽视或漠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遥远的人因为空间概念的改变而变得熟悉,身边的人却因不屑或无暇顾及而变得陌生。虚拟交往使学生自我封闭,与现实社会中的他人交往和沟通能力减弱,现实人际传播能力大大下降。

第四,削弱了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消解了他们正常的情感和理智。

博客的海量信息使大学生的理性成分逐渐减少。由于博客的超链接功能,使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增长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谈到关于信息超载造成的“未来的冲击”时曾经说:“我们在加速社会中变化着普遍的速度。我们在迫使人们适应新的生活步调,日益经常地面对新的形势并控制他们。我们在迫使他们在迅速地倍增的选择可能性中做出抉择。换言之,我们是在迫使以一种远远快于缓慢演变的社会所必须的速度来处理信息。我们正在使他们中的至少某些人经受认知上的过度刺激,这一点几乎是无疑的。”⑥信息的超速增长使大学生根本来不及作出理性的筛选和思考,接收信息超过他们能处理的极限时,就可能导致紊乱,批判的能力也无疑会日渐消退。

博客的虚拟性也消解了大学生正常的情感和理智。“从书籍到杂志,从报刊到广播,从电视到网络,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表面上看,沟通的私密性越来越强,人们被诱导无拘无束地表达……”⑦博客对大学生的强烈吸引力很大程度也在于它的匿名性、隐身性,虽然它有助于大学生宣泄情绪,但虚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学生正常的情感和理智,比如博客所处的拟态环境与博主所处的客观环境有很大偏离,在那样的虚拟空间里,可能更多了一些理想化的东西,对于博主客观、理智地处理情感有消极影响。另外,在博客的拟态环境里,互动的虚拟情景有可能使博主抛弃传统写作的静思与高度理性的过程。

(作者系上海海事大学教师)

注释:

①胡春阳:《博客现状与亟待研究的议题》,《新闻记者》2006年第3期

②郑智斌、赵颖彦:《大学生博客使用调查分析》,《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

③王燕星:《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当代传播》2007年第2期

④章洁、方建移:《从偏执追星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当代传播》2007年第5期

⑤转引自姚劲松:《新媒体中人际传播的回归与超越》,《当代传播》2006年第6期

⑥转引自肖静:《新媒介环境中人的异化》,《当代传播》2007年第5期

⑦郑亚楠:《名人博客塑造的媒介文化奇观》,《新闻记者》2006年第12期

上一篇:特大雪灾引发对气候报道的再思考 下一篇: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