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成渝古道

时间:2022-07-20 10:07:20

行走在古老的驿道上,去感受巴蜀历史遥远的心跳……

重庆和成都是四川盆地两个最大的城市,一个世纪之前,连接这两座城市的交通干道是一条宽约五尺的石板路,因在当时的省城成都之东,故名“东大道”或“东大路”。

这条道上有许多店铺和驿站。古时的“建制”是:五里一店、十里一铺、三十里一驿,场镇也都是由这些店、铺、驿发展起来的。成渝道上至今还有名为五里店、茅店子、大面铺、双石铺、金紫铺、邮亭铺、龙泉驿、南津驿、双凤驿、白市驿等旧时流传下来的古老地名。 上世纪30年代成渝公路贯通之后,东大道的许多路径已经消失,对于出生于解放后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古老而略带神秘色彩的路,贯穿在东大道上的一个个古老的街与镇,就如同一块块粘满了历史尘埃与岁月苔痕的秦砖汉瓦,不仅刻画着成渝古道从前的辉煌,也影响着巴蜀文化今后的灿烂。

据一些当年奔波于成渝古道上的人们回忆,由重庆走旱路赴成都,须经过两关(浮图关、老关),一岗(走马岗),一坳(丁家坳),四驿(白市驿、来凤驿、南津驿、龙泉驿),三街子(迎祥街、史家街、杨家街),五镇(马嘶镇、安富镇、银山镇、木镇、石桥镇),九铺(石桥铺、邮亭铺、莲池铺、石盘铺、赤水铺、南山铺、山泉铺、大面铺、沙河铺)。若以每天行程90里计,全程1080里,须走12天。而此次驴行,虽然并没能走遍四驿、五镇以及九铺,但是在整个探路过程中,却收获不少,感触颇多。

第一天:老关口路段

石板路上几百年来层层叠叠的踏痕

佛图关公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西端,鹅岭公园旁,是原巴渝十二景之一的“佛图夜雨”故地。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此次成渝古道驴行的起点,一是因为它是古代进出重庆城区的门户,是重庆去往成都的古驿道始发之处,二是因为它代表重庆城市雄性文化的精神――雄壮伟岸,坚守在古重庆的北大门。佛图关地势高峻,自两侧急剧倾斜,还曾为兵家必争的千古要塞。在佛图关南边石壁上,“佛图雄关”四个大字,清晰可见。自从这里改建成公园之后,园内唐、宋、明、清时的石刻――佛像、佛洞、功德碑、节孝碑及观景亭阁“西枕双江”、“钦贤亭”等构成了该处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驴行,一半徒步,一半乘车。从佛图关乘车至驴行中的第二站:石桥铺老街。走在街上,能明显感觉到老街完全不同的两面:老街躲在繁华大街的背后,虽显得有些拥挤、杂乱,但是街道深处探出的碧绿芭蕉和蕉叶下蹦蹦跳跳的孩子,却又显现出老街顽强的生命力。

这之后,我们便乘车前往白市驿转车至九龙坡区著名的走马古镇。走马镇的桃花很出名,每年桃花盛开时节,游客纷至沓来,可在这里品桃花茶、食桃花粥、吃桃花鱼、饮桃花酒,放歌长笑,其乐无穷。现在,虽然早已过了花季,但相对冷清的古镇,却更能让人沉下来慢慢体会真正的古镇生活。

走马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明代中叶就形成集市,是成渝线上最老的古驿站。当时,有一条古石板路穿越该镇8个村庄,南来北往的旅客都要在此住宿停留,彼此间喜欢讲述各地的见闻,致使大量的民间故事在此积淀下来。现在,在走马镇,听故事、讲故事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要想在这里享受古镇生活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走进古镇的茶馆,因为那里总是聚集着很多爱讲故事、听故事的当地人。

通过弧形的城门,沿着曲折的青石板街道,行至古老的关帝庙戏台处。戏台有着200多年的历史,保存完好。而戏台旁边便是茶馆。我们走进茶馆时,刚好赶上一位张姓老人讲述古镇上溯至明代时期的历史,待听完故事后,才沿着街道继续向前迈进。

出了街尾向左上行便是走马岗了。据说,走马岗是因为三国时期赵子龙将军在上面跑马而得名。离走马岗不远处,是我们必须要翻过的山头。山不算高,但一路荆棘,并不好走。为避免迷路,我们事先在当地找好了向导。在走马岗和山之间还隔着一座监狱,我们需绕过监狱约500米高的围墙,才能得以继续向山上爬行。一道光年间的巴县题刻隐藏在半山腰处茂盛的植被当中,题刻上厚朴的字体被苔痕和藤本植物覆盖得严严实实。走出山林时,衣服上已粘满了带刺的野果,手臂上有不同程度的刺伤。出现在眼前的是呈柳叶形的平原地带,有很多农家聚居于此。在农家稍作停顿,或问路,或补给食物,之后便向着另外一个关口――老关口迈进。

老关口位于璧山县龙隐山的拖木槽,也处在璧山、巴县、江津三地的交界处,是重庆西驿最为险要之地。过了老关口,便能踏上标准的东大道石板路了。石板上几百年来层层叠叠的踏痕还清晰可见,道路两旁间或有几棵巨大的古黄桷树,略显沧桑的树干依然顶着密密麻麻厚重的枝叶。石板路的末端,有一座名为“二道牌坊”的牌坊。据村里老人介绍,走马镇至来凤驿古道段上原本有三座这样的牌坊,“二道牌坊”只是其中惟一的幸存者。这座牌坊很精致,保存得也算完好,上面字迹清晰,纹饰精美,堪称一绝。它是为表彰一位杰出的女性家庭教育工作者而设立的。

这天,我们赶在暮色四合时到达了来凤驿(现为来凤镇,属于璧山县管辖范围)。这里便是有名的来凤鱼的产地,一顿地道的来凤鱼,麻辣咸鲜的口味,令人没齿难忘。

第二天:四川隆昌县

古道在成渝两地的转折点

曾经的“东大道”有4公里穿过来凤驿。与来凤驿一样出现在东大道上的还有璧山丁家镇(曾用名,丁家坳)。来凤距离丁家镇6公里,原本的老路已被108省道完全覆盖。若是从丁家坳沿着东大道继续向成都西下,接下来会经过大足的邮亭铺(现改名为邮亭镇)、石盘铺(现名石盘村)。为了节省时间,我们直接取道与重庆接壤的四川省隆昌县。隆昌县在四川省内江市内,可从那里进入内江市区,然后继续向西到达“东大道”史家街段。并且,隆昌县还包含了东大道贯穿的迎祥街。

隆昌县是有名的“中国石牌坊之乡”。这里石牌坊数量之多,大都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间建造。当时来往于隆昌的众多官吏名流或商人名儒在县城南北两端的驿道中央建有近70座牌坊,堪称中国之冠。牌坊内容各异,有如孝节坊、贞节坊、孝子坊、孝女坊、功德坊、德政坊、报恩坊等,大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石质牌楼式建筑,不仅造型端庄精美,且雕工细腻精巧。

南关牌坊群现已经打造成了南关牌坊古镇。在南关牌坊群旁边还有一座隆昌阁。隆昌阁既是隆昌县佛教协会所在地,也是隆昌县登高远眺的观景塔。虽是新修建筑,庄严肃穆的庙堂内却总是香火旺盛。

出县城,经过北关牌坊群,向西北方向徒步,在约10公里的地方便能找到东大道三街子之一的迎祥街(现为迎祥镇)。古老的街名被重新印刻在不锈钢制的路牌上,街道两旁斑驳的屋檐下,正展现着当地居民闲适的生活场面:老式理发店里,师傅正捏着竹木制作的工具为客人提供舒适的掏耳服务了。

从迎祥镇至内江东南区的木镇,领略到了有着沱江相伴的古镇的别样风韵。沱江河环绕整个木镇。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慢悠悠地散步,会感受到迎面吹来的风,夹杂着一丝丝沱江水的味道,令人倍感惬意。

我们在木镇吃过午饭后,才前往内江市区的卷子坳长途汽车站乘车至史家街。史家街看上去比迎祥街更陈旧,木板铺面、青石板街道……一切似乎定格在百年前的某个瞬间。

第三天:茶店子至龙泉驿

东大道路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一大早,我们就换乘不同线路的车赶到了位于资阳市的南津驿(现为南津镇)。它是东大道上四大名驿之一,历史悠久,故事颇多。随着时代变迁,昔日繁华的码头和南津驿都已没落。新民街老房之间悄悄冒出来的瓷砖小楼,正书写着南津镇的新篇章。

在乘车前往阳安驿(简阳市)的途中,无意间看到了“杨家街”的字牌,但没能下车稍作停留。这倒是让我们阴差阳错地赶上了简阳市石桥镇赶场的日子。

石桥镇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据资料记载,解放前石桥镇是四川千里沱江上的“四大名镇”之一,紧邻水势平稳的沱江,盛产食盐。到解放前夕,石桥镇的私营工商业户多达千家,涉及米、糖、烟、酒、盐、油、棉、山货等类七十一个行业。金融业也应运而生,相继来石桥开银行钱庄的有十二家之多,让石桥古镇一度拥有“小汉口”的称号。

石桥老街算是这一路上所见过的最长、最为壮观的街道了。街道曲曲折折,绵延千米。只是从古镇青石板上一路走来,六大会馆,十二寺庙,大都荡然无存,我们在陕西街78号处找到了巍然矗立在杂草之中的关帝庙。据说它权属,虽然现在已人去楼空,但能残存下来,也算是件幸运之事。

石桥镇有很多可以向外地人炫耀的小吃。谚语“简阳包子石桥面”中提到的石桥空心挂面,可是拥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石桥面的制作过程,犹如艺术品加工,有20多道工序,处处体现着发明者的独具匠心。镇上老人告诉我们,重达好几斤的面粉,合揉成一个面团,完全凭面匠光手搓成一根根如抽丝一般的空心细条。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这种经过高架凉晒的面煮好后,隔夜回锅依然如鲜面一般。

在老街深处找到一家老式面馆,坐下来慢慢品味,幸福感油然而生。土瓷碗里的面条软硬适度,配着打底的脆嫩豆芽,十分爽口。

午饭后,我们乘车至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石经寺”,然后走成渝老公路徒步至茶店子(现为茶店镇)。茶店镇至龙泉驿古驿道,约30公里,是东大道所有路段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道路或宽至2米或窄至1尺,或石板依旧或黄土泥泞,或野果枝蔓横斜,或茅草夹道丛生,蜿蜒延续至柳沟铺、石佛寺,再到山泉铺。

行走其间,可想象当年贫贱的脚夫和富庶的商贾在驿道上穿行奔忙之景象;也可想象文人墨客在路边的寺庙亭台吟风弄月之雅事;还可想象情侣从山泉铺送到柳沟铺,依依不舍,折柳作别,泪洒衣襟之悲情。路虽只有一条,景色却有千万种。在石佛寺正殿后的一块碣石上,还有为纪念北周宇文泰所刻的碑文。而山泉铺有条小街直接起名叫“东大路街”。行至山泉铺下面一处叫花果山的地方,东大道与公路交合,渐渐失去了踪影。我们在这里结束了徒步行程,乘车前往成都龙泉驿街道,然后返回重庆。

上一篇:秋天,日出瞿塘 下一篇:苍茫巴雾峡:千斤悬棺和灵魂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