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据库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7-20 09:39:31

企业数据库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2005年建成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企业征信系统)以来。企业数据库规模不断扩大,在服务于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在数据质量、服务功能以及法律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如何让企业征信系统发挥更大的功能,华坪支行成立专题调研组进行了调研。

一、企业数据库服务实体经济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6月末,华坪县有煤炭、建材、水电、房地产、化工等各类企业714家,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共收录企业基本信息、信贷信息及相关信息352户(其中:实发卡301户,虚拟卡51户),占企业总数的49.30%。近三年来企业新办卡及年审情况分别为:2009年25户和85户;2010年26户和108户;2011年为41户和111户;2012年6月末为33户和59户。工行、农行、建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5家金融机构开通企业查询用户29个,企业信用报告月均查询50余次。信用报告已成为企业的信用名片,也成为金融机构信贷审批环节不可缺的前置条件,数据库联网查询功能已固化到企业的营销准入、评级、信贷调查以及贷后管理等诸多环节,并将其作为贷款审批的重要依据。

二、企业数据库服务实体经济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企业“失信制约、守信受益”的诚信意识

征信强大的警示惩戒作用,有效地促使借款人主动归还贷款,同时也让企业认识到到期还款的重要性。企业除注重自身的业务经营效益外,更加关注其信用记录。一些企业客户由于征信报告显示有不良记录而没有获批新的贷款,于是主动到欠款银行归还逾期贷款。如华坪县定华建材公司(原企业名称为高源建材有限公司)曾于2008年以前在信用社贷款1069万元,因经营的水泥厂停产,致使所欠信用社贷款不能正常还本付息,成为不良贷款。后来经定华能源公司收购准备技改,但由于贷款长期处于次级形态,想申请贷款被拒,收购后的企业仍处于停产状态。该公司在认清形成不良记录的危害程度以及久拖不还的严重后果后,于2009年还清了全部贷款本息。最后华坪县农村信用社向该公司发放8000万元技改贷款,获贷后,投入技改,2011年初正式投产运行,目前该企业运行正常,效益渐好,据信用社信贷员贷后调查仅2012年1~5月就实现利润1149万元。通过向各金融机构调查了解,2009年以来,凡在银行获贷企业,除华坪电力公司历史欠债外,其余企业均无不良记录。

(二)促进了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一是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2007年以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179户,促进了企业获得信贷支持。二是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开通后,华坪县工行于2009年先后开办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截至2012年6月末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累计金额达100000万元,余额19580万元,其中发放单笔最大的为1000万元,最小的为150万元,该业务成为破解资源型企业贷款难的一把“金钥匙”。三是2011年以来开展了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企业清理办卡工作,要求在2012年内清理办卡完毕,仅2011年至2012年6月末新增企业档案信息就达74户,为2010年新办卡数的2.85倍,进一步充实了企业数据库档案数量,推动了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工作。据统计:2009年全县金融机构向企业贷款余额为68547万元;2010年向企业贷款余额为89561万元,比上年增幅为30.65%;2011年向企业贷款余额为140855万元,比上年增幅57.27%;2012年6月末向企业贷款余额为14536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幅32.67%(参见下图)。获贷企业共计90户,有力助推了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企业数据库发挥了信用信息“服务政府、辅助银行、助推企业”效能

一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企业数据库系统的作用不仅局限在金融领域,而且向社会其他领域延伸,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阻。如:在工商部门“重信用、守合同”企业评选、统战部民营企业家考察、小贷公司设立审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扶持资金等方面,都向金融部门咨询企业不良记录情况。二是防范和化解了信贷风险,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金融机构可以方便的了解企业客户在异地、他行借款以及担保情况,客观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还款意愿,有效规避了隐瞒负债、多头骗贷、重复抵押、关联互保、假按揭套贷等潜在信贷风险,提高了信贷业务的前期审核效率,减少了人工取得企业借款人相关信息的各项费用,降低了金融机构信息采集和使用成本。改变了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主要通过老客户、行内员工及他人介绍等途径被动寻找客户。三是成为企业获信评级的重要依据。当前,企业要得银行贷款,首先必须取得银行信用评级,而金融机构对企业客户开展评级授信工作,主要参考依据是企业数据库系统的企业信用报告展示内容。如华坪县某银行对某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结合实地调查,初步评定该企业为A级。通过查询该企业信用报告,发现在其他金融机构有关注类贷款,该银行据此将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为B级。依据企业数据库提供的数据,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6月末县工商银行分别评定了8家、13家、17家、25家A级企业客户,授信金额累计达220000万元;农行分别评定了10家、12家、13家、15家A级企业客户,授信金额累计达110000万元;建设银行分别评定了2家、3家、5家、6家A级企业客户,授信金额累计达60000万元;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分别评定了39家、41家、47家、50家A级企业客户,授信金额累计达250000万元。

(四)提高了中小企业信用透明度

企业数据库搭建了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全国联网查询,可以快速、准确、全面的了解企业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资本构成、财务现状、信用活动历史,充分了解借款人的综合信用状况。

三、企业数据库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不足

(一)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保证

目前,系统的数据库主要收集了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及与银行发生信贷业务的数据信息。从本县的实际情况看,一是财务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由于许多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许多企业不能提供财务报表,多数企业财务报表未经审计。这样的财务数据既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又不利于金融机构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二是金融机构存在漏报信贷数据信息情况。如:个别银行业金融机构曾发生票据贴现业务漏导入企业数据库的情况。三是企业数据库信息更新存在时滞。主要是企业征信系统的数据虽然实现T+1报送,但是在报送期间经常出现因各种数据错误导致未及时更新数据,从而产生信息更新时间较长和异议信息。如:华坪县农村信用社对企业客户办理的信贷业务,长达2至3个月才能在企业征信系统反映。四是小贷公司没有接入企业征信系统,使征信系统对信贷信息的反映不够全面,也不利于金融机构和小贷公司防范风险。

上一篇:高校商业伦理教育的“热启动”与“冷思考” 下一篇: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