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零售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20 05:37:36

合肥市零售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摘要]零售业已逐渐成为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的先导型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文章利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对合肥市零售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零售业;经济普查;发展现状;对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99-03

消费是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零售业作为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产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已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先导产业。自2004年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来,合肥市零售业发展迅速,但市场竞争力仍然较弱。因此正确全面分析合肥市零售业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1 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促使合肥市消费品市场加快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增强。2009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03.42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19.56%。目前合肥市已有合肥百大、商之都等一批本土零售企业,同时也吸引了百盛百货、家乐福、沃尔玛、TESCO、大润发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入驻合肥,但毕竟合肥零售业发展较慢,与一线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在规模上: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法人企业3201家,为全市第三产业的13.86%,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竞争激烈,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企业277家,占8.65%;限额以下零售企业2924家,占91.35%。零售业就业人员总数为46320人,占全市第三产业的4.28%,为社会增加了就业机会,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就业人数25893人,占55.90%;限额以下零售企业就业人数20427人,占44.10%。零售业资产总额192.06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的6.93%,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企业资产总额132.48亿元,占68.98%,企业平均资产额为4782.77万元;限额以下零售企业资产总额59.58亿元,占31.02%,企业平均资产总额为203.76万元,参照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可以看出合肥市零售业的企业资产额较小,企业规模较小。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为388.43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的31.89%,零售额为356.15亿元,占商品销售总额的91.68%,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为318.93亿元,占82.11%;限额以下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为69.50亿元,占17.89%,说明限额以上零售业市场竞争力远远强于限额以下零售业。

在结构上:从业态结构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有店铺零售企业3152家,占98.57%,其中专业店1626家、专卖店694家、超市166家、百货店105家、家居建材商店103家、便利店95家,所占比重分别为51.59%、22.02%、5.27%、3.33%、3.27%、3.01%,其他业态所占比重都不到1.0%。无店铺零售企业只有49家,仅占1.43%。从数量和比重数据可以看出,零售业业态分布极不合理,结构重叠现象突出。从就业结构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法人企业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就业人数分别为518人、5064人、15734人、17913人、7091人,所占比重分别为1.12%、10.93%、33.97%、38.67%、15.31%,占全市第三产业法人企业对应学历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1.69%、3.04%、7.54%、9.08%、6.51%,从人数和比重数据可以看出,零售业就业人员的教育水平较落后、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较差、管理能力较低。

在经济效益上:从经济效益总量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增加值为22.44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的4.67%,表明零售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地位较低,对经济几乎不产生拉动作用,说明政府需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29.91亿元,实现利润8.49亿元,利税总额达27.92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利税总额的0.05%;上交税额达10.29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上交税额的26.85%。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市零售业发展水平较低,需要加快发展。从经济效益质量与经济贡献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劳动生产率为4.63万元/人・年,低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6.8万元/人・年);零售业增加值率为5.52%,远远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率(48.2%);产值利税率为4.92%,低于第三产业产值利税率(16.2%);人均利税额为4.12万元/人,高于第三产业人均利税额(2.0万元/人);总资产增加值率为11.15%,低于第三产业总资产增加值率(28.28%)。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市零售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经济效益质量与经济贡献不够理想,继续发展的空间较大。

2 存在的问题

合肥市零售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阶段,处于从传统零售向现代零售的过渡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如下。

2.1产业整体实力不强

2008年合肥市零售企业共3201家,零售业增加值为22.44亿元,占全市GDP的1.26%。限额以上零售企业277家,企业资产总额为132.48亿元,平均资产额为4782.77万元;零售额为288.7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9.95%。与发达地区相比,零售业整体实力较弱,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集中度较低,经营主体仍处于零散状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合肥市零售业中,90%以上的为中小零售企业和个体户,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比较少。受限于规模与实力,合肥市本土零售业的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更缺乏能对整个产业起推动和引导作用的龙头企业。

2.2零售业态分布不合理

合肥零售业态结构很不合理,都集中在超级市场和专业店,分布也不均衡,造成在同一地区内零售企业局部过度集中,商业网点密集。零售企业相互之间过度竞争,多而实力不强。由于经营理念落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很容易导致混乱的竞争行为,这将导致现有的有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严重,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较弱。

2.3产业经济效益较差

合肥市零售业劳动生产率为4.63万元/人・年,低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6.8万元/人・年,产值利税率以及总资产增加值率都低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而零售业增加值率则远远低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

2.4零售人才短缺

国内零售业竞争的加剧,使不少零售商为了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把精力主要放在销售额的提高方面,而对员工的培训不足。另外,国内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福利制度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都不够完善,使许多具有商业

管理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流失。

目前,合肥市零售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留住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人才紧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根据合肥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统计,合肥市零售业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占10.93%,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12%,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仅占0.58%。零售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合肥市零售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3 对策与措施

3.1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面对来势凶猛的外资零售企业,合肥市政府应提高规制力度,制定有利于国内零售企业快速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等相关政策,以消除国内零售企业与外来零售企业之间的税赋与政策优惠上的差距,为国内零售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商业立法进程,规范零售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3.2大力发展新型零售业态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确立,合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纷纷抢滩合肥,合肥本土零售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业态类型以及其发展情况,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据相关方面的研究,与单一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相比,开展多元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其赢利能力明显较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新型零售业态。新型零售业态主要指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式超市、折扣商店、购物广场、连锁专业店、品牌专卖店、网上商店等业态形式。合肥本土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实施联合、兼并和重组等方式引进这些业态,建立区域性的大型零售企业,并在原有业态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调整和业态转型,尤其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改变过去的散、小、差状况,提高经营的规范化、集约化水平,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体系,促使零售业态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3.3适度调整控制零售业扩张速度

近几年,合肥市零售业急速发展,一些零售商已经初步完成了网点布局,并已开始重视巩固市场、整合资源、提升品牌形象。所以在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中,应注意提高进入壁垒、减少盲目扩张对合肥市零售业成长的制约,要确保合肥市零售业的数量与城市规模、消费者购买力水平及消费结构相适应。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必须以合肥的总体市场环境为依托,必须结合合肥市的人口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要素,进行有效规划。

3.4推动零售业的规模化发展

目前,合肥本土零售业与外资零售业相比存在一个较明显的差距就是规模较小,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综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的。因此,合肥市零售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可以借鉴外资大型零售企业的成长经验,根据自己的企业情况,积极寻找可以合作的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连锁和联合等方式,连小成大,引导和培育一批资本雄厚、经营规模庞大、市场拓展能力强的大型零售企业和企业集团。

3.5构建与零售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交通和物流体系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之滨,泛长三角区域西端;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连接中原,紧邻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千米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这是拥有近5亿人口、消费市场最大和最集中的一个区域。合肥交通便捷,以公路、铁路、航空和内河航运为主要手段的综合运输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合肥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完善市场设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零售业的产业链运行效率。对零售业而言,供应链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合肥市零售业必须通过物流配送、信息技术与供应商携手合作,压缩自己的供应链,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信息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实施扁平化管理,降低流通成本,实现效率化的配送,以达到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快速流转,确保最大销售量和最低成本。

3.6鼓励合肥本土零售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市场容量很大。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市场购买力必将逐步增大,但是安徽的农村市场一直发展缓慢,大中型的零售企业对该市场也不够重视。农民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主要来源于小型百货商店、农贸市场和一些个体小杂货店,商品零售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安徽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将成为合肥本土零售企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合肥零售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缩小,合肥市政府应从政策、税收等方面鼓励合肥本土零售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寻求新的市场机会。

3.7加快零售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大力培养具有现代流通管理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合肥零售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鼓励社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以提高短期零售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而零售企业本身更应增强人才意识,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力引进国内高素质人才来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提升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并通过能吸引住人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留住人才。同时尽可能输送中高层管理人员走出去学习,甚至高薪引进专业的外籍高管,专门负责零售业态的运营管理,为企业的未来发展积累人力资本。

上一篇:奔驰轮胎使用注意事项和安全性 下一篇:借鉴国外政府采购的经验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