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20 03:41:38

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摘 要: 本文回顾国内外思辨能力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国教育中思辨的缺失及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原因,同时探究大学外语教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教师自觉生成思辨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知识学习和语言学习相结合等。

关键词: 大学外语教学 思辨能力 培养模式

1.引言

人类天生就会思考。思辨能力不仅是一个有目的的,自我调控的,系统的思维能力,而且是一个基本的调查工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的长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由此可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而且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任务。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在分析、推理、评价、综合、辨析等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尽管随着大学外语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老师只是机械地追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并不积极参与课堂,这种外语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创造学生外语思辨能力发展的条件。黄源深指出,这种能力的缺失可谓“思辨缺席”。造成“思辨缺席”的原因众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关注力度不足是其中原因之一。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出英语技能和思辨能力俱佳的有用人才。

2.国内外思辨能力的文献综述

“思辨能力”源自英语“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实际上是指人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特质(affective dispositions)的统一体,认知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评价三项技能,情感特质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五种性格特征(文秋芳,2009:42)。思辨能力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它能使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解释现象,对研究对象做出多维度的分析和判断,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在国际人才竞争极其激烈的背景下,西方对思辨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美国许多高校将思辨力培养列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牛津、剑桥等世界著名大学已将思辨力的测量作为选拔新生的依据之一。Boeckx强调在知识爆炸时代,如果我们仍旧将重点放在知识点的传授与考核上,很可能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还未毕业就已经过时。文秋芳等指出,近20年来西方国家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研究越来越重视。他们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1)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项能力;(2)构建思辨能力的量具;(3)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及其有效性。

我国外语界对思辨力的关注始于黄源深对“思辨缺席症”的探讨,其中指出我国外语专业学生思辨力不足的种种表现。虽然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定义和理论模型有所不同,但在“思辨”的概念内涵上目前已经取得以下共识(孙F,2014):(1)思辨的核心目的是做出有理据的判断(well-reasoned judgment);(2)思辨者既要掌握良好的思辨技能(分析、推理、评价等),还要具备某些特定的情感特质,如探究未知事物的热情、警惕自身偏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争议等;(3)思辨过程包括元认知(metacognition)或者“元思辨”,即思考者需要有策略地运用具体的思辨技能,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监控、调整、修正。如果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力作为教育目标,这种具有综合性、迁移性、系统性的能力能够让学生终生收益(文秋芳,2012)。综上,思辨力培养应该是高等教育的必选目标,而不是自由选项(McPeck 1981;Siegel 1980)。

3.大学外语教学中培养思辨力的必要性

3.1大学英语思辨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重视不够。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上,评估方式主要是各种英语等级考试,放弃对包括思辨能力在内的其他素质的追求,客观上造成学生的“思辨缺席”。由此,学生往往只重视语言技能的学习,思辨能力意识不强,语言综合应用技能难以有效提高。另外,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对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教学行政部门通常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作绩效考核的指标,致使很多教师为了通过学校的考核,倾力于应试教学。有学者指出:“整个外语教学似乎越来越窄化,越来越知识化,越来越标准化,越来越考试化,学生心灵的丰富性也在这个过程中弱化了,对事物的那种好奇、敏感、探索未知的欲望也就退化了,应该具备的思考能力也难以寻觅。”(邹心胜,2011:77)。

3.2大学外语课程成为培养思辨力的载体。

发展学生的思辨力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普遍目标,因此思辨力的培养不可能单靠外语教学来完成。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外语课专注于外语能力的培养,让其他以中文为媒介的课程培养思辨力呢?这样既少了外语语言困难,又少了文化障碍。首先,语言与思维能力有着天然联系。社会文化理论主张,语言既是人际交流的中介,反映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又是个体内部思维的中介,体现个体认知活动的成果(Lantolf&Thorne 2006)。因此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无论是对输入还是输出的加工都离不开思维能力。其次,大学外语课程具有培养学生思辨力灵活性的独到之处。学习一门外语不仅是学习一种新语言,同时是学习一种新思维方式,掌握一种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构建一种向外部世界表述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话语体系。实证研究证明:“外语专业学生与其他人相比,他们更加开放,对不同事物容忍度更高,更愿意抵制自己的偏见,更具有倾听能力,更具正义感,更能避免盲从等。这有利于学生与具有不同世界观、不同价值观人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文秋芳,张伶俐,孙F,2014:801)。因此,外语教师必须成为培养思辨力的有心人,精心策划语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听说读写译任务的过程中,同时获得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的发展。

4.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4.1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首先必须自觉生成思辨意识。

结合思辨意识的概念内涵可见,英语教师这个主体的思辨意识可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的源头之一在于英语教师思辨意识的缺失。生成思辨意识的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时能够有意识地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前的准备和计划活动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教学互动时针对课堂上各种随机变的思辨活动教学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手段、策略等,以满足课堂思辨能力教学需求,这是教师思辨意识对课堂教学互动决策产生的最直接影响。具有思辨意识的教师在课堂上能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手段,以实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

4.2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疑问与质疑,往往会被认为是对权威的挑战与蔑视,以至于学生逐渐养成被动听讲、全盘接收的学习习惯,缺乏分析和思考,好奇、自信、质疑等思辨能力逐渐削弱甚至消失。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素质,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在课堂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反馈,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使他们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都能得到有效训练。

4.3以内容依托式教学为基础,结合知识学习和语言学习。

内容依托式教学将语言教学构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推动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增长的同时,促进其语言学习水平提高(Mohan 1986;袁平华,俞理明,2008)。内容依托式教学使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学习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目的语思考、学习新知识,有利于学生语言技能和认知技能的共同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英语技能的同时,也拓宽知识结构,增强思辨能力。

4.4鼓励自主学习,丰富评测形式。

自主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学习者与其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关系问题,是一种超越性与批判性的思考、决策和独立行动能力”(Littlewood 1991)。开展自主学习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力,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建立和完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学习和吸收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与思维方法,能够为其思辨能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外,传统的评测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评测,没有充分发挥参与测试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我反思能力。因此,为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需丰富评测形式,注重主观测试。评测可采取小组讨论和辩论、个人或小组演示(presentation)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加大主观测试题型的比例。总之,增加对语言和思想输出(output)的考查(孙有中,2011)。

5.结语

思辨能力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但是,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具体培养模式缺乏,思辨能力培养难见成效。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思辨能力研究的成果,评述了大学外语教学是培养思辨能力的载体,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了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以真正确保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Marin,Lisa.Pedagogy for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adolescents:Explicit instruction produces greatest gains[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11(1):1-13.

[2]Yang Ya-Ting.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individualized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tegrating critical thinking[J].Computers&Education,2013(4):285-305.

[3]O’Malley J.M.&Chamot 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12-114.

[4]Oxford 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Boston:Heinle&Heinle,1990:78-84.

[5]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2-69.

[6]刘晓民.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5):59-66.

[7]阮全友.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1):19-26.

[8]孙有中.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603-608.

[9]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82-85.

[10]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6-308.

[11]曾洁.外语自主学习策略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2011:102-105.

[12]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国外外语教学,1999(3):6-9.

[13]桂清扬,等.以思辨训练、多元文化导入为特征的英语演讲STUDIO培训模式.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6-10.

[14]黄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实践探索:一项基于商务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15]黄源深.思辨缺席.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上一篇:合作学习在民办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