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开胸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时间:2022-07-20 03:19:39

成人开胸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关键词】 开胸术后;胸腔引流管;护理

胸膜腔负压是维持肺气体交换的重要条件。开胸术后, 由于胸膜腔破裂, 空气进入胸膜腔, 压迫肺, 使肺萎缩, 又由于手术创伤造成胸内有渗血、渗液、积气, 因此手术后需在胸腔内放置引流管, 以排除胸腔内积气、积液, 调整胸内负压, 维持纵隔正常位置, 促使术后肺膨胀, 从而使病人减少术后并发症。2011年3月至 2012年2月,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共护理胸腔闭式引流患者122例, 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22例, 男 75例, 女47例;年龄19~78岁, 平均57岁;疾病种类:食管(贲门)癌手术后66例, 肺叶切除术后30例, 全肺切除5例, 胸部外伤致血气胸21例。

2 护理

2. 1 保持管道密封

2. 1. 1 胸管和水封瓶之间的引流系统均应完全密封, 以免影响胸内压的调节。

2. 1. 2 引流瓶放置应低于胸腔引流出口60~100 cm, 以预防液体倒流入胸腔[1]。

2. 1. 3 水封瓶的压力管应置于液平面下3~4 cm, 并保持直立位。

2. 1. 4 胸腔引流管周围要用油纱条严密包盖。

2. 1. 5 搬动病人或更换引流瓶时, 应先双重夹闭引流管, 以免空气进入;病人下床活动时, 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

2. 2 观察和记录

2. 2. 1 水封瓶压力管中液面的波动表示胸腔压力的高低, 并指示引流是否通畅, 一般情况下, 水柱上下波动的范围大约4~6 cm, 若水柱波动过大, 提示可能存在肺不张, 若不波动, 提示引流管不通畅或肺已经完全扩张;若病人表现为气促、胸闷、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症状, 则提示血块阻塞引流管, 应积极采取措施, 同时立即报告医生。

2. 2. 2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防止引流管扭曲、折转、受压或脱出[2], 正常情况下, 引流量应每小时小于80 ml, 开始为血性, 以后颜色转为浅红色, 不易凝血。若术后引流量较多, 血性黏稠、色鲜红, 且每小时超过200 ml, 连续4~6 h, 则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3], 应加快输液、输血速度,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并为二次开胸做好准备。若引流不畅, 可致胸内积液、积气, 压迫肺组织引起肺不张而致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引流量大, 每日1500~2000 ml左右, 颜色为黄白色或乳白色, 可能出现乳糜胸, 原因是胸导管或某一主要分支的损伤所致[4], 从损伤到临床出现明显的乳糜胸约2~10 d的潜伏期。食管(贲门)癌术后, 若引流液为微黄或暗红色粘糊状、浑浊的稀薄脓液、唾液或乳糜液, 说明有吻合口瘘的可能;若呈咖啡色或黄绿色混浊样, 脓性有臭味, 则证明已发生吻合口瘘。出现上述情况均应及时报告医生, 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3 全肺切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2. 3. 1 因全肺切除术后术侧胸腔成为一个空腔, 逐渐被渗出的血性液体所填充, 所以术后胸腔内放置一根引流管, 一般呈钳闭状态。

2. 3. 2 注意观察胸腔积液, 一般积液量应保持在第4肋间以下, 若高于第4肋间, 患者有呼吸困难, 可开放胸腔引流管排出积液, 一次量不超过200 ml, 速度宜慢, 避免快速多量放液引起纵隔突然移位, 导致心脏骤停。

2. 4 与活动 最常采用的是半卧位, 对开胸术后全麻病人清醒后给半卧位。如果病人卧向插管侧, 可在引流管两旁垫以折叠的毛巾, 以免压迫引流管。鼓励病人经常深呼吸与咳嗽, 以促进肺膨胀, 促使胸膜腔气体与液体的排出。经常协助病人更换, 当病情稳定时, 病人可下床或坐在床上活动, 以促进肺膨胀。

2. 5 脱管处理

2. 5. 1 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 应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 消毒处理后, 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 并协助医师进一步处理, 绝不可擅自将脱出的引流管插入胸膜腔内, 以免造成污染或损伤。

2. 5. 2 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 立即用双钳夹闭胸壁引流导管, 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2. 6 拔管的护理

2. 6. 1 拔管指征 48~72 h后, 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 24 h引流液小于50 ml, 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 病人无呼吸困难, 即可拔管;全肺切除术后, 若胸液引流不多, 呈血清样, 24~48 h就可拔管。

2. 6. 2 拔管后观察 病人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

3 讨论

通过对102例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使我们体会到开胸术后胸腔引流管的护理对病人术后早期恢复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孙即昆.肺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04~105.

[2] 朱元珏, 陈文彪.呼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854-876.

[3] 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35-338.

[4] 孙玉鹗. 胸部外科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14.

上一篇:对脑出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下一篇:新生儿床旁服务在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