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文学

时间:2022-07-20 12:10:03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文学

【解题钥匙】

一、传记文学的文体特点

1.真实性。传记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当然,传记文学不排斥适当的艺术加工,如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借助于想象、联想等进行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以达到更高的真实――艺术真实。

2.艺术性。传记文学会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力求个性化、形象化。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传记文学常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

3.概括性。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为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但一些小传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出人物完整一生的经历,而往往只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而高考传记阅读的选文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的选择,多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物;二是对人物事迹的选择,多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

4.通俗性。传记文学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多样化,如介绍传主的成就时,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的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时,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富有文学色彩。

二、传记文学的阅读技巧

1.速读文本:理清脉络,整体把握。具体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看清作品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传主的生活经历是如何贯串起来的,把握文本的结构思路。第二步,整体领会文本内容,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弄清文段写了主人公哪些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品质特点。第三步,区分出作者评论的成分,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是什么。

2.精读文本:带着问题,有意识地细读全文,注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与细节,勾画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尤其注意叙述以外的其他描写性、阐发性的内容。在对试题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时,要坚持“整体原则”“语境原则”和“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原则”。对传记人物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以及作者所持的态度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张贤亮,在天堂那边玩儿好

舒晋瑜

6年前,我初次到宁夏。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只为着拜见一位陌生而又熟悉的知名作家。他的名字和一座影城、一座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说影城因他而存在,或者城市因他而夺目,并不过分。

他就是张贤亮。19岁因诗歌《大风歌》被打成,43岁因《绿化树》等作品闻名遐迩。他的一生有着众多职务:宁夏作协主席、文联主席……连任25年的政协委员,但他最爱的是“作家”的称谓。

在以《绿化树》女主人公马樱花命名的茶楼,我见到了张贤亮。因为劳累,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但表述清晰、敏锐,出口成章。在他的书房,挂着他一帧照片:年轻美丽的母亲抱着周岁的张贤亮。他自豪地说:“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生出我这样的儿子!”

张贤亮常常有惊人之语。多年前谈到自己的作品,他就曾经自信地表示:“我提出来的理念都是有前瞻性的。我和中国大多数文人的思路不一样。”如今,那自信而略有些得意的声音恍若响在耳边,却是斯人已逝。

他将成为这片土地永久的书写者。

他的书写并不枯燥,而是有趣味的书写,是有魄力的书写。

宁夏的影视城中,马樱花茶楼就是张贤亮自己设计的,花纹是他趴在地上去画的,竹子是他亲自安排移栽的。我由衷地赞叹其环境优美,赏心悦目,他仰头哈哈一笑:“玩嘛!”

他的确是个很“贪玩”,很“会玩”,也“玩”出了名堂的人。

当了25年的政协委员,张贤亮有25年的参政议政经验;作为作家,他还亲自操办企业,因而比一般文人在身份上更多元化,思路也和别人不一样。张贤亮说,他书中的诸如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得与失、民营企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等的论述都很精辟。

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作家,张贤亮提倡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主义改革者。只有作家自身具有变革现实的参与意识,作品才有力量。张贤亮曾把自己的创作分两方面,一是文字创作,一是立体创作。“创作也是玩,文学也是玩。文学是我一生的副产品。我在创造性地追求快乐。我现在还在写作,但要突破过去的作品有很大难度,这是个既艰难又有乐趣且具有挑战性的玩意儿。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回首往事,不胜感慨,总想给后人留下一点人生经验和‘亲历’的历史。中国人是一个健忘的民族,或说是患有选择性记忆毛病的民族,而历史最珍贵的部分恰恰是那惨痛的、人们不愿意回忆的部分。历史和物质一样,越是沉重的部分质量越高,密度越大。我认为在文学中再现那个部分是我的一种责任。”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评论称,张贤亮是“当代中国十来位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并认为张贤亮“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屈辱、才华和弱点于一身”。他表示:“在文学史上,上世纪50年代的作家群,当以王蒙和张贤亮为代表。张贤亮的代表作,应是《绿化树》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贤亮的小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个人经历、个人情感及个人影子在内的,如《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青春期》《初吻》等;一类是根据传说或现实发生的事件铺陈出来的,如《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前者,无须多说,如将它们组织起来重新编排改写,几乎可以成为自传了。《一亿六》里的国学家小老头和《习惯死亡》中的作家章永磷在精神气质上一脉相承。对此,张贤亮说,作家的笔下,所有人物都有自己的影子,不论正反两面,只是他所有小说里没有反面人物。他说:“我大概比较宽容。”

对于只有6万平方公里、600万人口的宁夏,张贤亮觉得这是个好地方:干扰少,物欲刺激比较少,还是比较方便埋头写作的地方。他说:“我在玩,把写作当作玩。我要把作品写完,就没玩的了;没玩的,不就玩完了吗?”他笑着说:“我不想把它玩儿完。”

可是,还有些“贪玩”的张贤亮,不得不去这世界的另一边,继续他好玩的事业。

(选自《工人日报》2014年10月20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张贤亮19岁时因诗歌《大风歌》被打成,43岁因《绿化树》等作品闻名遐迩。他的一生有着众多职务,获得许多的称号,但他钟情的是“社会改革者”这一称号。

B.张贤亮的书房里,挂着一帧照片,是年轻美丽的母亲抱着周岁的张贤亮。张贤亮曾自豪地说:“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生出我这样的儿子!”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张贤亮的自傲和孤芳自赏。

C.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张贤亮曾自信地表示:“我提出来的理念都是有前瞻性的。我和中国大多数文人的思路不一样。”这说明张贤亮比一般文人在身份上更加多元化,思路也比别人更开阔。

D.本文通过对张贤亮的文学创作、文学主张的介绍,说明张贤亮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开拓性的作家,也揭示了他玩世不恭的个性。

2.“他的书写并不枯燥,而是有趣味的书写,是有魄力的书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答:

3.张贤亮说,作家的笔下,所有人物都有自己的影子,不论正反两面。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上一篇:以标准引领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发展 下一篇:蜿蜒出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