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婚恋观的全景透视

时间:2022-07-20 08:48:06

都市人婚恋观的全景透视

从《外省女子》到《卡奴》再到《恐婚》,谢络绎的笔触一直围绕着都市生活中的男男女女。作为都市生活中的一员,她亲历他们的故事,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她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作为一个作家,她用文字讲述他们的爱恨情仇。

2013年,谢络绎透过《恐婚》这部长篇小说,带领读者走近婚姻,一探围城内外的爱恨与痴缠。在这部二十余万字的小说中,作家向我们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以追逐爱情为生的贺佳敏,恐惧婚姻、试图逃离围城的季纹玉,在婚姻中寻求安全感的安雅夕。这三个故事的起点,都是她们父母亲那支离破碎的婚姻,正如作家在自序中所提到的那般,婚姻是一种遗传病,父母畸形、裂变、不忠的婚姻关系如同基因一般遗传到贺佳敏、季纹玉和安雅夕的身上,却从不同的维度滋长开来,因此有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婚恋故事。贺佳敏的追寻、季纹玉的恐惧、安雅夕的依赖,作家从三个维度全景透视了当代都市女人的婚恋观。

向爱而生DD贺佳敏

在谢络绎笔下的女子中,贺佳敏是少有的理想主义者。她的母亲李云是父亲贺勋的情人,为了一双儿女,李云甘愿搬出贺家,孤独终老。在这样一个家庭成长起来的贺佳敏生性叛逆,爱情观亦如是,目睹父亲的妻妾成群,母亲的忍气吞声,她却势要追寻属于自己的爱情。学生时代的她不顾与家人反目也要与陈光烈在一起,而立之年的她又因为一面之缘苦苦追寻邵华柏四年,爱情对她来说,是她的根基,是她生命意义之所在。“意义这个词,也只有当她(贺佳敏)遇到他(邵华柏),才有了意义”

在当代的都市男女中,把爱情作为生命意义之所在,是鲜有却美好的。谢络绎通过贺佳敏这个人物建构了她对于都市婚恋观的第一维解读DD向爱而生。在这样一部以恐婚为主题的小说中,作家关于爱情的理想主义是容易被忽略的,但也正是由于贺佳敏这个人物的塑造,丰富了小说的主题,使得作家对于婚恋观的解析更加全面。

恐惧婚姻DD季纹玉

恐婚,作为这部小说的题目,也作为贯穿始终的主题,在季纹玉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和贺佳敏一样,季纹玉父母的婚姻也是破碎不堪的,父亲楚晋文在季纹玉中学时代出轨,母亲季月如在和情敌推搡的过程中失手使得情敌致瘫,后来父亲母亲离婚,季纹玉一直跟随母亲生活,成为一名擅打离婚官司的律师。但是,与贺佳敏执着追寻爱情所不同的是,父母亲婚姻的不幸使得季纹玉极力逃避婚姻,即使是对于相恋十年的男友姚枫林,她也不想和他结婚,虽然后来在母亲临终遗言的催促下与姚枫林领证,但依旧没有在这一婚姻关系中感到任何安全感。在这部小说中,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谢络绎将季纹玉的恐婚心理剖白得入木三分。在结婚前,季纹玉拒绝婚姻,在她看来,“世间事变幻莫测,一纸婚约和一枚婚戒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的东西”,“家的概念早在十几年前就在她的心中幻灭了。她没有家,也不想有家”。在结婚后,她怀疑婚姻,她不能容忍任何联系不到姚枫林的时刻,纵使这样,她也依然怀疑他们婚姻背后“早已暗潮汹涌”,“怀疑其实是她人生的全部,怀疑男人,怀疑自己,怀疑未来”。

兼具作家与心理咨询师双重身份的谢络绎对于当代人的心理状态十分敏感,当恐婚心理越来越弥漫在都市生活中,恐婚族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的时候,谢络绎迅速且专业地将其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并用文字对这一心理进行了全面清晰的解读。当代人恐婚心理的背后暗藏着各种各样的因素,谢络绎在自序中就概括了四种主要的心态:害怕亲密关系;害怕失去自由,承担责任;害怕变化;害怕确定。但当作家需要把这样一种心理状态集中投射在一个小说人物身上时,就需要赋予这种恐惧以情节上的真实性,即要告诉读者季纹玉为什么这般恐婚,在小说中,季纹玉对婚姻的恐惧,源于父母婚姻的不幸,并在她见证一起又一起离婚官司的过程中不断被强化,以至于后来使得她与姚枫林的婚姻几度濒临崩溃。少年的季纹玉亲历父母婚姻的破碎,成年的季纹玉促成一桩又一桩的离婚官司,这样的情节设置极端且到位,因此,作家通过季纹玉这个人物对于婚恋观的第二维DD恐惧婚姻的解读无疑是深刻的。

依赖婚姻DD安雅夕

在《恐婚》中,作为演员的安雅夕承载了谢络绎对于婚恋观的第三维解读DD依赖婚姻。小说中的安雅夕是一个二流演员,却因为与富商贺序的离婚官司红极一时,在与贺序短暂的婚姻婚姻关系中,安雅夕是不幸的,贺序风流成性,在安雅夕被确诊为癌症之后不仅对她不闻不问,还迅速转移资产以备离婚之需。但就是身处这样一段婚姻之中的安雅夕,在贺序提出离婚时万般不愿意,甚至不惜自杀。安雅夕如此不舍得逃离婚姻的围城是因为她对贺序的爱吗?显然不是。原来,安雅夕的父母关系并不好,父亲沉默寡言,母亲则不断逼问父亲为何如此,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的安雅夕对于家、对于婚姻极具依赖性,她依赖的并不是自己的丈夫,而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婚姻。“她想要一段白头到老的婚姻,这种想法不在贺序身上坚持也会在其他人身上坚持”,“她小时候受到过伤害,对残缺的婚姻关系非常恐惧,因此从来没有考虑过离婚这件事”。

婚姻仅仅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被坚持,这向我们展示了都市人心底深重的不安以及婚姻关系中爱的缺位,谢络绎在安雅夕身上探讨了婚恋观念的这一维度。在当代人的婚姻关系中,“爱已消散,不舍婚姻”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围城中的人们习惯于去维系那岌岌可危的城墙,借以留存住表面上的安全感,谢络绎洞察了这样一种心理,并在小说中揭示出来了。

贺佳敏向爱而生、季纹玉恐惧婚姻、安雅夕依赖婚姻,三个悲伤的婚恋故事“由父辈传承而来,止于后代自救的勇气与智慧”,而这所有的勇气与智慧其实就是“爱”,邵华柏的爱,成就了贺佳敏关于爱情的理想,姚枫林的爱,给予了季纹玉对于婚姻的信心,陈健新的爱,拯救安雅夕逃离了无爱的围城。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谢络绎确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她一点点剥开都市人的婚恋观,目睹了其中的追寻、恐惧、依赖,并给了她们爱的出路,心理咨询师的洞察力与作家的理想情怀在这部小说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正如前文所论述的那样,谢络绎的《恐婚》透过三个女子,从追寻、恐惧、依赖三个维度全面解读了当代都市女人的婚恋观。但是一部好的小说除了在内容的丰富性、主题的深刻性上着力之余,情节架构是否引人入胜也是小说批评的标准之一,在这一点上,《恐婚》无疑是情节性很强的一部小说,而这得益于作家在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人物关系建构的复杂性,二是悬念的设置。

1、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

除了图中所展示的八个主要人物之外,小说中还塑造了季纹玉的上司兼贺佳敏的前任恋人陈光烈,季纹玉的助理石稚凡,贺佳敏的追求者徐然等角色,作家在建构这个故事时匠心独具,从关系图中不难看出,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与至少两个以上的人物有关系,从而使得小说的情节复杂交错,例如:楚晶因为母亲瘫痪仇视季纹玉,又因为贺序敌视安雅夕,本来是两条不同的情节线,但是作家又安排季纹玉成为安雅夕离婚官司的律师,因此两条线索交织缠绕在一起,使得个中矛盾更具复杂性,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悬念的设置

作为一部探讨都市人婚恋观的小说,谢络绎引领读者成为探索者,去一睹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爱恨情仇,如此一来,悬念就成为吸引读者不断阅读下去的动力之源。在《恐婚》中,作家设置了许多悬念,例如:贺佳敏追寻邵华柏的原因、季纹玉恐婚的原因、安雅夕的过去、楚晶背后的故事等等,作家将悬念一点点堆砌起来,直到小说的最后几章才告诉读者真相,读来引人入胜。这其中以姚枫林对季纹玉恐婚心理的追溯最为跌宕起伏:

季纹玉恐婚父亲楚晋文的出现季纹玉声称父亲已死姚枫林二下南塘证实楚是季的父亲楚晋文对上一代的恩怨缄默不语楚晶道出自己母亲被季月如推搡致瘫的往事父亲楚晋文之死季纹玉讲述触目惊心的往事并释怀

谢络绎引领读者一步步地去了解季纹玉的过往,去追溯她恐婚心理背后的原因,直到谜底被解开为止。作家利用悬念巧妙地将恐婚的谜底安排在结尾处,使得读者的疑问不断地堆积到顶点再解释开来,带给读者极好的阅读体验。

不论是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还是悬念的设置都展示了作家在写作技巧上的娴熟,但是笔者在阅读的时候发现小说中有一处情节前后矛盾,也在此提出,希望作家能稍作修改。在小说的第九章,徐然打电话约贺佳敏看《熊的故事》,被贺佳敏拒绝,到第三十四章,小说中写道:“自从那天晚上她(贺佳敏)拒绝与他(徐然)同看《熊的故事》,他便自尊心觉醒一般再也不理她,直到那天(徐向贺求婚),他说:‘如果再不看,以后就没时间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中间的这段时间里,两人有过不止一次的交集,在第二十四章,徐然帮助贺佳敏搬家并帮她调查了华柏投资公司背后的问题。所以,这几处的情节是存在前后不一致的。

不论是内容上对于都市人婚恋观的全景透视还是在技巧上营造出的极强的可读性,都证明谢络绎的《恐婚》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小说。谢络绎兼具女性的立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娴熟的写作技巧,她深谙女性的心理状态,这在当今文坛的作家中独具优势,所以她在塑造女性角色时更是入木三分。但谢络绎的写作多以电视剧改编为目的,这一点她在出版上一部长篇小说《卡奴》时做了明确表态,这种倾向性在《恐婚》中同样很明显,然而,以影视作品改编为目的的写作必然因为重视情节的戏剧性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人物刻画的深度,所以衷心地希望作家能够在二者之间寻求到最佳的平衡点。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回转窑托轮支承力测量方法 下一篇:创新管理模式 促进外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