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

时间:2022-07-20 08:46:56

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

学校特色是在学校更多具备自主办学空间,教育者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理解和社会需求等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诉求[1]。学校特色可以是多个方面,其中将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特色,是全球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形势下教育的积极应对措施。在打造学校环境教育特色时,将校园环境作为环境教育资源进行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虽有部分零星案例,但是,如何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建设校园环境设施,系统地开发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培育学校特色,其研究还显不足。

一、学校特色的培育与凝练

教育界关于学校特色的定义,远未达成一致的看法。由于其表述者立场的不同,对学校特色的理解也各有差异。陈建华曾从经验层次和抽象层次上就其内涵进行过论述,主张学校不应该窄化自己的特色范围[2]。基于对学校特色的基本理解,一般认为,学校特色可以包括学校教育的诸多方面,如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校园文化、课外活动、素质教育等。但无论是哪一个方面,学校特色的形成绝非短期行为,而是学校根据自己特有的客观条件和人才优势,长期培育的结果。如果要为学校特色提出一个基本的要求,时间和成绩是两个不应该缺少的要素[3]。在时间上,学校特色是全校师生长期努力积累的成果,若不经历时间的磨砺,学校特色很可能是“昙花一现”。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学校决策者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没有认真研究学校的历史和校情,仅从现有可利用的资源,或一时的社会热点出发,以“攻关”的思路和方法发动师生去打造“特色”,短时间内或许可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成为所谓“特色”。然而,这种短期“特色”是不成熟的,难以持久,结果往往是学校负责人一旦更替,“特色”也就消失了。在业绩上,学校特色应该具备较为显著的办学成绩,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得到同行和专家的认可等条件。事实上,很难确定学校特色应该具备什么程度的业绩,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学校所处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同,学校的办学基础不同,办学时间长短不同,其办学成绩也就必然存在差异。一般而论,一所学校具有某些办学成绩,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应该为所处社区或地区知晓,应有相当的社会美誉度。更多的情况是学校正处在培育特色、朝着特色办学方向努力的过程之中。为了消除时间和领导变动这两种不稳定因素对学校特色的影响,将学校特色与学校办学理念保持一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校长可以换,学校的办学理念则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在学校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学校特色,必将是经过学校认真研究,具有长远考量,稳步推进,精心培育的结果。

同时,学校特色的形成不仅需要培育,也需要清晰地加以总结和表述,即学校特色的凝练。我国对学校进行各级各类教育评估中,经常会提出学校特色的相关内容要求,这对于长期缺乏办学自主空间的中国学校,凝练出学校特色成为其厘清办学思路、提出办学思想的重要方法。实际上,即使是已找准特色的学校,经过长期努力工作后,也需要对学校特色进行总结,以便形成学校对外宣传内容。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千校一面”状况,学校特色将成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措施。在学校苦于寻找特色的现实情况下,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为中小学校特色培育和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基于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开发的学校特色建设策略

1.校园环境教育资源

将校园环境作为教育资源开发,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课题[4][5],在我国,由于国家新课程改革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颁布,“环境”成为许多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和学校特色的主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环境教育以学科渗透教育为主,过于重视课程教学中环境知识的讲授,与国外、境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为学生提供丰富而质优的环境教育基地相比,我们未能充分重视户外教育在学生环境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根据英国环境教育委员会(NAEE)的研究发现,在影响学生环境关怀和环境责任的因素中,户外活动的经验远高于课程教育,前者为91%,后者为59%;而学校传授的环境知识仅有10%能够转化为学生的环境意识,仅有1%的环境意识能转化为学生的环境行为[6]。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卢卡斯就提出了至今仍被广泛认可的环境教育模式。他认为,环境教育即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7]这一模式中的三要素为一个整体,其中“在环境中的教育”强调了育人环境的重要性。以此反观我国的环境教育,学校似乎更多地强调了“关于(about)”和“为了(for)”的目标,而忽视了“在(in)”这一因素。“在(in)”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更重视学生在户外的探索,其场地不仅包括各种自然保护区、环境学习中心等,也包括校园[8]。在我国社会环境教育基地建设难以满足学校环境教育实践的现实下,系统地开发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可以弥补学生环境实践场所的不足,使校园环境“活”起来,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提高学校环境教育成效,最终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2.四项策略

策略一: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明确学校特色方向

案例分析:广州市协和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2001年,由广州市师范学校转制成立。2004年,学校延续“协力和衷,作育英才”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构建协和教育生态文化,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办学理念。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大生态校园建设为目标,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取得丰富而有影响的成果,成为广东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学校和全国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社会行动项目示范学校(2008年),从而明确了学校办学特色方向。

策略二:以校园环境设施为基础,环境管理为手段,校园环境解说体系为辅助,开发学校课程

节能减排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我国有490683所中小学,约有2亿多学生(http://www.moe.省略/),对环境的总体影响有“以小集多”的事实。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但是,随着资源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学校的社会责任正从单一的人才培养进一步增加环境保护的新内容。或言之,学校通过建设环保设施,可以减少办学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广州市协和中学建成的“绿园”中的水循环使用系统,一年就能节约用水3000吨。同时,通过环境管理,也可以取得学校环境绩效的有效改善。例如,深圳市笋岗中学采取23项节电措施后,仅4个月就节约用电17587度,节约电费11959.16元(来源于中德合作项目“校园环境管理”培训资料)。有针对性地将校园环保设施作为环境教育资源开发,通过校园环境管理,可实现教育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上一篇: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及推进措施 下一篇:朱熹德育思想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