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后居民生活情况变化研究

时间:2022-07-20 08:37:28

生态移民后居民生活情况变化研究

[摘要]以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宽口井移民区为实地调查对象,运用了参与式观察、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从居住情况、饮食情况、生活耐用品变化、家庭年收入变化、家庭支出变化、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变化和工作变化七个方面探讨分析了生态移民后居民生活情况的变化。得到两个结论,即移民后居民的生活情况变化比较显著,生活水平整体得到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移民后居民的支出大大增加,导致生活成本增加。研究旨在服务生态移民的区域实践,为政府的生态移民宏观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生态移民;生活情况变化;实地调查

引言

生态移民后会出现多方面的变化,如思想观念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社区文化的变化和生活方面的变化等,其中对居民影响最大的变化是生活方面的变化。因此研究生态移民后居民的生活情况的变化是很必要的。许多学者针对生态移民后居民的生活情况变化做过研究。李纯、葛苑菲(2010)介绍了开展新疆生态移民与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研究的关联问题,并论述了与此研究相关的研究述要,指出目前生态移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尕丹才让(2013)在分析三江源生态移民时,通过对比移民前后的收入以及支出情况,论证移民生活质量高低,并指出存在的问题[2];李静(2012)认为生态移民不仅会带来生计方式改变,生活情况的变化,也会产生水源、耕地承载力和族群认同方面的问题[3];李纯(2014)分析了移民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提出了移民后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4];包智明(2005)在研究生态移民给牧民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时,分析了牧民移民后在食物、衣着、居住、交通等多方面的变化,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5];任雪娇(2008)分析了移民后牧民的生活状况变化,对比了生态移民前后不同的生活情况,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6];百乐•司宝才仁(2006)谈到三江源区生态移民时,介绍了移民后生活方式的变化,从饮食、住房、衣着等多方面论述了这一变化[7]。此外,还有许多学者诸如赵剑波、苏志新、张小民、李惠梅等都对生态移民后居民生活情况变化做过研究分析。本研究以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宽口井移民区为实地调查对象,运用了参与式观察、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从居住情况、饮食情况、生活耐用品变化、家庭年收入变化、家庭支出变化、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变化和工作变化七个方面探讨分析了生态移民后居民生活情况的变化,力图展现一个生态移民区生活情况的变迁图像。本研究旨在服务生态移民的区域实践,为政府的生态移民宏观决策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一、研究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

宽口井移民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镇,距中宁县城24公里,距109国道1公里,东靠固海扬水三干渠,西邻天景山永大路,南接宽口井沟,北连长山头大沙沟,中包铁路和福银高速环抱着整个村庄。

(二)移民情况

宽口井生态移民项目,是中宁县委、政府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安排,由自治区发改委批准的“十二五”生态移民项目。宽口井移民区包括宁原村和杞海村,其中宁原村现有778户,总人口3496人,常住人口3146人,耕地面积3230.2亩,该村于2012年9月份从海原县曹洼乡三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搬迁过来;杞海村现有887户人家,人口4498人,距县城23公里,该村于2013年9月份从海原县曹洼乡三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贫困山区搬迁而来。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调研。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民族视角的黄土高原生态移民户生计重建研究”的需要,笔者与其他多位调查者亲身到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宽口井移民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总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32份,有效率达96%;总共进行了50次访谈,每次访谈大约90分钟。本研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三种方法。(1)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实地走访当地的生态移民家中,与移民进行交流,观察他们的生活情况,了解和认识生态移民前后的生活变化情况。(2)就移民后的生活变化情况对移民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3)问卷调查法以移民个体为基本单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下文的分析中,问卷调查所得定量数据将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与展示,实质性的参与式观察和访谈内容得到相关资料将起到解释作用。

三、移民后生活情况变化分析

(一)居住变化情况

1.房屋结构变化生态移民使得居民居住情况发生变化,而居住情况关系到移民的生活质量高低[10]。房屋结构是影响居住情况的关键因子,也是移民关心的重要方面[11]。笔者特意对移民后居民的房屋结构变化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显示,移民前,10%的居民住的是窑洞,52%的居民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只有38%的居民住的是结构较好的砖木结构房屋。移民后,这种情况发生很大改变,有78%的居民住进了砖木结构的房屋里,这比移民前提高了40%,还有22%的居民住上了更好的混凝土结构房屋,此外,没有居民还住在窑洞和土木结构的房屋里。以上数据表明,移民后,居民房屋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较好的砖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比移民前大大增加,而且已经没有居民还住在结构较差的窑洞及土木结构房屋里。这得益于当地政府对移民房屋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保证了房屋结构的质量。2.房屋舒适性房屋舒适性包括房屋的采光、隔热、布局等方面,是影响居民居住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对移民后房屋舒适性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认为移民后房屋舒适性比移民前有很大提高的居民占到了10%,认为有一些提高的占53%,也就是有63%的居民认为移民后房屋的舒适性比原来提高了,只有11%的居民认为房屋舒适性比移民前有所下降,还有26%的人认为和移民前差不多。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绝大多数居民认为移民后的房屋舒适性比移民前有提高,只有极少部分居民认为不如移民前。这主要得益于移民后房屋建设的区位较合理,采光、隔热和布局都比移民前有明显改善,加上居民自己不断地装饰、布置房屋,使得房屋舒适性比移民前大大提高。3.房屋安全耐久性房屋安全耐久性包括防盗、防水防渗、私密性等方面,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笔者对移民后居民房屋的安全耐久性作了调查。调查显示,22%的居民认为移民后房屋安全耐久性有很大的提高,50%的居民认为有一些提高,即高达72%的居民认为移民后的房屋安全耐久性比移民前有所提高,只有2%的居民认为有所下降,26%的居民认为和移民前差不多。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绝大多数居民认为移民后的房屋安全耐久性比移民前有提高,只有很少部分居民认为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政府当时统一进行房屋建设时,充分考虑了房屋的安全耐久性,保证居民居住的安全、持久。综上所述,移民前后居住情况发生很大变化,移民后不论是房屋结构、舒适性还是安全耐久性都比移民前有提高,移民对居住情况的满意度也很高。归其原因是政府对移民区房屋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使得房屋结构、舒适性、安全耐久性得以保障,使居民住着舒适、安全。

(二)饮食变化情况

1.饮食结构移民后的饮食结构变化情况是移民着重关注的方面[12],饮食结构的好坏关系到移民生活质量的高低[13]。在对移民前后居民的饮食结构变化情况的调查中,笔者发现,移民前72%的居民的饮食结构以米面菜为主,偶尔吃肉,移民后该比例更大,达到了86%;移民前完全吃米面菜的居民比例占20%,移民后变为12%;移民前完全吃肉的居民占8%,但移民后这一比例变为0。以上数据表明移民前后居民饮食结构变化不大,大部分居民以米面菜为主,偶尔吃肉。这主要是因为居民迁移距离不长,饮食习惯相似造成的。宽口井移民区接收的移民属于市内迁移,同属中卫市,饮食结构相差不大。2.饮食适应情况饮食适应情况关系到移民后居民生活的质量高低,是衡量移民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11]。笔者对移民后居民饮食适应情况专门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对移民后饮食情况比较适应的居民占到了38%,很适应的占32%,即有70%的居民对移民后的饮食情况是适应的。还有25%的居民认为对移民后饮食情况适应的一般,只有5%的居民不太适应移民后的饮食情况。以上数据表明虽然进行了生态移民,但居民的饮食情况基本没受影响,绝大多数移民能够适应这种饮食情况的变化。综上所述,移民后居民的饮食结构变化不大,都是以米面菜为主、肉为辅;饮食适应情况良好,绝大多数居民能很好地适应移民后的饮食。这主要是因为移民迁移距离短,属市内迁移,移民前后饮食风俗习惯相似,差别不大。

(三)生活耐用品拥有量变化情况

生活耐用品拥有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笔者对移民前后居民生活耐用品拥有量的变化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显示,移民前后居民生活耐用品拥有量变化明显。冰箱由移民前的28%的拥有量增长到移民后79%的拥有量,说明绝大多数居民家里都有了冰箱;洗衣机的增长量也很大,由移民前45%增长到移民后的79%;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智能手机的拥有量,增幅高达60%;此外,一些“奢侈品”的拥有量增速也很快,如移民前货车拥有量为9%,移民后有20%的人拥有了货车,轿车从移民前没有人拥有,增长到移民后15%,无线Wifi的使用量也从移民前的0猛增到移民后的34%,增速很快。以上数据都表明,移民后居民生活耐用品的拥有量比移民前迅速增加,而且种类也更丰富。这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政策,如一些“家电下乡活动”可以使移民买家电得到优惠,另一方面是居民的辛勤劳作使得生活水平提高,增补了许多生活耐用品[12]。

(四)家庭年收入变化情况

家庭年收入是衡量移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对移民前后居民家庭年收入变化情况作调查时,笔者发现,移民前家庭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比例占12%,5000元-10000元的占65%,即家庭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比例高达77%,10000元-20000元的占23%,而且没有家庭年收入超过20000元的。移民后家庭年收入超过10000元的家庭比例猛增到65%,比移民前增加了42%,5000元-10000元的家庭比例已经减少到33%,而家庭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比例只占2%。以上数据表明,移民后居民的家庭年收入比移民前大大提高。归其原因是移民后居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也更多地发展二、三产业,如开设副食店、饭馆以及出去打工等,这大大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五)家庭支出情况变化

家庭支出多少反映着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笔者对该地移民前后居民家庭支出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移民后91%的居民家庭支出比移民前增加了,7%的居民支出无变化,只有2%的居民家庭支出比移民前减少。这表明移民后大多数居民家庭支出增加,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移民后居民收入增加,支出也相对增加;另一方面是物价的增长导致生活成本上升,支出也相应上升。在笔者对移民后居民家庭支出的主要方面进行调查时,由调查问卷可知,有48%的居民主要支出在教育上,22%的居民的主要支出是在饮食上,15%的居民主要支出是在家用电器上,此外还有一些医疗支出、服装支出、交通支出等,但所占比例很小。通过以上数据可知,移民后居民的主要支出是教育、饮食和家电上。

(六)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变化情况

生态移民后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关系着移民的生活质量好坏,笔者调查了该地移民后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移民后交通条件有很大改善的居民占到了55%,认为有一些改善的居民占34%,即89%的居民认为移民后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只有极少数居民认为没什么变化或者比原来有所下降。还有43%的居民认为移民后的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46%的居民认为有一些改善,即89%的居民认为移民后基础设施比移民前得到了改善。以上数据均说明,移民后不论交通条件还是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居民对此满意度很高。究其原因,通过访谈得知,移民后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积极带头搞建设,修路(现在宽口井移民区的道路都是柏油路,交通很方便)、建基础设施(包括卫生室、配电室、以及体育娱乐活动场所等),这些都使得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情况比移民前大大提高。

(七)移民工作变化情况

移民工作变化情况是移民后居民生活情况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关系着移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变化[13]。笔者调查了该地移民后居民的工作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移民前后居民的工作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移民前,只有5%的居民是以外出打工为生的,移民后,外出打工的比例猛增到71%,多数人已经选择出去打工为生;移民前,有高达90%的居民只从事农业生产,以其为生,移民后,这一比例骤降到12%,说明人们不只以农业为生,更多的开始从事别的工作;此外,小商品等副业增长也很快,原来没有人从事此行业,移民后,10%的居民选择以小商品等副业为生,这是一个显著变化。以上数据表明,移民前后居民的工作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移民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明显减少,而打工者和小商品从业者显著增多。这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引导,移民后当地政府积极开展工作技能培训,包括挖机和装载机驾驶技术、妇女刺绣和枸杞修剪等,积极引导居民就业,此外一些企业如天元锰业在此招工,吸收了很多劳动力,这些都使得移民后居民工作多样化。结论本研究以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宽口井移民区为实地调查对象,从居住变化、饮食变化、生活耐用品变化、家庭年收入变化、家庭支出变化、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变化和工作变化七个方面探讨分析了生态移民后居民生活情况的变化,得到以下两个结论:1.移民后居民的生活情况变化比较显著,生活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移民后居住、饮食、生活耐用品、年收入、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工作情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及居民的辛勤劳作。2.移民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移民后居民的支出大大增加,而支出的增加使得移民生活成本增加,影响生活质量。这是政府、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也是我们应后续关注和思考的。

作者:张伟 张爱国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上一篇: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研究 下一篇:企业生态营销指标体系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