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栀逍遥散胶囊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时间:2022-07-20 08:01:17

丹栀逍遥散胶囊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胶囊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孤养法加上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性应激方法,造成抑郁状态动物模型。观察丹栀逍遥散胶囊对该型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丹栀逍遥散胶囊能通过调节5-HT及其代谢产物5-HIAA达到抗抑郁的作用,能通过调节DA含量而改善抑郁症状,而对DOPAC含量的改变不明显。结论:丹栀逍遥散胶囊能调节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可能是其发挥抗抑郁作用内在机制。

[关键词] 丹栀逍遥散胶囊;慢性应激;抑郁模型;神经递质

[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c)-061-02

我们在建立大鼠抑郁性神经症模型的基础上,应用高效液相色谱-EC法观察药物干预对下丘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探讨药物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内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

雄性SD大鼠(200±20)g,由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前在实验室适应1周,温度保持在(25±2)℃,相对湿度为75%,除特殊刺激和要求外,动物自由饮水摄食。实验前旷场分析实验对每只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选择各项行为学指标得分相近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①空白对照组;②模型组;③氟西汀组;④丹栀逍遥散胶囊高剂量组;⑤丹栀逍遥散胶囊低剂量组。每组10只。

1.2 实验药物及给药方法

丹栀逍遥散胶囊:牡丹皮、栀子各3 g,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各6 g,甘草3 g。以上药材均由郑州市药材公司提供,经鉴定均为纯正药材。上述药物按成年人70 kg体重剂量的2倍、4倍分别水煎浓缩至含生药0.26、0.52 g/ml,高压灭菌,4℃冰箱保存备用。氟西汀,20 mg/粒,美国lilly公司制造,生产批号208151。

空白对照组正常喂养。其他组分别按氟西汀组0.75 mg/kg、加味丹栀逍遥散胶囊低剂量组0.26 g/kg、加味丹栀逍遥散胶囊高剂量组0.52 g/kg的剂量,1.0 ml/100 g的给药量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按1.0 ml/100 g的给药量灌胃生理盐水,1次/d,每天应激前灌胃,从造模第1天开始,至动物处死当天。

1.3 试验的试剂及仪器

试剂:多巴胺(DA)盐酸盐,5-羟色胺(5-HT)盐酸盐,3,4-羟基苯乙酸(DOPAC),5-羟吲哚乙酸(5-HIAA),半胱氨酸,以上均为Sigma公司产品。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分析纯),辛烷基磺酸钠(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产品),无水乙酸钠(分析纯),柠檬酸(分析纯),正丁胺(化学纯),高氯酸(分析纯),甲醇(一级品,高效液相色谱专用)。实验用水为重蒸馏水。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由岛津LC210A系列组成。

1.4 造模方法(除空白对照组)

大鼠抑郁动物模型为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加单居模型,参照Willner和Towell等[1]的方法复制,并加以改进。以雄性SD大鼠造模,模型制作的应激处理参考文献改进如下:电击脚底(电压100 V,电击延迟1 s,每次电击持续1 min,共3次);寒冷刺激(4℃,每次持续5 min,共2次);热刺激(45℃,每次持续5 min,共2次);摇晃(速率1次/s,15 min,共1次);夹尾(每次持续1 min,共2次);禁水(20 h,共1次);禁食(20 h,共1次);昼夜颠倒(共1次)。将这几种不同的应激因子在实验全程中应用,顺序随机,使大鼠不能预料刺激的发生,平均每种刺激使用2次,同时配合单笼饲养(单居),共刺激21 d。

1.5 观察指标

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多巴胺(DA)含量。

1.6 样品的制备及测定

试验结束时,立即断头处死,取大鼠大脑,置于冰皿上,按Glowinski法分离下丘脑[2],称重后测定1 g下丘脑组织的DOPAC、DA、5-HIAA、5-HT的含量(ng),计量单位以ng/g表示。

1.7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下丘脑内5-HT、5-HIAA含量变化比较(表1)

由表1可见,与模型组比较,丹栀逍遥散胶囊高剂量组大鼠下丘脑内5-HT、5-HIA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

2.2 各组大鼠下丘脑内DA、DOPAC含量变化比较(表2)

由表2可见,与模型组比较,丹栀逍遥散胶囊高剂量组下丘脑内DA含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抑郁症是生化、遗传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是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或)去甲肾上腺素(NE)的缺乏,5-HT参与情感、睡眠、警觉、记忆、食欲和的调节,与人类的行为有密切关系,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神经递质。蔡定芳等[3]对绝望大鼠模型脑组织和血浆中5-HT含量的测定发现,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和血浆5-HT含量低于正常组,提示5-HT的降低可引起抑郁发作;抑郁症自杀患者脑脊液中5-HT及其代谢产物5-HIAA含量降低程度与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金光亮[4]报道电针可升高抑郁模型大鼠脑皮层5-HT/5-HIAA比值,降低NE/5-HT的比值,说明电针可通过降低5-HT的代谢来增加5-HT的含量、提高5-HT能神经活性、协调NE与5-HT的关系从而达到抗抑郁的作用。另研究发现,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中NE和5-HT含量显著增高,这可能是应激刺激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导致大量的NE释放入血,同时中枢NE与5-HT能抑制外周NE与5-HT的释放,使抑郁症中枢NE、5-HT能低下,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

多巴胺(DA)既是NE的前体,又是独立神经递质,DA经单胺氧化酶(MAO)氧化为双羟苯乙酸(DOPAC)后转运到神经元膜外,DOPAC可反映神经元内的DA代谢情况。多巴胺能神经元除了对躯体运动有调节功能外,还参与情感、认知、思维、理解和推理等精神活动的调节,多巴胺功能的失活将导致抑郁症的发病[5]。对抑郁症尸检发现,抑郁症自杀患者尾状核和伏核的DA代谢率较低;Frankhuijzen等[6]利用PET成像研究报道,在单相和双相抑郁患者中存在尾状核头部的DA代谢减退,说明抑郁症存在DA活性的降低,通过给予多巴胺前体L-dopa可改善部分抑郁患者的症状,能抑制DA的代谢而起到抗抑郁作用[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研究显示:丹栀逍遥散胶囊高剂量组大鼠下丘脑内5-HT含量增加,而5-HIAA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P

[参考文献]

[1]Willner P,Towell A,Sampson D,et al.Reduction of sucrose preference by 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and its restoration by a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J].Psychopharmacology,1987,93(3):358-364.

[2]Glowinski J, Iversen LL.Regional studies of catecholamines in the rat brain I.The disposition of [3H]norepinephrine, [3H]dopamine and [3H]dopa in various regions of the brain[J].J Neurochem,1966,13(8):655-669.

[3]蔡定芳,沈自尹,张玲娟,等.右归饮对皮质酮大鼠下丘脑单胺类递质含量以及体重饮食摄水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2):728-731.

[4]金光亮,周东丰,苏晶.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4):23-25.

[5]Hashimoto R,Nagatsu T,Ohta T,et al.Changes in theconcentrations of tetrahydrobiopterin,the cofactor of tyrosine hydroxylase,in blood under physical stress and in depression[J].Ann NY Acad Sci,2004,1018:378-386.

[6]Frankhuijzen AL,Wardeh GS,Hogenboom F,et al.Alpha 2-adrenoceptor mediated inhibition of the release of radiolabelled 5-hydroxytryptamine and noradrenaline from slices of the dorsal region of therat brain[J].Naunyn 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1988,337(3):255-260.

[7]Nurse B,Russell VA,Taljaard JJ.Effect of chronic desipramine treatment on adrenoceptor modulation of dopamine release from rat nucleus accumbens slices[J].Brain Res,1985,334(2):235-242.

(收稿日期:2007-08-1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舌象变化及意义 下一篇:二陈汤的类方化裁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