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时间:2022-07-20 07:41:20

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在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求,希望自己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成为一名探索者、创造者。而在中学生(尤其是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则更加强烈。

在一节数学课开始时,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并发展其心理品质,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内涵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随之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问题情境,并依托于情境,在情境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应用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中所安排的知识去恰当、及时的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的效率呢?

下面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课改实际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问题情境应尽可能生活化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都有差异,即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完全相反。老师的讲解及提出的问题,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会受到抑制,更谈不上乐于学习。因此,应让学生确实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也就是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感悟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还可以把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通俗易懂,在教师的教学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数轴”一节时,可通过学生熟知的“温度计”或“秤杆”等类比认识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了解相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会感到亲切有趣,轻轻松松地理解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又如,教学“三角形”一章时,可通过测量距离、容器内径,检验机器零件是否合格,检验墙壁上的装饰物是否水平等问题情境引入。再如,在学习弧长公式时,可通过运动场上400米比赛的赛道为问题情境引入。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节教学时,可通过学生在篮球场上的投篮,球出手到篮筐之间的运动是抛物线为问题情境引入。这样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想尽快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来探索这些问题,这样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问题情境应有多变性

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老师,是否把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这靠平时的培养。教师要细致地钻研教材、整合教材,挖掘教材的优势。在方式上,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去亲自感悟,还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去体会和验证。在内容上,不能局限在本学科或邻近学科,而应该认真挖掘各学科中的“问题”,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学生的潜能很大,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及线索,教师必须充分使用发挥。

三、问题情境应有可开拓性

当一节课结束后,大部分学生一般都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高高兴兴地获得知识,无可非议。课堂教学解决了既定的问题,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不一定是一节理想的教学,对于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来讲,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给学生的思维留下足够的空间。也就是说,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有可延展性、开拓性。因此,在每一节或一段知识结束时,应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下余味,可以为以后的学习蒙上一层面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些可需素材,给学生“一波未平,另起一波”之感。不管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探索去括号法则并做以练习之后,接着让学生独立的、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思考a-3(a-2b+1)中的括号如何去掉,然后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并说明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再如,当学生解决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问题之后,接着提出如何测量物体高度等相关问题,这样使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乐于自主学习、探索。

四、问题情境应有挑战性

当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挑战性时,可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想尽快知道其结果。于是,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想法去解决。一旦学生解决了它,既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又使其思维得到了开拓。在学生掌握乘方运算的意义后给出“问题”,将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对折20次后,厚度可达到多少米?先让学生猜猜,再实际进行计算。这时,学生猜的情况和计算的结果差距可能很大,甚至不可思议。这样,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底数大于1的条件下,幂的增长速度很快,进而加深对乘方意义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问题情境”创设的好与坏,课堂教学中是否恰当,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内容钻研、分析、把握的程度,也关系着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问题情境”的创设源于老师,源于学生,而且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上一篇:试论高中物理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享用不尽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