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时间:2022-07-20 07:29:18

一天清晨,在晨间锻炼结束以后,孩子们开始准备吃点心,我们班上有几个孩子在进餐上挑食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增进他们的食欲,我对孩子们说:“要好好吃饭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长得高,长得结实,就像植物每天喝水一样,才能长得好。”我刚说完就听有个孩子说:“顾老师,植物又没有嘴巴,它是用什么喝水的呢?”“对呀,对呀。”许多孩子随声附和着。听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问题有意思,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孩子由自身经验而有感而发的,且充满童趣”。我刚想回答,可又一想,如果我告诉这是植物的根,他们一定又会问为什么根会喝水等,这样岂不剥夺了孩子们观察和探究的机会?我何不抓住这个兴趣点,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呢?我们肯定都会有丰富的收获。我笑了笑说:“你们先吃饭,吃完了我就告诉你们。”

饭后我带着孩子们到自然角,告诉他们:“你们想知道植物怎么喝水,就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植物浇浇水,在浇水的过程中,你就可以观察观察,研究研究,到底植物的哪里在喝水。”话刚说完,一个小朋友就逃也似的跑开了,没一会工夫就见他提着一桶水,“我来给它们浇水了。”他喊道。说完动作迅速地就开始了,其他小朋友也一哄而上,看他浇水。他浇着浇着就出问题了,水从底下的托盘里渗了出来,他和其他小朋友似乎都没察觉,看他还在往盆里浇,我急了赶忙制止他,“这棵植物喝饱了,你再浇,它也喝不进去只能吐出来了,你们看。”我指着渗出来的水说。他听了一脸好奇地说:“可是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喝饱了。”我问其他小朋友:“你们看这棵植物哪里在喝水?”他们有的说泥土在喝水,有的说叶子在喝水,答案五花八门。我追问:“怎么知道它有没有喝饱?为什么水会从它下面的托盘里流出来呢?”有的小朋友说看泥土湿了就是饱了,有的说浇一点就饱了,但是谁都不知道底下托盘里渗水的原因。我把花盆举起来给大家看“看看花盆下面有什么?”“有个洞。”“恩,这个洞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流水出来的。”“为什么会流水出来呢?”“上面浇很多水下面就流出来了。”“对,因为上面浇了太多水,就像刚才他浇了那么多水给这棵植物喝,植物喝得太多喝不下了,就从这个洞里把它排出去,排的把下面的托盘给装满了以后只能流出来了,说明它已经很饱很饱了。”“那现在它已经饱了。”听到这个答案,我想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分辨植物饱没饱了。还有一个问题是植物用什么喝水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小朋友继续观察与发现。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师要给儿童“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金子”,坚决反对不了解儿童的特点和能力而采取不切合儿童实际的强制性的灌输教育。在他看来,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和家长要加入孩子的队伍中,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从而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并从中找出切合儿童实际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面对案例中的情况,我及时发现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直接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从而使他们在实地操作与观察中获得易被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经验。

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都是如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不要越俎代庖。陶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这个观点是现在新课程大力提倡的。但推行起来非常艰难,为什么?因为教学生学远难于简单地灌输教法,需费大力气学习、思考,花费数倍的精力备课。热心的老师总想将他所有的知识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老师又怎能穷尽天地间的奥妙?既然如此,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学习、实践。专拿现成的材料教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或答案传授学生,乃是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幼儿园中的美术教育,我们不单单要教会孩子某一个水果、动物、物品等的具体的画法,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创造。幼儿在美术教育中需要使用多种工具和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最后,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首先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讲评的时候多多鼓励,让他们更有自信。不管他们创作的是什么,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是一幅活的、有生命的作品。我们应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和鼓励,引导他们大胆地去想象,去创作。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要让孩子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孩子才能发现科学奥妙,激发其学科学的兴趣。陶行知非常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反对闭门死读书本的教育。为此,他竭力倡导幼教要以幼儿的生活为中心,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施教。他曾经形象地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的肥料是不同的。”并以此告诫人们:“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每一个班级里的每一个小朋友的语言发展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发展得较快,有的发展得较慢,如果活动的要求提高了,能力弱的就达不到要求;如果提低了,能力强的就觉得太容易了。老师要利用陶行知先生的“因材施教”理论。在语言活动《拔萝卜》中,我按照幼儿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进行分组。能力强的学习一组,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启发幼儿讨论图片中的情节,并能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图片中故事的内容,甚至可以让幼儿进行表演;对能力相对弱的学组,教师采用观察法、示范法,引导幼儿进行模仿,最终要求幼儿能观察图片较准确地讲述出故事的大体情节。这个活动中,利用幼儿间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组,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激发每个幼儿去思考、去创造,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都是唯一的,有独特的个体特征和发展模式,需要老师用心去浇灌,在教学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幼儿的个性发展,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

上一篇:论绘本在幼儿情绪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幼儿感恩教育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