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泸沽湖旅游开发对摩梭文化的影响

时间:2022-07-20 06:44:20

浅析泸沽湖旅游开发对摩梭文化的影响

旅游开发虽然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外来文化入侵也给当地民俗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透过泸沽湖旅游开发和摩梭文化现状,分析了泸沽湖旅游开发对摩梭文化的六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泸沽湖;旅游开发;摩梭文化;影响

随着泸沽湖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对摩梭人的建筑、语言、服饰、婚俗、节日、宗教等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具特色的摩梭文化正悄然褪色。

一、泸沽湖旅游开发现状

泸沽湖属于国家4A级景区,坐落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北部永宁乡和四川省盐源县左所的万山丛中,距宁蒗县城73公里、西昌市258公里处。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位游客来到泸沽湖畔的洛水村时,这里古老而又神奇的摩梭文化以及优美秀丽的泸沽湖景色就跟随着游客的脚步走出了大山,流传到了外面的世界。从此,向往泸沽湖神奇的文化和美景的游人便不远万里蜂拥而至,他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纷纷走进古老而独特的摩梭母系大家庭,领略东方女儿国的“阿夏”婚俗。自1991年起,依托古村落的摩梭建筑风格、民俗、民族歌舞、民族餐饮和自然景观开始发展旅游服务行业,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参与到服务中,开创了古村落旅游服务业的先例,成为泸沽湖旅游开发的第一个古村落。1994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省级旅游度假区。1995年被列为丽江市十大富裕村之一。21世纪初被列入云南省首批5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之一。“摩梭风情园”、“摩梭之家”、“民族园”等极具特色的家庭旅社也随之相继开业,因此泸沽湖的特色文化旅游得到快速发展。

二、泸沽湖神秘的摩梭文化

摩梭文化以其神秘性、原始性、独特性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满足了他们求知、求异的精神享受和心理需求,尤其以美丽的母海“泸沽湖”、独特的 “走婚俗”以及神奇的“女为尊”的“家屋文化” 闻名于世。

1、摩梭母海——泸沽湖。泸沽湖位于云南宁蒗与四川盐源之间的泸沽湖镇,宛如一颗洁白无瑕的巨大珍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部。摩梭人称该湖为“谢纳咪”,意为大海、母亲的湖。因其形状若曲颈葫芦,故名泸沽湖,从高处鸟瞰,如一只展翅的飞燕,也是云南第四大湖,四川第一大天然淡水湖,被誉为“高原明珠”。摩梭人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缓缓滑行于碧波之上的猪槽船和徐徐飘浮于水天之间的摩梭民歌,使其更增添几分古朴、几分宁静,是一个远离嚣市,未被污染的处女湖。猪槽船上,摩梭姑娘在打捞海菜花,摩梭汉子在撒网捕鱼,鱼跃鸟飞,男唱女合,湖光山色,俨然一幅迷人的天然画卷。

2、摩梭人奇特的婚姻——走婚俗。在人类的漫长的婚姻制度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群婚、对偶、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制的演变过程,但在这里,似乎演变就中断了,因为摩梭人仍然保留着类似于对偶制的婚姻形态。摩梭人的对偶制婚姻,突出的特点为“走婚”,即由男子的“走”而实现的婚姻,形式为“男不娶、女不嫁”,即男女终身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次日凌晨回到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夫妻意义的情侣彼此称为“阿注”或“阿夏”,意为“朋友”。 走婚,有些长达数十年,有些短到一两天,自愿结合,离散简单,双方不来往即算解除阿注关系。摩梭人的木楞房,一楼以火塘为中心,旁边为老人及小孩的住处,二楼为青壮年妇女与其阿注居住的客房。

3、摩梭家屋文化——女为尊。现代文明标榜男女平等,实以男性为中心,与摩梭文化迥然不同。摩梭社会有着浓郁的崇母观念,与现代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而独特的母系家屋文化。泸沽湖畔摩梭人的“家屋文化”,包含“母系家庭”和“房屋”双重意义。“母系家庭”以女性为主,由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亲属组成,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均由一个或几个外祖母的后裔组建而成。在母系家庭中,女子在家中花楼,接待来自另一家庭的男子,而男子则外出与另一家庭的女子偶居,夜合晨离,所生子女留母家,随母姓。男子身份在家庭中为舅父或舅祖父,负责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房屋”泛指财产,在“母系家庭”中,财产均由母系血统成员继承。如果说家屋是摩梭人的基本社会单位,母亲就是家屋的中心人物,是摩梭人生活的轴心和靠山,也是家庭生活和生产管理的能手,因此享有尊贵而崇高的家庭和社会地位。

三、泸沽湖旅游开发对摩梭文化的影响

1、现代建筑取代传统建筑。泸沽湖极具特色的民房是“木楞房”,由于摩梭人习惯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垒盖而成,四围墙壁都是用两丈多长的树干砍成方形后横排垒成,当地俗称“木楞房”。这种房子不但有着冬暖夏凉的优点,还起到预防地震的作用。随着泸沽湖的旅游开发,摩梭母系家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泸沽湖里格村主道旁、水岸边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大型旅游设施中,80%是由经济富裕的外来者集资修建的;经济相对富裕的摩梭人为炫耀财富也试图用现代风格的材料改建家屋;有些人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推展“民宿”,增加旅社的空间量,修建的楼层高达四五层,已经完全失去了摩梭人传统建筑的本色。

2、民族服装成为 “工作服”。传统的摩梭人服饰具有独特的着装风貌。在12岁举行成丁礼后,男女都穿金边大襟上衣,纽扣多为银币或彩珠,女性下身着百褶裙,腰系花腰带,男子均配腰刀,下穿宽脚裤。而今,随着旅游的开发,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在服饰的搭配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取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年长者穿本民族服装外,95%以上的年轻人都更取向于穿流行的夹克、牛仔等服装,只有在接待游客时,他们才穿上摩梭服装。因此民族服装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旅游接待的“工作服”。

3、摩梭语“汉化”现象严重。据最新研究显示,20岁以下的摩梭年轻人说摩梭语时要么发音“变味”,要么根本就不会讲,又因该语言没有文字,文化传承靠口耳相传,摩梭语即将成为中国正在消失的语言之一。另外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的国际人类学和社会学第十六届大会的濒危语言专题会上,云南省民族文化专家拉他咪·达石和法国语言学家阿莱克斯·米可联合进行的研究显示,虽然生长在泸沽湖畔的60岁以上的摩梭人能够流利地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对本民族语言的传承。随着泸沽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服务对汉语的需求程度不断提高,流利的汉语已成为谋生的重要手段,为此许多摩梭人开始学习汉语,而且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交流的主要语言,摩梭语正逐渐被汉语所取代。

4、一夫一妻制婚姻代替“走婚”习俗。随着泸沽湖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入侵,教育的普及和汉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年轻的摩梭男性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向往汉族家庭模式,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相濡如沫、白头偕老,在家庭地位上,夫妻平等,夫妻俩共同抚养孩子,瞻养老人,真正享尽天伦之乐,因此他们不愿再遵循“走婚”习俗,因为不仅走婚制下的情侣不稳定因素使他们担心到了晚上自己心上人的屋里已有别的男人捷足先登,而且在母系制度下由于男子在家庭的地位太低,基本上没有经济权,没钱买礼物送给情侣,久而久之,情侣会把自己拒之门外。于是他们努力打拼事业,真正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同时,大多数年轻的摩梭女性随着观念的转变和经济压力的增加,也不愿再独立承担家庭的沉重负担,泸沽湖传统的“走婚”习俗正逐渐被一夫一妻制婚姻所取代。

5、传统节日 “商业化” 现象严重。每年农历7月25日是摩梭人的重大节日——“转山节”。每逢节日,烧完香拜完女神山就举办盛大的“锅庄舞”比赛和对唱山歌比赛,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泸沽湖畔的村落几乎每天都在欢庆“转山节”,每天都在举办跳“锅庄舞”和对唱山歌比赛,它已经成为每天例行的公事。

6、宗教文化传承问题严重。摩梭人信仰达巴教,达巴在摩梭语中的意思是“智者”。作为摩梭人原始的宗教,以崇拜自然、神灵、女神为信仰基础。过去,每个村几乎都有达巴,活动也很频繁。如今,摩梭人由于受到现代思想、观念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多人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学达巴,都送孩子到学校读书求学,接受现代教育,随着老一代达巴相继去世,宗教文化传承的问题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四、结语

摩梭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是泸沽湖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面对旅游开发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摩梭文化的保护中来,不断提升对摩梭文化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处理好旅游科学开发和文化有效保护的关系,真正让摩梭文化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中得到传承。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上一篇:陈晓影:女海归的三次拓荒之旅 下一篇:浅谈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模拟酒店管理实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