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的初探

时间:2022-07-20 03:01:03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的初探

G623.2

在n堂教学中,导语设计和运用得好,不仅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迅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重点,甚至在导入的过程中就能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创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

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不会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 选用哪一种方法,得根据不同类型的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基调的文章,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来精心设计不同的导语,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我结合一些教学实际,谈几种常见的导语设计方法。

一、作者导入

即通过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事件来导入课文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初步接触名言名篇时,教师有必要在学习之前对名家的不平凡的生平、其创作的主要风格、与课文写作时有关的背景等,作简要介绍,既让学生对作者有个简要认识,也对课文写作的背景有个大体了解,不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有所帮助,也能很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五柳先生传》教学中,先讲陶渊明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创设情境

导语极力创设课堂教学的气氛和基调,实际上就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精神基础和心理条件。课堂教学除去要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之外,还有课堂的具体情境也起着重要作用。课堂情境主要指课堂教学的气氛、基调,它是由师生两个方面的情绪、精神状态等心理因素构成的。导语,往往是以饱含感情、形象生动的语言,为课堂定下基调,制造气氛。一堂课的导语究竟采取哪种基调,哪种感彩,从而制造什么样的课堂气氛,可因文而异,必须与教材的基本情调相一致。导语创设课堂情境的作用,是由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令人鼓舞、令人愉悦的内容;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思想境界高尚、充满思辨色彩的内容;在悲痛、沉郁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怀念烈士、继承遗志的内容;在高涨、昂扬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富有战斗精神的内容,等等。导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极力制造与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气氛,就为学生设置了浓厚的心理氛围。在这种心理环境下,学生产生耳闻日睹、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起来,认知心理积极活跃起来。采取多媒体直观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能激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如《端午的鸭蛋》: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鸭蛋的述写过程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教师边讲边展示端午节标志性的图片,如龙舟、粽子等,学生边看边听,饶有兴趣。)

三、悬念导入

指在教学中,从各种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巧妙地提出质疑,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从而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注意力,这也是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悬念,一般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的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置悬念要做到“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愿望。就语文教学而言,设置悬念,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可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余味,引人入胜。如《陋室铭》先不告诉学生讲什么,而针对个别学生的消极学习状态,吟了一首歪诗"教室铭"。内容是:"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学生听了之后暗暗发笑,情绪陡增。教师因势利导,指出该诗思想消极,格调低下,有此思想和行为者当悬崖勒马。接下去告诉学生今天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陋室铭》。什么是陋室呢?就是简陋狭小的屋子。诗人为什么要给他的陋室作铭呢?他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情怀呢?现在让我们来阅读全篇文字。

四、故事导入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马说》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并淌下眼泪,并脱下自 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学习韩愈的《马说》,你一定会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坚持在导语设计这门艺术上痛下苦功,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怒放。 总而言之,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具有指向定调的作用,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形成适宜的课堂氛围。

上一篇:“五年制”中职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探...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