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类方治验拾零

时间:2022-07-20 02:58:50

关键词:经方;桂枝汤;自汗;下肢冷痛;郁证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5.037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5-0088-02

桂枝汤被誉为《伤寒论》“群方之祖”,虽然教科书将其列为解表剂,但除解表作用外,其类方多为温补之剂。如其加桂即治冲心逆气,加附子治漏汗不止,加龙骨、牡蛎治遗精、盗汗,加白芍、饴糖治腹中痛,加人参、生姜、白芍治发汗后身痛,去白芍加生地黄、阿胶、人参、麻仁治脉结代、心动悸。纵观《伤寒论》113方中,由桂枝汤加减占20余方,足见其重要性。如果能够在临床中对此类经方灵活应用,则真正对伤寒学说思过半矣。下面试举3例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以飧同道。

1 自汗

案例1:患者,男,32岁,2011年7月2日就诊。主诉:自汗数年,加重近半年。患者为一年轻警察,平素体健,数年前,因在夏日酷热下进行体能训练,汗液未干,随入浴室冲凉,因而出现感冒诸症,经治疗后感冒痊愈,惟出汗反复不愈,尤以运动、饭后为甚,不论春夏秋冬均如此。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紊乱症”,经四处求医,疗效不佳。刻诊:汗出全身,以饭后为甚,面色萎顿,四肢乏力,语声低微,饮食不佳,失眠多梦,容易感冒,伴见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浮细弱。细查以前服用的处方,有以卫阳不足论治,以玉屏风散加麻黄根加减的;有以气虚论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的。细审病机,患者因酷热贪凉冲洗,导致卫强营弱,虽经治疗后感冒症状消失,但卫强营弱的根本病机未变,脉浮为其证据,因为病久,故脉象细弱。《素问・阴阳别论篇》云:“阳加于阴为之汗。”今卫气强于外,则自汗;营气不足,则出现面色萎顿,四肢乏力,语声低微,饮食不佳;卫强营弱则容易招致外邪,故易感冒;因为病久,伤及脾肾,所以出现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据此,治以解肌发表、益气敛汗为法,方用桂枝汤加减。处方:桂枝15 g,白芍15 g,生姜15 g,炙甘草12 g,大枣5枚,制附片12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

二诊:服上药后,自汗锐减,仅在进热食后汗出,惟感疲乏,说明药已中的,疲乏乃久病气虚所致。效不更方,仍以桂枝汤加减:桂枝15 g,白芍15 g,生姜15 g,炙甘草12 g,大枣5枚,制黄芪30 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另加服补中益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

三诊:桂枝汤和补中益气丸同服后,病情大为改观,诸症消失,仅偶然自汗出,表明表证和里证均已解。但因病久日深,为巩固疗效,仍以玉屏风散治疗。处方:黄芪120 g,白术180 g,防风90 g。三药共为粗末,每日3次,每次9 g,温开水送服;特别嘱咐为粗末,否则无效[1]。3个月后,因它病来诊,询其自汗症,答曰已康复。

按:本案患者自汗虽然久经未愈,但就诊时观患者的主要症状,表邪未解,舌脉可以为佐证;另一方面,患者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此因久病累及脾肾所致,不可误认脾肾阳虚所致自汗。本证水湿直浸渍于营卫间,欲“司开合”而不能,导致腠理不收,故自汗不止。然虽病久,脉象仍浮,可知“脏气未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正如《伤寒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2]。故治疗仍以桂枝汤“复发其汗”,令营卫和则愈。

2 下肢冷痛

案例2:患者,女,56岁,2010年9月23日初诊。主诉:下肢冷刺痛10余年。患者10余年前于产后出现下肢冷痛,近3年来逐渐加重,脚跟、脚尖不能着地,被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氏综合征”,中西药叠加,但疗效甚微。刻诊:下肢自膝盖以下冷痛,伴针刺感,以坐姿为适,全身有麻木、沉重感,平素瘦弱自汗,身疲乏力,语声低微,易感冒,饮食不佳,失眠多梦,情绪易怒,舌淡,苔白腻,脉象沉弦。查: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均正常。辨证:患者下肢冷刺痛为主症,但伴随症明显:瘦弱自汗,身疲乏力,语声低微,平素易感冒,饮食不佳均为脾气虚弱,气不足则出现以上诸证;气血同源,气不足则血虚,血虚不能安神则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腻、沉弦脉为阳虚之象,病久使患者情绪则易变。四诊和参,辨为脾阳不运,阳气不能外达,同时伴有肝郁。治以温运脾阳、疏肝解郁,佐以活血。方以桂枝加附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桂枝15 g,白芍15 g,鲜姜15 g,炙甘草12 g,枳实12 g,柴胡12 g,丹参24 g,制附片15 g,大枣5枚。20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3周后复诊,自觉冷痛大为好转,情绪平静,偶有波动,唯睡眠不佳。效不更方,再服20剂。并遵女子以补肝为要的原则,予逍遥丸同服,以期改变睡眠。

三诊:自述症状消失,可自行走动。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嘱继服原方10剂后,再服桂附地黄丸和逍遥丸2个月,以资巩固。

按:本案患者下肢冷痛,以致脚部不能着地,病势沉重,观其伴随症状,均为寒湿侵入骨节、肌肉所致。桂枝加附子汤原为漏汗所设:“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尽管该病不是误汗致“四肢

微急,难以屈伸”,但病机均属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或丢失,而且由阳虚所致,故使用桂枝加附子汤为主方;同时,因为久病,患者气血不畅以致气郁,故合四逆散加减,共奏温经通脉、疏肝解郁之功。此外,守方不变,使药效持久,故能最终获效。按照胡希恕的说法,桂枝加附子汤的应用标准是“桂枝汤证而陷入少阴病”[3],真乃一言中的。

3 郁证

案例3:患者,女,23岁,2011年6月29日初诊。主诉:失眠多梦,胆怯惊怕,情绪抑郁,记忆力减退2年。患者3年前在高中学习期间,学习压力巨大,加之父母期望值高,以致情绪抑郁;进入高校后,抑郁愈发严重,出现“三幻症”,时时胆怯,惧怕有人加害于己,失眠多梦,眠则梦与人交,伴有严重的烦躁,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轻度精神分裂”、“狂躁症”等。采用西药治疗,用药则效,偶有停药则依然如故。刻诊:失眠多梦,胆怯惊怕,情绪抑郁,记忆力减退,大便时干结,小便微黄,舌苔白厚而腻,脉弦滑。辨证:患者情绪抑郁,时时烦躁,此乃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血瘀则导致血虚,血不养心则失眠多梦;胆怯惊怕属胆之功能失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心动则十二官危,土为木壅,故大便时干结;脾失健运,则苔厚而腻;脉滑、脉弦为肝郁之象。治以疏肝解郁、镇心安神。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5 g,桂枝12 g,龙牡(先煎)各30 g,党参12 g,茯苓10 g,黄芩10 g,清半夏10 g,大枣5枚,丹参20 g,石决明(先煎)24 g。20剂,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加服丹栀逍遥丸和归脾丸。

二诊:服上药后,胆怯惊怕、情绪抑郁减轻,睡眠好转,但是病情时时反复,记忆力有减退的趋势。细审此病,药虽中的,但效果不显,主要是没有考虑到心主神志的作用。改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加减:桂枝15 g,大枣5枚,生姜12 g,炙甘草12 g,半夏15 g,郁金12 g,石菖蒲12 g,龙牡(先煎)各30 g。15剂,同时配合归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

三诊:病情大为好转,只是偶然发作,停服西药也可以维持。嘱咐以二诊方,再服用3周,以巩固疗效。2012年4月在武汉遇此学生,虽然偶尔还服西药,已能安心上学。

按:本案患者虽然证候复杂,但是,病位在肝、脾、心,首诊时只考虑到肝脾失调,虽取效但未获显效;二诊时,心肝脾全考虑,病形顿显,用桂枝去白芍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获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医案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8.

[2]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38.

[3] 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7.

(收稿日期:2012-08-21,编辑:蔡德英)

上一篇:穿心莲质量标准研究 下一篇:中医英语教材评估标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