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字产品运营中编辑的角色转变

时间:2022-07-20 01:18:17

谈数字产品运营中编辑的角色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展,带来的是整个媒体环境的变化,编辑作为信息内容的制造者,无疑是这一转型中受到最大挑战的一个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下编辑需要角色转变,目前传统出版社最缺的是复合型编辑。编辑要成为先进教育理念的倡导者,成为优质教育内容的继承者,成为新兴技术应用的引领者,成为课程教学开展的协同者,成为优质教育成果的推广者。

角色一:先进教育理念的倡导者

传统出版中,编辑的工作主要包含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等,在数字化教育不够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了解跟踪教育教学改革,把握课程发展动向,从而在观念上引导,在实践中帮助教师,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老师并不是万能的,数字化教育大家都知道好,但是需要资源、平台、服务,单靠老师一人,是无法实施的。这给我们转型升级留下空间,我们可以抓他的痛点。

某医学院《分子生物学》是这个学校的学位必修课,学生包括在职研究生、短期培训班,将近八百人,每次上课的学生分两个班,一个班四百人,学生积极性不高,出勤率越来越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不了解。高教社编辑在和课程老师探讨后,教师决定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出版社提供平台、内容和服务,教师把课程搬到网上,学生平时成绩60%跟平台挂钩,40%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课程基于讨论式、小组式的学习模式,学生积极性极得到调动,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这门课从那时起没有离开高教社的平台,收益比高教社卖这个班学生的教材要高得多。而且到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的时候,只需要维护成本。对老师来说也有了教学改革成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通过这些,使得我们的编辑真正地走进了课程。

角色二:优质教学内容的集成者

编辑必须了解资源建设发展的趋势。资源建设首先要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有些录像,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在给他的学生上课,而不是教师在给看这些视频的学习者上课,视频中PPT基本看不清楚,推导过程看不清楚。这些资源的价值并不大。

Y源建设要有序。一是结构化课程、碎片化资源。存量资源的碎片化,必须结合课程学习的需要、结合商业模式的需要。碎片化成本很高,无目的的碎片化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有需求驱动,要想清楚商业模式。二是资源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不能理工是理工的标准,文科是文科的标准。三是精心制作,提高学习者的体验。

前面的资源都可以大面积低成本推进的。怎么低成本推进资源建设?要通过机制创新。要创建共建共享机制,单靠我们自己不行。

我更希望看到出版社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重点开发支撑学习者认知的工具、系统。到现在为止我最欣赏的是培生,他们有80个学科的lab。如MyMathLab,机器可以自动判解主观题,学生不会做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给一个提示,而是把这个题再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每一个小步骤又是一道题,当学生把这道题走一遍的时候解决的是一类问题。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支持,此时资源可以做到精准服务、个性化服务。老师可以根据系统记录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的学习行为,调整教学节奏。另外,现在很多出版社也开始建设AR教学资源,但我们一定不要把AR作为炫酷的东西,要作为认知工具。

角色三:新兴技术应用的引领者

当前技术井喷式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增强现实层出不穷。传统出版社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往往忽视技术的作用,认为技术是可以外包的。很多出版社通过外包建设了一批互联网产品,项目验收之时,也是项目终止之日。互联网产品的特点是不断迭代开发,在用户体验中不断提升产品的价值。如何没有一支长期运营的技术团队,是不可能开展互联网业务的。因此我们的出版社一定要获得技术、掌握技术。获得技术、掌握技术的方法可以根据各出版社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技术一定是支撑传统出版转型升级的那条腿,内容是王,但是技术也是王。在获得技术的同时,我们也掌握了技术带来的新理念,现在很多创新产品都来源于技术创新。因此需要编辑了解新技术、运用新技术。

教育技术有一个地平线报告,描绘未来三到五年技术和教育融合的变化。其中有望1-2年内被广泛应用的两项技术是自带设备和学习分析,有望在2-3年获得普遍应用的技术是创客空间和增强现实;基于手势计算、语音识别等技术发展,情感计算可能成为未来4-5年进入教育主流领域的重要技术。

角色四:课程教学开展的协同者

信息化教学单靠一个教师较难持久,需要一支从资源建设、技术开发到日常服务的队伍进行支持服务,也就是构建一个数字化教学的生态系统。在给课程提供整体教学解决方案时,编辑充当了为教师提供支持服务的角色,在课程搭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提供有力的支持。表1展示了高教社在课程搭建和实施的过程中编辑如何在各个环节配合教师完成在线课程教学的。

角色五:优质教学成果的推广者

课程实施结束后,出版社通过版权保护机制和正规出版物形式提供课程出版与推广服务,扩大优秀教学团队影响力和辐射示范作用。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激励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信息化教学日常化,并带动身边其他教师也参与到信息化教学中,提升整个学校和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作为正式出版物的课程本身除了课程内容结构外还包含了大量学生学习过程中沉淀的生成性资源。课程成为新的资源可参与到后续其他定制课程的建设流程中,整体实现了资源内容的有效利用和良性循环。

上一篇:中国红牛 商标遇窘? 下一篇:1.35亿投资能否助推上市进程深度调查:阻挡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