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体会

时间:2022-07-19 09:30:48

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1-0094-01

【摘要】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11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术后常规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0~14d,术后早期主动、被动活动肢体,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采用全面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110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一周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危险并发症必须采取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综合预防护理措施,以确保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骨科大手术;预防;护理

髋关节置换患者由于术后限制,活动少,血液回流不畅,以及手术的出血,血液浓缩,易引起静脉血栓的形成;手术导致静脉壁损伤、手术创伤、术中及术后血浆渗出等使血液凝固性亢进等原因,易形成下肢深部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DVT)常见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由于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脑栓塞及远期的深静脉功能不全,现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1],因此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现将我科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髋关节置换患者110例,男性65例,女性45例,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70.5岁。受伤原因:75例为滑倒或绊倒至股骨颈骨折,75例股骨头坏死;其中全髋置换32例,半髋置换78例,手术由同一组医师施行,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术后常规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0~14d。术后早期主动、被动活动肢体,并采用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一周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出院后随访6-12个月,经复查未见明显临床症状。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做凝血四项检查[2]。辅助检查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排除术前心脏、腹部、盆腔及其他部位的静脉血栓。

2.1.2 做好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关节置换患者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心理状态,以至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患者对髋关节置换术缺乏可比性信息,加之术后功能恢复状态又不确定,多数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耐心地疏导和解释,给予诚挚的安慰和鼓励,介绍术式的优点及本院开展的情况,并安排患者与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见面,以消除其思想顾虑,使其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向患者详细讲明术后早期活动对术后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及其对手术效果的重要性。对老年和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耐心解释,反复讲解各种功能锻炼的方法、要点及重要性,使患者能够理解、掌握、积极配合,从而主动锻炼。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 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高峰是髋关节置换在术后1~4d内[3]。而术后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只有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若患肢突然肿胀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应严密观察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测量大腿中下1/3处及小腿下1/3处的周径1次/h,并与健侧比较,如患者感觉患肢有肿胀感、疼痛、活动后加重,周径明显增大,皮肤发梗、潮红、皮温增高,表明有可能发生DVT。同时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烦躁不安等肺栓塞症状,若同时伴有血压进行性下降,应高度怀疑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处理。因此术后的严密观察并注意鉴别诊断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2 保持引流通畅,减少局部压迫 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管,高负压引流积血积液,引流管于术后24-48h拔除。若引流不畅易导致局部血肿,不仅增加了感染机会,也使血肿下血管受压,使血流变缓以至血栓形成。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情况,保持有效引流,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2.2.3 疼痛的护理:术后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凝血功能异常,以至血栓形成和肌张力升高不利于活动,而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则有助于落实护理计划,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可用听音乐、看报、聊天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对痛阀低的患者,必要时遵医嘱适当应用镇痛剂,如使用硬膜外止痛泵、静脉止痛泵、肌注哌替啶等。2.2.4 的护理 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应保持患肢外展20-30°保持中立位,以防关节内收、外旋,使切口张力增大而致假体脱出。术后抬高患肢时,注意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麻醉作用消失即应鼓励并督促患者做患侧趾、踝、膝等关节早期主动、被动屈伸活动,抬高患肢,做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10次/2h。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10次/h,做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带动患侧及全身的血流循环,防止血流淤滞。鼓励患者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2.2.5 机械方法:穿有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对足背、足跟有不同弹性,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静脉压,防止下肢血栓形成。有条件时可当天使用下肢静脉泵于手术后,它可通过充气的长统靴间歇性地充气,使小腿由远而近顺序受压,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流淤滞,降低DVT的发生。

2.2.6 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 抗凝血疗法为现代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低分子量肝素对于预防髋手术后静脉血栓既安全又有效,是首选的预防用药,已被广泛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的防治。低分子肝素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很少影响凝血功能[4]。用法与用量为:术前12h或术后12~24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术后4~6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10~14d。方法为:腹壁脐周左右两侧,脐上、脐下5cm,左右10cm范围内(除外脐周lcm),一手捏起皮肤形成皱褶,一手持针,呈垂直刺入1cm左右,回抽无回血后方可注入药物,左右交替,每次注射相距2cm。注射后局部用棉球压迫3min,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和较大面积出血率。注射时避免腕部用力进针过深,避免用力按压,且注射后禁忌热敷,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注射后密切观察局部出血情况记全身各系统有无出血倾向及其他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切口、针眼、牙龈、皮肤粘膜、消化道等处有无出血情况。

3 结果 110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一周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4 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危险并发症但只要我们尽早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严密观察患者情况,悉心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做好健康教育指导,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自主锻炼,严格有效的落实防护措施并及时用药,便能有效的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

[2] 徐生根,毛强.骨科大手术前后凝血系统相关指标改变对监测DVT发生的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14(5):863-864.

[3] 吕厚山主编.人工关节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4-185,370-372.

[4] 杨刚,吕厚山,高健,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5-27.

上一篇:浅议内科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策略 下一篇: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