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间地役权的评述

时间:2022-07-19 06:35:38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深,我国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形成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人口膨胀以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空间不断增长,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寻找新的出口——对土地地表、地上、地下的空间进行分层和立体的利用。这就使得对空间地役权进行探讨成为必要。

【关键词】空间权;地役权;空间使用权

空间地役权,也称空间役权,作为空间权制度中空间利用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物权法第136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此款所规定的权利可以被理解为是“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此规定也为我国规定空间权制度迈出了第一步。但也可以看出物权法仅承认了“空间”作为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客体。空间地役权虽没被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但其存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样应予重视。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空间地役权予以评述

一、空间地役权的定义

传统地役权背负着“为需役地利益”这一目的性限制,从而制约了地役权优势的发挥。但有的国家已突破这一限制性条件,比如德国民法典在设置地役权的规定之外,还设置有限制的人役权,即为个人利益而设立的地役权。且其他未设立的国家也有借鉴此类规定的趋势。稍加分析即可看出,其实地役权的设立并不是为需役地利益,需役地的利益最终也会转换成需役地人的利益,归根结底是人的利益。为使新的物权种类在“物权法定”原则下能够存活,我们亦需要将地役权予以拓展。于是可将空间地役权界定为以他人土地的特定空间供自己或自己土地(或空间)的方便和利益之用的权利。

二、空间地役权的界定

目前我国没有规定相应的空间地役权,在遇到相关案例的时候,适用或者类推适用的是相邻关系或者地役权的条文。但是必须明确的是空间地役权与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相同。

(一)空间地役权与传统地役权。空间地役权不仅是传统地役权的一个分支,更是其的深化和发展。空间地役权的“供役方”是土地上方或者下方的特定空间,而传统地役权的“供役方”是指土地。更重要的是空间地役权的“需役方”不仅包括自己的土地或特定空间,也包括权利主体本身(可能为自然人,也可能为单位、法人)。从空间地役权的定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空间地役权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完全被地役权所涵盖,空间地役权有其独立存在之意义。

(二)空间地役权与相邻关系。相邻关系是指实现自己的不动产权利的当然价值而需求相邻不动产提供方便。可以看出,对比空间地役权,首先相邻关系是一项法定权利,并且是作为支配权的一项延伸权利,并不是用益物权。其次正是由于其实法定权利,所以其程度必须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中,一旦超过此范围,便不再由相邻关系予以调整。再次,相邻关系作为一项法定权利是无偿的,而空间地役权有可能是有偿的。

空间地役权今后可能作为一项独立的新型权利存在,其与传统地役权、空间土地建设使用权等其他用益物权共同完善用益物权体系,那么各种权利就有必要进行划分界定,在各自的范围内运作。根据目前我国和国外出现的一些案例和立法例,对于空间地役权的形态,我们可以做以下的界定:第一,需役方为自然人或单位。其中:(1)横向利用:比如机场利用他人土地的上空空间为飞机起飞或着陆开辟路径。比如工厂长期排放有害的但又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的大气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工厂便可以与附近居住的居民签订空间地役权合同,利用附近居民的房屋上空的空间予以排放这些不可称量物质。(2)纵向利用:比如地铁公司禁止权利人在地铁上方土地建造一定重量的地上建筑物以防危害地铁安全。(3)综合利用:比如电力公司禁止在高压电线周围建造建筑物以免妨害输电安全。第二,需役方为土地或者空间。(1)横向利用:比如自己阳台上的高大植物伸入他人土地的上空但又不构成空间建设用使用权。(2)纵向利用:比如空中走廊、立交桥建在他人建筑物上空;再比如美国已有的铁路上空建筑房屋。

三、空间地役权的发展

尽管学术界对于空间权是否作为一项独立的新型权利予以规定有所争议,但确立空间权相关制度已是达成共识。目前我国物权法对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已做出简单规定,今后也有必要对地役权制度予以拓展,规定相应的空间地役权。但不管是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还是空间地役权,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就是不断加深扩大对土地及空间的分层和立体综合运用,都会涉及一些基本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空间地役权的发展必须要确定的问题是——空间是否确切能成为独立的物权。通说认为“物”要能满足人的需要且能够为人所支配,才可以成为独立的物。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人类不依赖地表而独立开发地表上下之空间已成为可能,如此空间便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可以成为一项能独立存在、独立利用开发的物。并且如果将空间合理分割规划利用,并不存在违背物权法中“一物一权”原则的说法。并且空间的范围是可以利用相关技术予以确定的,所以空间也符合物的确定性。其次,便是对空间的确定以及登记制度的确立。通说是在不动产登记簿确定所处位置和三维参数的地表上下特定的封闭空间。

正如日本法学家田山辉明所指出的,为了土地的立体利用,但就土地的各层设定权利还不能满足要求。在设定的权利的基础上,法律还应确定土地各层的利用关系。我国已开始涉及土地的分层利用——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但其他相关的利用关系还不明朗,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层土地、空间的利用关系需要更明确的规定,而这也正是我国物权法今后所应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泽鉴.物权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杨立新,王竹.不动产支撑利益及其法律规则[J].法学研究,2008年3月.

[3] .物权法条文理解与解读[M].中国法院出版社, 2007年.

[4] 李延荣.关于空间利用权的思考[J].法学家,2006年3月.

作者简介:蔡若融(1990- ),女,四川西昌人,四川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民商法。

上一篇:O2O网站团购模式的法律关系初探 下一篇:从保障公民知情权角度浅谈我国政府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