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19 04:12:28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摘 要:关联理论既是一种认知理论,又是一种交际理论。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这说明二者的兼容性。本文旨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围城》中相关的具体隐喻汉英翻译实例,分析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此发挥关联理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 隐喻汉英翻译 《围城》

一、引言

钱钟书是20世纪40年代才华横溢、享誉极高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评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在严肃的主题下,钱钟书在这一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来取得讽刺和幽默的艺术效果。这些隐喻融聚智慧、饱含哲理、活泼生动、幽默风趣。作者把内心深处的深刻感受、人生体验和对时世的态度不露痕迹地用比喻外化成文学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钱钟书式的隐喻”。可以说,该书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书中大量精彩的隐喻。20世纪70年代,珍妮・凯利和毛国权合作,将此书翻译成英文。在翻译过程中两位译者是怎样处理这些精彩的隐喻的?通过对文中具体实例的分析,发现两位译者在处理这些隐喻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但基本上是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喻体。具体分析表明,这种方法对于翻译基于人类文化共识的隐喻是有效的,但是大量《围城》中的隐喻是基于特定的中国文化、文学因素,因而直译的方法使得译文读者难于理解其内涵。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隐喻,尤其是一国文化定的隐喻,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帮助译文读者获得充分的了解。本文将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结合《围城》中隐喻汉英翻译实例来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在他们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的。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认知与交际,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探索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能够相互理解主要源于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在交际过程中,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会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听话人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关联理论把关联性定义为“与既定语境相关的,并在该语境下产生某种语境效果的假设”( Sperber and Wilson1995:64)。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语境效果好,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小一些,关联性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当语境效应与处理努力达到平衡时话语具有最佳关联,而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追求的正是最佳关联。根据关联理论,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即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达意图,听话人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根据话语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人们本身具备的百科信息,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并寻求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的过程。(Sperber & Wilson,1995)。

关联理论是在假定话语具备最佳关联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成功交际的关键就在于交际双方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要想建立起最佳关联,首先,该话语必须足以使听话人能够找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其次,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值得听话人去付出处理努力,即为听话人提供足够的积极的语境效果。

总而言之,关联理论以关联为原则,以明示推理为理解模式,以获取话语与语境效果之间的最佳关联为言语交际活动的目的,即在话语理解时以一定的认知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接下来我们从《围城》这个隐喻库中选择相应实例来探讨分析隐喻汉英翻译应采取的策略或方法。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围城》中隐喻汉英翻译策略分析

(一)译文中保留隐喻意象

由于隐喻意象的重要性,译者应尽量保留意象。意象也是译语产生丰富性的源头。只有这样,隐喻才会保留读者的兴趣。如果原文的隐喻意象能保留在译文中就是最理想的状态了。我们来研究以下两个例子。

(1)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P2)

Her son,not yet two years old,had a snub nose,two slanted slits for eyes,and eyebrows so high up and removed from the eyes that the eyebrows and the eyes must have pined for each other.(P5)

孩子的眼睛和眉毛间的距离被比喻成互相远离彼此的一对情人犯相思病。作者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创造出了一个新奇的意象,这个意象毫无疑问地给读者留下了幽默的印象。所以考虑到原文作者,这种特意选取的隐喻意象应当保留。然而,在译文读者看来,译文中“pined for each other”不足够传达原文意思,在于“pine for”仅仅意味着“miss or long for”, 而且两岁小孩和成人恋人间隐含的比较以及幽默效果都丧失了。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话语的愿意包含明示意义和隐含意义。因此译文应当传达接受者原文旨在传达的所有明示和隐含意义。这样以来,建议翻译成“pined for each other like lovers”,这样就能将隐喻的明示和隐含意义传达出来。

(2)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裸的”。鲍小姐并未,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P5)

Some called her a charcuterie--a shop selling cooked meats--because only such a shop would have so much warm-colored flesh on public display. Others called her“Truth”.Since it is said that “the truth is naked”.But Miss Pao wasn’t exactly without a stich on,so they revised her name to “Partial Truth”. (P7)

鲍小姐是方鸿渐恋爱中的第一个女性。例(2)生动地描述了鲍小姐的着装。短短的描绘中包含两个隐喻。第一,钱钟书将鲍小姐比成一个具体的事物:熟食店。熟食店里陈列了熟肉来吸引顾客,往往那些鲜嫩,粉红的肉使人们情不自禁地咽口水。鲍小姐热辣的着装使男同学们流口水,引起男生们的欲望。她的身体和熟肉一样美味。其次,钱钟书把她比成一个抽象的概念:真理。真理是个高尚且严肃的话题。它是如何与鲍小姐的姿势联系在一起的呢?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间的比较似乎很荒谬,不可接受。所以钱钟书解释到真理和鲍小姐之间共同点是“的”。又因为鲍小姐身上还有一些衣服,又被称为了“partial truth”。这两个隐喻间的组合产生了极大的幽默效果。

译者意识到钱钟书的交际意图,将它们译成对应的英语词汇“charcuterie”和“truth”,凭借关于此意象的百科词汇,译文读者一定能像原文读者一样去理解,欣赏它们。因此这个译文是成功的,当然取得了最佳关联。

(二)保留隐喻意象加注释

众所周知,钱钟书是受过中式和西式文化教育的语言大师。他的杰作《围城》被称为“学者的小说”,小说中有许多引用,如:中西文学、哲学、逻辑、习俗、法律,教育以及其它的如多种外语和女性主义这些领域。这样我们可以确切地说小说中的隐喻包含许多文化元素。当译者翻译这些隐喻时,注释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们不会带着空白的头脑去处理新信息。合适的注释能提供交际线索,丰富译文读者的百科词汇,然后仅仅通过一定的处理努力就可以尽可能地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3)原来是苍蝇,这东西跟蚊子臭虫算得小饭店里的“岁寒三友”。

In fact,they were flies.These,along with mosquitoes and bedbugs,are considered the“three companions of winter”at small inns.(P158)

Note: pine, bamboo, and plum flower are traditionally know as the “three companions of winter”.

原隐喻被用来描绘鹰潭小旅馆里令人恶心的居住条件。在上下文中,作者隐含意义是三个伴侣,即在“苍蝇、蚊子和臭虫”周围互相攻击的朋友。然而,唯一建立此话语关联的途径是寻找微妙隐含意义的大范围语境,这需要对语境的延伸。读者可以在上下文之外去探索其中涉及到的概念词条,这样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但读者必须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每个人都知道“岁寒三友”指的是三种植物: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在严寒天气中茁壮成长,它们不懈的精神被高度赞赏。“苍蝇、蚊子和臭虫”在深秋仍然活跃着,它们“不懈”的精神就可以联系在一起了。钱钟书通过深刻的对比成功地创造出了幽默的美学效果。

译者采取了字面译加注释,即直译的方法,发挥了保留隐喻隐含意义的不定性,开放性的优势,保留了诗性效果。这种翻译处理是恰当的,成功的。

(三)保留隐喻意象加解释

如上文提到的,一些蕴含文化元素的隐喻可以直译加注释,但过多的注释会影响译文读者的阅读速度及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因此,只要解释简短,不打断影响读者的阅读,不妨是另一种选择。

(4)总而言之,批分数该雪中送炭,万万不能悭吝――用刘东方的话说:“一分钱也买不了东西,别说一分分数!”(P216)

In sum,when marking one should“send coal when it snows”that is,provide that which is most needed,and never be stingy--as Liu put it:”one cent can buy nothing,let alone one tenth of a cent!”(P224)

“雪中送炭”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给处于困境的人们及时的帮助。在此处,它作为一个隐喻,阐明刘东方对于改卷的哲学。他说当学生们在试卷中做得很糟糕时,老师们应当给学生们送分。作者的意图是讽刺诸如刘东方这一类人。

在作者看来,译者最好保留原意象。但在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和认知环境后,译者加了一条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因为在某些文化中,人们不靠炭来取暖。所以这条解释是很有必要的。译者对这个隐喻的处理反映了他努力地将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望达成一致。通过这种方式,译文读者就可以用最少的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四)将隐喻转换成明喻

隐喻在形式和艺术上不同于明喻。隐喻是隐含的,其中的隐含意义需要读者去鉴定和发现。然而,有时候原语中的隐喻直接翻译成译语中另一个词时将会变得毫无意义,其中比喻效果会不明显。这必然增加了译文读者的处理努力。这样的话,明喻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一,它可以增强隐喻效果;其二,它能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其中隐含意思。

(5)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Since Mr.Fang had rejected the offers of Japanese collaborators in his home district,he could no longer return home; yet the government had given him no recognition,making him feel that, while he loved his country,his country did not love him. He felt the same resentment as a young widow who,despite maintaining a chaste widowhood,finds no favor with her parents-in-law.(P41)

方老先生,方鸿渐的父亲,是通过了清朝早期科举考试的一名举人,在当地是一名显赫的乡绅,他是一位典型的带有封建思想的家长,决定着儿子的婚姻。我们也知道他的写作风格是传统的文言文体。中日战争爆发之后,他舍弃自己的房屋和财产来到上海。在他看来,政府应该弥补他的财产,恢复他的名声,结果他一无所获,这引起了他对政府的憎恶。

这个隐喻被用来描绘他的心理,这与不受公公婆婆待见的年轻寡妇是一样的感受。作为中国人,我们清楚地知道在传统中国封建社会里,妇女应对丈夫保持贞洁和忠诚,甚至在丈夫死后,也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如果一名妇女能做到这样,就会为整个社会树立一个好榜样,就会被社会铭记。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这样的俗语:“be faithful to one’s husband to the end”(从一而终)以及“follow the man you marry, be he fowl or cur”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果年轻寡妇保持了忠诚但没有从公婆那里获得认可,我们可以想象到她伤心及憎恶的感受。

译者使用了“the same…as…” 结构将隐喻转化成了明喻,以此提醒译文读者留心隐喻线索。然而,由于缺乏对于中国封建伦理相关知识,译文读者定会在推测时面对很大的阻碍。交际是一个如此不对称的过程,交际者必须得作出正确的假设来避免误解(Sperber and Wilson 2001:43)。相应地,译者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译文读者理解。

(五)通过释义翻译隐喻

当意象不能被理解时,我们会采用释义法。这种舍弃意象的方法事实上是间接翻译,它只在相关方面假定相似性。这种翻译对于读者来说很容易理解,但在意思,尤其是风格上有损失。

(6)他说这冒昧话,准备碰个软钉子。

Having made this rash remark,he braced himself for a polite rebuff. (P25)

“软钉子”的字面意思是”soft snail“,其内涵很难传达给译文读者,在译语文化中没有可以替换它的对应表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译者应该负责将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待保持一致(K.N.Lin 1994)。有学者建议为了协调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待,可以添加注释。而事实上即便对于中国读者也很难去解释”软钉子“和”轻微拒绝“之间的关系。况且,过多的注释会破坏译文的连贯性,阻断读者的思考,影响他们的耐心和兴趣。经过全局思考后,译者认为加注这种方法的好处不会多于所需的处理努力。最终译者决定解释隐喻以此更容易被译文读者理解。此处“rebuff”意思是”不友善或轻蔑地拒绝“(of an offer,request,friendly gesture, etc).“polite rebuff”能传达“软钉子”的确切意思:轻微拒绝。

(六)完全省略隐喻

有时原文中会有蕴含丰富文化的隐喻,这使得译语文化的读者很难去理解。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就会产生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它们的隐含意义能从语境中推导出来,译者就可以省略它们。

(7)他说孙先生在法国这么多年,全不知道法国人的迷信:太太不忠实,偷人,丈夫做了乌龟,买彩票准中头奖,赌钱准赢。(P4)

Mr.Fang just laughed at him for having been in France all these years and not knowing anything about the French superstition; Mr.Fang said that if the wife is unfaithful and had an affair,the husband is sure to take first prize if he buys a lottery ticket,and he is sure to win if he gambles.

动物词和颜色词频繁出现在隐喻表达中,在于这些隐喻在读者的思维中产生直接的意象,人们可以将这个意象和其含义联系起来。但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美学观和习俗。由于不同的美学观和习俗,同一动物或颜色所传达的相关意思会截然不同。在中国文化中,乌龟一方面意味着长寿,另一方面指不忠诚妻子的男人。此处所讨论的隐喻指的是后者,带有侮辱他人的目的。但在西方文化中,乌龟仅仅指行动缓慢丑陋的动物,不带有“cuckold”(不贞妻子的男人)之义。

译者充分认识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以丢失隐喻意象为代价选择省略译法。尽管这样,译文读者仍能通过上下文“ the wife is unfaithful and had an affair (这和“丈夫做了乌龟”的语义完全重叠)”来欣赏讽刺的幽默或者交际者意图的言外之义。

四、结语

通过上述对关联理论简单介绍以及在此理论视角下对《围城》中隐喻汉英翻译策略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最佳关联的转换,这决定了翻译方法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选择在于译者对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判断和译文读者期望之间的关系。如果译文读者对原语文化不熟知,但对隐喻的内涵意思感兴趣,译者就可以采取间接翻译方法。如果译文读者想获取更多关联信息,同时想欣赏隐喻美学价值,译者就可以采取直译方法。2.在隐喻翻译过程可对译文评价中,语境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从上述分析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语境在隐喻正确理解,寻找关联,翻译方法选择以及译文读者期待中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当我们评价译文是否成功或失败时,语境往往被忽略。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语境因素。3.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是两轮交际过程,涉及两个不同认知环境下的不同认知团体。由于译者将参与翻译的整个过程,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其角色。总之,作为翻译研究一个新的视角,我们应该在此理论基础上不断去探索隐喻汉英翻译新途径,努力发挥关联理论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2nd edition)[M].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ing,2000.

[2]Lakeoff G,M 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Sperber D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2nd ed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4]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江瑞丰 钱志富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上一篇:波形钢腹板的剪力滞效应有限元分析 下一篇:浅谈桥梁盖梁满堂支架法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