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小实验,抽象变形象

时间:2022-07-19 03:54:51

巧用小实验,抽象变形象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给了我们一双慧眼,教会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与生活有着较为密切联系的。然而,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很容易把物理教成一门枯躁无味的纯理论学科。如何把无形的物理学规律,抽象的物理学概念转化得直观形象,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捷径。本文结合实例从三方面论证了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实验;教学效果

物理,特别是高中物理多数人都认为艰涩难懂,望而生畏。对于某些物理概念或物理现象,学生不仅需要语言和板书的描述,更需要视觉、触觉、听觉上直观的信息传达。小实验具有取材方便、少时省力、模仿性强、效果明显等特点,对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有着极大的帮助,也为学生提高了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的机会。下面结合实例谈些看法。

一、通过小实验,创设物理情景,用一些“匪夷所思”的结果吸引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超重失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随便找学生取一个矿泉水瓶子,在底部用圆规打一小洞,灌满水,松开堵住小洞的手指,会看见水在重力作用下从开口处喷出。然后松开手释放,让整个瓶子自由掉落入班级的水桶里,结果发现在瓶子下落的过程中并没有水从小洞中喷洒出来。这时学生一定急切的想知道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新课进行教学,效果要比直接讲述失重概念好很多。

又如在“力的分解”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拔河”小实验进行引入。取一根长度约为3米的绳(要比较结实),再从班级中让学生推选出4名“壮汉”分别握住绳的两端(每边2名)将绳拉直。此时,“见证奇迹的时刻”来到了,用一根手指按住绳的中部并向下按去,结果4名大力士全都被拉向了中间。此时教师再引入正课进行教学,学生因对“力的分解”有了切身体会,因此整节课都会全神贯注的听讲,且能积极动脑思考,能够收到了良好的新课教学效果。

二、运用小实验,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突破

例如在学习功这一章的知识时,由于学生对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这个关系印象深刻,所以在处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得出作用力对物体做正功,反作用力必对物体做负功,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代数和为零等不正确的结论。如果单是用语言的描述去纠正这个错误是比较困难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将两根条形磁铁分别捆在两辆小车上,并使异名磁极相对,释放小车后,两车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下相互靠近,速度都增大了,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对小车做了正功而使两小车动能都增大。同理,还可使两磁体同名磁极相对,使小车隔开一段距离并给两小车相向速度,这时会看到两小车速度都在减小,这说明两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都做了负功。最后还可以用手把一辆小车按住,再释放另一辆小车,会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个做功一个不做功。这样的小实验一做,不需要再费力的解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做功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在言语上绕来绕去,就能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做功情况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直观的认识,而且印象会很深刻。

三、通过小实验,将一些抽象的规律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进行全反射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安排两个与此相关小魔术。

“消失的硬币”:去一枚硬币放于桌面上,上面叠放一只空玻璃杯(烧杯即可),可以明显的观察到硬币。然后,向烧杯中不断注入清水,当你从侧面观察时,会发现硬币神奇的消失了。

“变亮的黑球”:用金属丝悬挂一个金属球,然后用蜡烛火焰将金属球熏黑,此时将熏黑的的金属球放入烧杯中的水中,在阳光的照射下黑色的金属球变成明亮的银白色。若改用单色光照射(可以用激光笔),则金属球将呈现出与单色光相同的颜色。

这样,我们就把全反射的现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又如在愣次定律的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磁铁通过导体圆环这种类型的题目。此类题目考察的是运动的磁场在导体环里引发感应电流,而感应电流又会激发感应磁场进而与原磁场产生相互作用,而且我们经常说“阻碍不是阻止”,这样的纯理论显得很“空”。有的老师喜欢用“跳环实验”来演示,但学生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

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直观的理解这个“延缓”的作用,可以取一定数量的易拉罐(一定要选择铝制或锡制的易拉罐),去掉上下底,然后用透明胶带把剩余的部分连接成为一个管子,长度大约在一米左右(如果长一点效果更好)。取坏掉的乒乓球一个,往里面塞入磁铁,然后用胶带封好。另取一个差不多大小的实心塑料球。

实验时,可以找两个学生上台一起做,教师可以不参与操作。一个同学把管子竖直拿好,一手从管子上部放入小球,释放前让学生判断大约多长时间落下,看看能不能在出下管口的时候正好接住。先释放实心塑料球,大部分学生根据自由落体的经验差不多都能捕捉到那个时机。然后释放乒乓球,学生的第一放映还是上次的那样的时刻去接,然而小球比预想的要落后些。告诉学生两个小球的质量差不多,因为乒乓球里有磁铁,引导学生讨论出现时间差的原因。因为是学生全程自己动手参与的,他们的积极性会非常高,此时教师在引导中讲述上述的理论,加深对愣次定律的理解

――“怎么阻碍、谁阻碍谁、阻碍不是阻止”。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相信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作用,能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峰;中学物理教学“小实验“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8期

[2]程宏涛;物理小实验构建和谐课堂[J];中国教师;2010年S1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四中)

上一篇:数学模拟讲课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加强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让市民吃上放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