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分项训练

时间:2022-07-19 02:49:34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分项训练

【摘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时刻对待物理问题处于探究之中。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学会给学生营造进行探究的机会,同时,培养和磨砺学生优秀的科学探究品质。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从猜想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分项训练。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分项训练

【中图分类号】G321.2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107-01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核心,所以本课题侧重研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这里我们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分项作了些思考。

一、训练学生的猜想思维

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有机地挖掘教材的“猜想”因素,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 “探究加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一个初中学生拉动一辆静止的小货车与两个初中学生拉动同一辆静止小货车”的情景得出两个学生拉车时,小车受到的拉力大,车子启动时速度变化快。一个学生拉车时,车子受到的拉力小,车子启动时速度变化慢,让学生猜想“加速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形式,古今中外,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起初都是大胆的猜想。如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的现象后,法拉弟反过来猜想,既然“电生磁”,能否“磁生电”?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他终于获得成功,这一发现成为人类发现史上的一大壮举。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衍生、发展。

二、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一般说来,知识的最终获得,并非通过直觉思维,因为直觉思维往往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外部直观了解来认识,而对于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仅靠直觉思维是无法掌握的。抽象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前提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其结果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物理学的许多规律、结论,正是人类高度抽象思维的结晶。在物理学中,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物理问题、构建物理概念、获得物理规律以及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条件。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途径也很多,其中,可以在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可以在大量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力的概念,还可以得出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的本质。可以在建立物理模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如质点是一个具有质量的几何点,由于很多力学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影响可以不计,为了突出物体的质量这个主要因素,经过物理抽象而建立了质点模型,可以在定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上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互相评论,遇到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反思,后组织学生之间讨论,在思辨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之间智能差异较小,挑战同学容易获得成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信心。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是有争议的物理问题情境或悖论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能够对传统观念和现成的结论持分析鉴别的态度,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渐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功率”时,可创设下述悖论教学情境让学生分析讨论: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前进,若汽车所受阻力不变,当牵引力增大时,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加速度越大,汽车的速度也不断增大。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根据功率公式P=Fv推断,当牵引力增大时,速度应当减小,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作业中有错误,教师批改后找出来归类,然后让学生相互评定,找出错误原因。也可尝试学生互批作业,然后让学生报告发现的错误之处。这样也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训练,是指从一个基本点出发,多方向、多层次地展开思维,如同一个车轮从一个轴心出发,向周边引许多辐架一样。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解除束缚,让他们的思维在更大的空间中得以发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学中,我取一个旧饮料瓶,在靠近底部处开一个小孔,先用手按住小孔,往瓶内注水,然后放开手指后,可看到水从小孔射出。如果放开手指后,让瓶子自由下落,及瓶子在空中运动的其它情形,让学生观察小孔的水流情况,为此教师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分析推理得出物体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的概念和规律。为了解释上述的现象,可以让学生用手掌托着两本较重的书,先让手缓缓上下移动,体会一下书对手掌的压力,跟静止时是否相同?然后手突然竖直上升或竖直下降,再体会手掌受到的压力,接着让两本书叠放在一起让它们一同下落,让学生讨论上本书对下本书的压力如何?在学生明了后,再把水从孔射出的现象变换成以上两本书的模型,即设想将水从小孔射出处切成上下两部分,这样学生很快弄明白了水不射出的原因,同时提出如果将瓶子竖直向上抛出、水平抛出、斜抛出问题等让学生思考,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发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另外要注重一题多解,启发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分析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思路,诱发学生求导创新,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

【参考文献】

1、王兴桃,《发散思维大课堂》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

2、廖宅仁,《中学物理教学法》上海师大出版社 2001年7月

上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的实际运用 下一篇:初中语文创造性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