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一体化协同创新办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19 02:07:20

校企一体化协同创新办学模式研究

[摘要]依托社区学院建立商学院是商学院办学模式的创新,也是校企一体化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商学院通过校企资源整合,服务区域经济文化,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学院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同时也顺利实现了企业文化资源向社区教育资源的转化,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商学院 社区学院 一体化 协同创新

[作者简介]潘四发(1954- ),男,北京人,中关村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理论;卞爱美(1967- ),女,山东博兴人,中关村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终身教育理论;李雄飞(1978- ),男,北京人,中关村学院培训部主任,助教,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理论。(北京 100083)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0年重点规划课题“‘常青藤’社区终身学习系统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KA10301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31-02

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制度,搭建“时时可以”“处处可以”“人人可以”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加强区域内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协同创新通常认为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的深度合作。中关村学院与区域内企业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共同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企业商学院,为社区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共同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在实践中提供了校企一体化协同创新的案例。

一、传统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是社区教育资源的一大主体,如何整合并利用企业教育资源为社会服务,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各地通过大量摸索,逐渐形成了“校企共建、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都发挥了作用。但是,这些模式的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根本性缺陷,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首先,合作理念存在偏差。校企合作的根本宗旨是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四方“互利多赢”。遗憾的是,从现有的合作模式来看,很多社区学院仍然将校企合作定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上,也就是在就业阶段的培养上。企业方面则单纯地将校企合作看成为本企业培训熟练员工、提供实习基地等方面。双方均未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社会等另外两方的利益,未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在人生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方面需求。其次,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已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大多是社区学院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希望通过合作为学生安排稳定的、实质性的实训基地。企业则普遍对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态度冷淡,行为被动,主动来寻求与社区学院合作办学的企业少之又少,多数企业给予院校的资助基本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利益的不对等: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培养出素质高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对于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的稳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但企业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导致其积极性降低。最后,校企合作缺乏长期运行机制。从各种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来看,普遍存在着短期合作可以、长期合作难以持续的问题,总体表现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够顺畅、动力机制未能较好发挥作用等问题。

二、商学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有效形式

商学院是以企业战略和人才开发为核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按照混合式培养模式设立的企业学习基地。它以构筑企业全员培训体系为基础,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入和企业学习习惯的培育,形成企业知识管理、人才加工、市场竞争的智力平台,最终成为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力武器。企业商学院最早出现在1955年,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立,培训对象主要面向公司管理人员。国内企业商学院始于2000年,较为知名的如海尔大学、联想商学院、蒙牛商学院等,其特点是企业自主办学,并与高校或培训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企业提供资金,合作机构提供培训资源。同时,国内高校、培训机构也相继成立了面向企业开展培训的商学院,其特点是将企业视为客户,为企业定制包括教育培训、战略研究在内的相关服务。

企业学校共建商学院之所以受到企业与教育机构的青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商学院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式,把学校引入企业,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确定教学目标,采取因材施教和技能人才“零距离”培养模式,为企业在人力资源、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商学院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将企业文化带入校园,走进课堂,使社区学院学生感受到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内在精神,并最终内化为自身行动,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另外,商学院的具体合作活动可以鼓励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人员交流与相互学习。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对整个企业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间接地帮助企业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的氛围,提升企业的创新活力。其次,共建商学院有利于促进社区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社区内的企业自身就是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缩影和载体,而文化本身就蕴涵了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将企业文化转变为特色鲜明、日常化、可操作性强的社区教育课程,居民能由点及面感知区域文化的发展,使社区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商学院的创办,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教学、实习指导等,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帮助学院进行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方案的设计,使学校社区教育更符合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在商学院合作模式中,教师通过互派互学,可增强教学的实战性和前沿性,把课堂实践搬到企业,让社区居民能近距离地参与产品的设计与课题开发研究,深入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学习,强化社区居民与企业之间的认同感。第三,商学院是校企合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校与企业地位平等、各尽其职,有利于促进深度合作。商学院是学校和企业“纵向一体化”深度合作的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平等参与、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对等,共同成为社区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通过协商明确合作职责,参与共建,深化合作内涵,共同构建出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互融合的区域终身教育体系。

三、协同创新:商学院发展的实践探索

中关村学院认真分析了区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与区域内多家著名企业共同合作,不断探索,形成了校企协同创新、共建共赢的商学院建设模式,顺利实现了企业文化资源向社区教育资源的转化,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1.建立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合作管理体制。首先,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是一体化合作的基础。根据中关村学院的经验,商学院一般由社区学院的二级学院运作,与企业共同组成商学院校务委员会,成员由学院和企业的领导组成。建立每年两次的例会制度,讨论商学院战略发展等重大问题;制定并通过了商学院章程,明确工作内容、职责以及财务制度;聘请企业董事长为商学院院长,学院主管副院长和企业总经理为商学院副院长;根据章程设立办事机构,任命企业教育培训部部长和学院培训部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并聘用专门人员管理,同时成立由行业及学术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指导商学院工作。其次,建立统一的财务制度。商学院财务在社区学院财务账户下设专项资金,单独核算,由校务委员会监督审核。根据商学院章程,校企双方共同投入,包括专项经费、学费和培训费均纳入其中,作为课程开发、教师课酬、学员奖励、活动组织、专家聘请以及相关的管理等项目的费用支出。这种合作是校企合作模式的一种创新,特别是在运营模式上开了先河:双方都不以营利为目的,相同投入资金、申请专项经费支持商学院建设,希望通过商学院创出品牌,从而扩大学院和企业的影响力,在带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最后,校企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和课程。社区学院工作始终围绕着培训展开,分析商业企业现状和挖掘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学历教育与社区教育相融合,将学院教师学习指导优势与企业行业实践优势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项目和定制教育服务项目,打通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壁垒,大力将企业文化、企业资源整合为教育力量,进而促使校企合作的效率和效益整体提升,实现“一体化”发展。

2.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作高度整合多种教学形式,以培训为主要载体的人力资源建设。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实质上是按照企业需求结合企业员工自身特点进行水平的提升,其目的是通过人才培养,达到人力资源的整体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商学院工作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构建一个满足企业需求、符合人才特点的培训架构是开展商学院培训工作的保证。为此,需要校企双方协同创新,精心设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共同建设基于模块化系统的培训内容。将学历教育课程、各种培训课程、证书技能类培训、社区教育类课程以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模块化,每一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在开展培训项目时,针对企业需求,选出相应的模块进行系统整合,并设计为培训课程。例如企业需要针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的汇报演示技巧培训,这个培训项目包含了“商务管理(大专)”、专业课程“信息技术”“公关沟通”以及“商务写作”,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通识课程“言语交际学”和“现代推销策略与艺术”,中关村学院培训课程“用多媒体演示”,社区教育课程“推开e世界之门”,依据培训目标将这些课程中的相应模块进行系统设计,最后形成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模块化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授课教师不再只由一个人担任,根据专业特长和不同模块,聘请相应的培训师进行讲授,一个培训项目的所有培训师组成开发团队,相互沟通,讨论培训内容,这样就避免了由于专业限制对培训中涉及的非本专业相关知识不够了解,使培训目标无法实现,同时也减少了不同专业有些内容相互重复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模块化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课程完全开放,任何一个对课程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后,向每一个学员颁发单科结业证书。对于商学院的所有课程,要建立一个成果互认机制。学员参加这个平台的某些课程培训,拿到该课程的单科结业证书,可以与学历课程实行互认,避免重复学习。其次,基于胜任力模型共同设计课程。培训课程依据人力资源的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设计,将课程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结合。通过问卷和访谈确定待训岗位及待训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将模型作为课程开发依据。比如商学院开发的《企业内训师培训》项目,首先通过调研访谈提炼出企业对内训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应涵盖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教学能力和工具使用,并进行相应的量化;然后通过实地听课和访谈,了解待训人员水平;最后制作了企业内训师胜任力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待训人员的专业能力指标基本达到要求,但其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有所欠缺,而教学能力和工具使用则相差较多。依据这一调研结果,学院将这个培训项目设计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主要是工具使用和教学方法的训练,中级阶段加入心理素质培养和沟通技巧训练,高级阶段则以案例的形式加上一些先进的内部培训理论介绍和方法训练。

胜任力模型同时还对整个培训课程的最终成果进行指导。课程的成果不是通过考试的形式呈现,而是同样设计出成果模型,作为对课程是否达到培训目标的检验,同时反馈给学员,以便学员在培训以外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曹声良.实现企业文化资源向社区教育资源的转化――黄浦区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EB/OL].http:///article.do?id=1098,2012-

04-09.

[2]苏辛.协同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1).

上一篇:基于终身体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探析 下一篇:索尼探梦:和孩子探索声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