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建立现代职业学校的思考

时间:2022-07-19 01:35:41

新形势下建立现代职业学校的思考

摘要: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目前职业学校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的缺位、体制限制、专业与课程设置滞后等,为此应更新办学观念,确立现代职业学校的新定位;理顺专业、课程与行业、岗位的关系,找到现代职业学校办学的落脚点;加强校、企资源的主动衔接,共同培养学校师资力量和企业人才,建立现代职业学校。

关键词:新形势;现代;职业学校;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192-02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进一步推动了各方面的变革,而作为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也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十二五”发展的新规划,这也成为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作为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广东更是具体地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发展要求。从基本层面上看,“转型升级”是科学技术、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竞争,但从实质层面看,更应该是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其中在“加快转型升级”的诠释里面更是直接提出:转型升级的发展动力是从主要依靠投入到投入、人才、创新的统一;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是从物质财富增加到财富增长与人的发展统一。因此,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要依托于人才的发展,而人才的发展则必然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归结到职业教育层面,则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断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行业、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何将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相结合起来,如何在改革大潮中,抓住机遇、结合机遇,确立办学理念、优化专业设置、完善培养方案、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则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职业学校与时俱进、发展壮大的根本,也是本文对建立现代职业学校思考的落脚点。

二、职业学校现状的分析

1.职业教育理念起步晚、症结多

早在1917年,中国就成立了中华职教社,并提出以“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之准备”的职业教育目标,但随后即进入低谷期,先后经历抗日战争、内战、“”等时期,相比较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更可看成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历史倒退期。直至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才掀起了高速发展的势头,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现代式职业教育明显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无论是教学理念、专业设置、教学硬件、教学软件,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是过于依赖传授理论知识,很大程度上隔断了理实一体化的现代职教理念的发展,未能形成相对独立、有效、特色的职业发展之路。

2.职业学校体制限制大、难题多

目前职业学校基本传承传统普通学校封闭办学的体制,基本上习惯于将办学活动限于学校内部。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部门开始倾向于将学校的教育、教学、人才的培养与外界尤其是相关联的行业形成联系、形成对话,但仅有的而且是有限的几次联系与对话,相比较起所有的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是非常缺乏的,大部分学校的活动与行业活动都处于一个相对孤立的状态、与外界缺乏稳定有机的联系,甚至常常出现“一次专家讨论会形成一个新专业”、“一次专题讨论会形成一个专业培养方案”的情况,而完全未能实现“请进来走出来,走出去再请进来”的良性循环。但究其原因,也不难发现诸如学校行政与教学压力大、时间紧、任务多;调研经费不足、调研单位脱节、校企合作不利等等,虽然大多职业学校也有比较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基于现实存在的制度缺位和未尽完善的学校与企业的对话,往往使职业学校的体制与目标形成矛盾制约体。

3.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滞后性、形式化

要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学校,反映其最本质特征的还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对专业群和课程群合理而有效的设置、对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的创新和行业对接性。相当部分职业院校还停留在以前办学历史的人才培养定位上,即使在理念上有所更新,但在专业与课程、学生管理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是相对滞后。大部分学校还是有什么专业就招什么学生,有什么培养方案就培养什么学生,对新专业的探索开发、对原有培养方案的更新与修订基本上被繁重的管理工作、教学任务所压倒。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岗位的更新也是越来越频繁,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与综合化,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与课程需要处在一定时期段的变化中,是动态变化、更新、发展的而不是固定的、应循守旧的,也不应该是“形而上”的发展形势。

三、建立现代职业学校的途径

1.更新观念,确立现代职业学校的新定位

职业学校是教育教学机构,它会带有明显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色彩,这无可厚非,但是否一定要将职业学校办成像普通教育那样呢?以普通教育的那种方法、理念与教学理论来指导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理念、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的实施方法呢?答案则是否定的。在现阶段职业学校的定位更倾向于是普通教育的一种补充,甚至是普通教育的一种附属品,并没有自己真正的定位。而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但它真正的意义并不是依附于普通教育,更不同于普通教育。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说过:职业教育应以提高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行业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倡导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对职业教育的最好诠释,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更应该是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培养,是一种更加具有“社会性”、“经济性”、“职业性”、“技术性”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是:职业教育应先定位社会性和行业性,再定位专业性和技能性,最后是落脚到教育性和发展性。很大程度上,在职业教育阶段,需要颠覆理论教育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旧定位,只有这样现代职业学校才能够真正有章可依、有矩可循。

2.理顺关系,找到现代职业学校办学的落脚点

相比较办学理念的高屋建瓴,办学的决策与具体实施还得落实到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培养方案上面来,现代职业学校在办学上更应该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情况,切合实情确定学校具体的办学思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比如学校的发展与调整、专业的发展与优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产业未来发展前景与市场;二是原有产业群的基础与需求;三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新专业产生的影响;四是新兴的产业群体带来的人才需求预测;五是现有专业设置的市场调研结果。如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的产业群包括: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会展等);制造业(汽车、石化、船舶、钢铁、机车、飞机、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高端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传统产业等。有了国家的发展规划指引,职业学校的专业开发、设置、优化则有了纲领性的标准。比如汽车类专业,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与实施,必然会带动汽车整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在学校的专业设置方面可以在“上游”方面加强“汽车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中游”方面加强“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下游”方面加强“汽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完整的人才产业培养链条。而课程的开发、培养方案的优化则需要进一步与行业标准联系,与企业岗位联系,与工作技能联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则是结成深度的校企合作。但在现实工作中,有相当部分的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宣传、就业,而忽视了让企业方作为主体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

3.主动衔接,培养学校、企业新型人才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术性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其本质是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层层人才选拔。而职业教育有明显不同,它是在基本确定职业倾向与就业取向的时候对特定对象实施教育教学。“课堂上课”这个形式已经被大部分国家及学校证明是最为原始,也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教学形式,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无论是在学校的实训场地还是在企业的实操车间、无论是有形的课堂还是无形的课堂都是完成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最好平台。正因为这个形式的重要性,如何更为有效地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如何构建新型的职教课堂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师要主动去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学习特点;主动与社会、行业对接;主动汲取市场岗位及需求信息;主动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地传授新知识和新技术。而提高教师技能最为有效的方法则需要政府和学校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培养教师,如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顶岗实践,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动向、习得企业或岗位的专业技能,并升华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本教学内容,内容的改革需要“出于行业、高于行业、形成特色”。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师傅走进校园,与相关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校内外教学任务,共同完成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等的教学准备工作,一方面学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避免闭门造车、社会脱节,师、生的专业能力都得到了强化,而学校的也取得良性的发展。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学校,需要结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实际,结合行业与企业需求实际,避免受普通教育影响和主导,应强化教育本身所带有的职业功能,并确立具有时代色彩的新型立校观念,完成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优化,树立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形成有内涵、有特色、有生命力的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何汉强.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有效教学工作报告[J].广州教学研究,2011,(12).

[2]张振元.论职业教育的体系建构与体制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9).

[3]米靖.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9).

[4]廖莲辉.现代职业教育的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0).

[5]张健.校企合作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职教通讯,2011,(7).

上一篇: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探析 下一篇:从世博会的举办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理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