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作文

时间:2022-07-19 11:12:20

北京高考作文

【题目】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解】

此材料作文题有三大特点:一是选材的时鲜性。它取材于2013年5月央视“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栏目中杨振宁、莫言和范曾的对话。二是个体的代表性。考生可由手机推展到信息时代、科技进步、文明进程等多方面。三是角度的多样性。科学家、文学家、爱迪生、21世纪、手机功能、手机应用及影响、不同人对此的不同看法等,考生从其中任一角度入手都大有文章可作。认识手机又有时间维度(过去、现在和未来)、学科维度(科学家的科技视角和文学家的人文视角)、立场维度(不同情态下的褒贬态度),这些维度为考生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多种可能。考生以手机的科技与人文之思为起点,谈手机是把双刃剑、让科学的新奇与文学的浪漫二者得兼、让物质与精神结伴而行、科学家与文学家的矛盾等均在题意范围。

【范文】

手机冲淡的情愫

北京考生

手机是一项古人难以想象的发明,它沟通了千万里的离人,它允许我们联网随时浏览最新动态,它方便了太多太多……而我,生活在这个充斥着信息的时代,却忍不住时时回看,回看古人因无法方便沟通而郁于胸中的那些充沛真挚的情感。于是又不禁慨叹,那些在现今逐渐冲淡的情愫,是手机的过错吗?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我曾被这首诗深切地打动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思念不已却又无处倾诉,于是少女怀着一颗虔诚而炽热的心,采撷那第一朵绽放的芙蓉;然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在没有手机的时代,生活在异地的恋人便终生不能再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笑容;这相思,随着时空的阻隔,发酵酝酿,而越发地浓醇感人,这爱固然凄凉忧伤,可它却是多么美丽啊!拥有手机的我们,可以每晚给爱人发信息,但是不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那种期盼?而社会上出现的“速配”女们,不相信时间,更不肯经受等待,是否因为手机直线联络太方便,而体会不到“此情无计可消除”的煎熬与“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的欢欣?手机消除了距离,可同时,它冲淡了爱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没有手机的古代,家的音讯是多么宝贵的财富。离家在外、抱膝灯前的白居易,“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游子形象越发地孤寂凄凉,而心中的情感却越发地甜蜜温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没有手机的辛弃疾自然无法看到长安的即时图片,听到最新报道,可这不仅未消除稼轩的爱国情怀,反而让它在胸中越积越浓,令稼轩望断千山、望穿秋水,挥笔而就,写下无数动人词章。可见,无论家国,没有手机的年代,我们的祖先是那么牵挂、那么惦念着。而今天的我们,拥有了手机又怎样呢?有人弃空巢老人于不顾,十天半月不回家看看,是否因为用手机通话太过方便,而没有了“还应说着远行人”甚至“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念想?有人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久居国外,不再关心祖国的阴晴雨雪,是否因为一部手机能显示全世界的天气,而丢失了“西北望长安”的眷念和“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贞?

当交流来得太容易,情感也就变得太随变,那一份份情愫最终竟慢慢淡去。但是,如此种种,难道真的全是手机之罪愆吗?或许不然。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有时我们似乎被物质蒙蔽,只关注物质带给我们的便利、愉悦、惬意,于是渐渐便淡忘了超乎物质之上或者物质要为其服务的更为高级的东西――情感。手机本是为加强人们之间情感而创造的工具,如今却成为拉大人们情感距离的罪魁祸首,这多么可叹可悲。

我想起了白岩松的一句话:“当我们走得太快时,会不会忘记了为何出发。”我想,答案从古至

今一以贯之、从未改变:我们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恋所带来的幸福感,那是最为温暖的目的地。那么,请拿起你的手机,轻轻按两个键,打给那些思念的人们。

上一篇:你要做什么呢 下一篇:走在月光铺洒的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