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监管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时间:2022-07-19 10:10:59

江苏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监管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摘要: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企业职工有机会在有所选择的情况下为自己谋划未来。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年金基金的市场化运作也给职工的未来生活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为此,需要对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实施监管。先借鉴国际经验介绍了年金监管的两种基本模式、两种监管模式下的投资收益对比,然后就江苏省的年金制度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完善江苏省的企业年金监管机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严格限量监管;审慎性监管;比较;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69-03

一、企业年金监管模式概述

政府对企业年金的监管通常包括三方面:对企业年金初建的批准;对已批准的企业年金计划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对出现违规操作企业年金基金进行适当的处罚或纠正[1]。

综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年金监管机制,可将企业年金投资监管分为严格限量监管和审慎性监管两种基本模式:

(一)严格限量监管模式

严格限量模式,是指政府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实施较为硬性的管制,做出较为明确的限制和规定。包括对市场准入资格的限制,对合同条款的管理,对投资组合等制定一系列指导性原则等。严格限量监管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资产实行比例限制,以达到控制投资风险、保护受益人利益的目的。它关注的重点是投资资产的风险水平,该管理模式主要以拉美国家为代表。

在这种监管模式下,政府通常实施严格的专业投资机构准入制度,对企业年金专业投资机构的公司组建、系统建立、标准设立和人员选择方面采取“一揽子”的监督管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一方面对参加申请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机构进行严格审批,另一方面通过对已批准的机构进行定期审计,从而同这些机构建立起十分密切的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

(二)审慎性监管模式

审慎性监管模式根植于英美法系国家的信托法,它是在以判例为基础的普通法中发展起来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受托人应该表现出一个普通的谨慎人应有的技能和注意;二是善良管理人原则,即受托人应表现出与其能力相一致的精明和小心。

在审慎性监管模式下,政府放宽了对有关合同条款、市场准入原则、投资组合等方面的限制,选择专业投资机构主要依靠受托人或基金理事会自己拟订的标准进行。政府主要通过市场的竞争力量、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及当事人对其业务操作中遵纪守法的高度意识、自觉性和相互监督来进行监管。但这种监管模式是以成熟的资本市场、严格的法律约束和良好的监管水平为基础的。

二、企业年金投资监管的发展趋势及投资收益

由上述两种管理模式的介绍可知,企业年金的严格限量监管模式和审慎性监管模式各有特点、各具所长。从其在世界各国的运用来看,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美法系国家主要采用审慎性监管模式;而法国、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的国家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严格限量监管模式。但近些年,两种模式有互取所长、逐步融合的趋势。从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来看,实施审慎性监管的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确实比实施严格限量监管的养老基金更具优势,有关资料(见下页表)。

实施审慎性监管的企业年金基金之所以有较好的投资收益,主要在于“审慎性”监管规则使投资管理人拥有很大的自,其年金投资受政府约束少、自由度高,对投保人的利益更加关注;而严格限量监管过分强调单一资产的风险而忽略了投资组合可以分散风险,不能投资于衍生金融工具和国际证券,实际上加大了投资的系统风险,并极有可能导致投资组合的趋同,使年金成为政府预算赤字的融资手段,不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才及投资专家队伍,容易滋生腐败和官僚作风 [2]。

三、江苏省企业年金监管机制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江苏企业年金制度及其监管机制的发展现状

自1993年起,江苏省各市按照《江苏省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规定》(苏劳险[1993]10号文)要求,全部开展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工作。截至2004年3月底,全省已有811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其中内资企业684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6家,外商投资企业101家。参保职工达60 732人,建立个人账户58 191个。截至2008年7月,江苏省进入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人数已达15万,市场化运作资金规模达55.68亿元,24家省属企业中有18家已经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就年金监管的模式来看,江苏与全国大多数省市一样,选择了“严格限量”监管模式,对年金投资对象及比例等做了较为详尽的限制,以适应当前的宏观金融环境、监管能力和企业的微观治理水平。年金投资及其监管方面还存在着投资管理人业务素质不高,监管机构管理经验不足,资本市场不完善,法律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完全等诸多障碍。

(二)江苏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缺失年金治理主体,管理不规范。每个企业年金都必须要有一个治理主体,江苏省内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一般通过成立自己的企业年金理事会,负责企业年金的投资或委托投资。但是,大部分企业年金理事会实质上只是企业内部下属的一个行政单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换言之,他们并不具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有的企业甚至由人事部或人力资源部门代管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年金的“治理主体”在法律上造成了事实上的“缺位”。这种现象也直接致使企业年金运营过程只能无为而治,一方面,增大了运营风险,另一方面,也极易成为某些企业管理层谋私的黑洞。

2.投资工具和投资数量限制过多。从国外实践来看,减少对投资工具和投资数量的限制有利于投资多样化程度的提高和投资收益率的增加。为了在控制企业年金投资风险的同时,保证其投资收益,国外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一般仅对高风险产品做上限规定。但中国不仅对股票、企业债券等相对风险较高的产品制定投资上限,还对流动性产品(如银行存款等)和国债投资做出最低投资要求。这样的规定不利于资产证券选择过程的最优化,可能导致机构投资者持有有效边界以下的投资组合(有效边界上的投资组合能实现风险和收益的最优化),降低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另外,对投资工具选择的过多限制还会导致受托人或投资管理人选择投资战略时只着眼于合规性,而不是从高收益、低风险以及其他应有的目标出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金资产的配置。

3.信息披露和报告制度不完善。首先,企业与参加年金计划的员工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关系。员工对企业给他们建立的“个人账户”只知道有账号存在,但对于账户的管理、投资收益、财务状况等不甚了解,造成员工对企业年金计划存在极大的不安全感,极大地降低了员工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其次,企业年金基金不像公募基金一样,采取面向整个市场、完全公开的方式,而是仅仅面向相关当事人及监管部门进行披露。在中国现有的年金基金信息披露制度中,并未规定受益人能否要求查阅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提供的关于企业年金基金经营情况的财务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受益人获得企业年金基金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受托人提供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报告。

4.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江苏的企业年金制度仍处于起步与成长期,管理基础薄弱,需要大量有专业技能的经营管理人员对企业年金的建立、运营、投资等方面进行规划及管理,而现有的管理机构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缺乏相关的管理、财务、投资等方面的知识,这对江苏不断推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并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三)完善江苏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监管的建议

针对江苏省在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江苏省的企业年金投资监管应结合江苏省的省情,在继续坚持严格限量监管原则的同时、适当吸收审慎性监管的理念,适时放宽对年金投资工具与投资数量的限制,不断完善年金治理结构。为此,提出以下一些政策建议:

1.完善企业年金理事会受托模式下的结构治理。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现阶段完善企业年金理事会受托模式下的结构治理,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尽快明确治理主体的法律地位,实现企业年金管理体制的新旧接轨。根据中国《信托法》的要求,受托资产和委托人资产应相互独立,企业成立的内部理事会是和法人机构一样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原企业除作为理事会的委托人同理事会存在关系之外,无权以理事会的上级单位的身份要求、控制理事会的活动。(2)加强年金理事会在日常业务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年金理事会作为合法的企业年金运营管理受托机构应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履行审慎管理年金基金的各项职责。但年金理事会理事成员来自企业各个部门,为兼职担任理事会理事,因此理事会在业务实践中多为非常设机构,日常业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主要由理事会下属专职部门如年金办公室来完成,而理事会各位理事成员在具体的业务分工上主要体现在定期参加理事大会,讨论和表决年金基金运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从依法履行受托职责和科学合理的年金理事会治理结构的角度看,各理事成员不应仅仅定期参加理事大会进行重大事项的讨论和表决,应当建立必要的机制使得各理事成员积极参与到年金基金的日常受托管理中。

2.适当放宽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和比例的限制。在本着市场主导原则,参考国外企业年金管理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具体可以考虑:(1)取消对低风险产品投资比例的限制。国外企业年金投资一般仅对高风险产品做上限规定,而不会对向银行存款、国债投资做最低比例要求。因为,如果这样规定,可能导致投资管理人提供的是趋于同质化的产品,遏制其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降低基金的投资收益。(2)适时放宽对年金基金财产投资于不同金融产品的比例限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随着企业年金规模的壮大和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应有计划、有选择地放宽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产品的比例限制,可适当提高股票等权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并随着QDII的完善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逐步开放海外资产和衍生金融产品等投资禁地,在严格限量监管的基础上逐步融入审慎性监管的理念,不断提高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水平。(3)拓宽投资渠道,开放海外投资。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当不同资产收益的相关性较弱时,将这些资产纳入一个投资组合,可在保持平均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投资风险。通常国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的相关性较低(各国产业发展周期不同),因此适度开放企业年金的投资领域,允许到国际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不但可以分享国外经济增长产生的利润,增加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而且可以降低本国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风险,使年金投资在多样化方面得到更大的益处。

3.不断完善年金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应涵盖基金运作的主要环节,避免受托人、投资管理人及其他相关方的暗箱操作。参考国外有效做法,中国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层次:一是雇主向雇员提供关于企业年金和风险的全部信息,使雇员充分了解和明确他们被解聘或退休后的收入概况、企业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和若干年后的偿付能力;企业许诺支付的养老金负债金额等相关信息。二是企业年金受托投资运营机构向受托人和监管部门提供的年金投资运营的全部信息,包括基金资产投资组合内容、基金收益水平和投资业绩、基金风险分析及安全措施、基金资产净值等,披露的内容、时间和方式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颁布的23号令中都有严格的限定,相关的监管机构应着重审查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减少因信息不完全甚至虚假错误信息导致的风险和损失。

4.加强企业年金人才培养的力度,推进专业投资机构的建设。不论企业年金、基本养老保险还是商业保险,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和运营,且企业年金教育科研能力与专门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年金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强企业年金教育科研工作,做好企业年金专门化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劳动保障等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在金融、理财学科领域相对较好的高等院校开设企业年金相关课程,鼓励科研人员进行企业年金调研活动,真正了解企业在建立企业年金计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对症下药予以解决;同时,高等院校应该开展人才创新培养计划并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对话,为用人单位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年金管理人才。

5.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年金制度安排。江苏省是经济大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江苏省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这为江苏省大力推进企业年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苏省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广泛参与,为了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建设企业年金制度的积极性,江苏省政府应妥善协调各相关部门利益,在中央统一政策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并适时颁布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企业年金业务开展的政策措施,比如税收优惠、政府补助等。同时,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在充分借鉴广东省、北京、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企业年金实施细则和管理制度安排。

随着江苏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监管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江苏企业年金监管最终将由“严格限量”监管模式转型为“审慎性”监管模式,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第二支柱的作用在江苏将能真正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司选明.国际企业年金监管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宜宾学院学报,2009,(2).

[2]张英明.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1).

[3]刘翠英.中国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监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上一篇:资产证券化试点项目操作风险定量研究 下一篇:中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前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