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血流变学报告

时间:2022-07-19 08:40:36

解读血流变学报告

血流变学是针对血液流动物理特点的检查,是近年来健康体检新推出的项目。由于其不同于一般的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需要理解读懂。

血液是以水为溶剂,以各种生化物质和血细胞为溶质的特殊液体。其在血管内流动既遵循液体流动的一般规律,又因细胞的聚集、变形产生粘度,统称为血液的流变特性。研究血液及其组分的流动和变形特性,以及这种特性对循环功能、全身代谢和对健康的影响,构成血流变学。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十多项指标,已成为中老年人健康体检的重要部分。

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

与蒸溜水相比,全血粘稠度大4~5倍,血浆粘稠度大l.6~2.4倍。取相同体积的血液、血浆,与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通过一定长度和内径的毛细玻璃管的时间相比,就是毛细管式血流变学粘度计的基本原理。旋转式粘度计则是将检测物放入旋转测量体中,根据旋转的角度变化,计算其粘度。

血液在血管内不是直线运动,而是分为流速不同的层流作稳态流动。越靠近血管中心部分的液体层,流速越快;而附着在管壁上的液层,受到管壁的阻力,流速接近零。液体层流中各层之间的相对移动,形成的速度差称为切变速度,简称切变率(单位:/秒,即s-1)。并分为高切变率(范围100~200s-1)、中切变率(50~60s-1)、低切变率(1~20s-1)。在检测大量正常人的血流变数据后,用统计学原理提出正常参考值。受检者的检测结果与之对照,从而明确有无血液粘稠度的异常。

全血粘度增高,提示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1.红细胞数量增多:作为血液中的主要有形成分―红细胞的增多,必然减缓正常血液流速,增加其粘度。例如红细胞增多症,以及肺心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

2. 红细胞质的异常: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下降,使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增加,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等。

3. 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如缺血性中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冠心病等。

4. 由于血浆粘度增高引起的全血粘度增高。

全血粘度减低:

1.生理性偏低:出现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如女性月经期以及妊娠期的血液粘度低下。

2.病理性偏低:机体失血后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使血液稀释。常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血浆粘度增高:

1. 血浆蛋白异常: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粘度增高,进而使全血粘度增高,可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2. 血浆内生化物质的异常:常见于高血脂症、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等。

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并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长期高血压导致动脉壁内膜受损,纤维素性坏死和玻璃样改变,管壁粥样硬化,形成微小的粟粒状动脉瘤。一旦动脉内压力骤升,超过血管壁的耐受性时,就会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而血脂升高,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以及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诸因素的参与,又易形成梗塞。

鉴于血液流变学异常对脑血管病发生的影响,对结果异常者进行治疗是预防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例如血液稀释法、血浆置换法以及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蛇毒制剂等药物,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应用抗栓丸、脑益嗪等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应用阿斯匹林、潘生丁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等措施,在临床上也已取得一定疗效。

还必须指出: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不是脑血管病预报的唯一依据。一次血流变学检查结果正常,不能完全排除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应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分析。

千福体检咨询热线:6217223362172266

上一篇:关于“体商”的小测试(连载四) 下一篇:让您不再因颈、腰椎病而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