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环境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2-07-19 05:14:12

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环境分析与思考

摘要:大学校园音乐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营造和谐优雅环境、引导正确审美观念、增强校园精神凝聚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身心愉悦健康的功能。大学校园在音乐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应加强学校主导的校园音乐文化平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开设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的音乐人文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辨别社会潮流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进而对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审美;大学校园;艺术教育;高等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亚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人文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不同的层面。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

音乐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文化作为思想和感情表达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养、能力发展和思维创新的直接反映。大学校园音乐文化活动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正确引导,可以起到净化校园环境、增加生活乐趣、提高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构建和谐发展观的作用。

杭州师范大学地处经济发达的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在具有浓郁江南文化底蕴的西子湖畔,享有较高的声誉。是一所全日制的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包括了文、理、医学、教育、艺术等多种学科,相比较省内乃至国内的其他综合性大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笔者通过对杭师大校园音乐文化的特征的分析与研究,管窥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的特征及功能,作出了一定的分析与思考。

一、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环境的特点

现今大学生的音乐观念有很大的变化,音乐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音乐传播的速度加快,并且逐渐摆脱地域限制。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门类、风格、题材等的音乐作品,音乐欣赏的范围和音乐鉴赏的眼界不断扩大和提高。

根据对笔者所在的杭州师范大学不同学科(主要包括文、理、教育、医学等)学生音乐文化观念、情趣、志向、形式等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音乐审美态度及校园音乐文化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音乐审美态度的理性化

审美态度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具有的一种非功力的心理状态,它要求审美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一种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在对杭州师范大学两个校区五个不同学院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显示,99%的大学生认为加强音乐审美素养是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是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且有86%的同学有强烈的愿望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养。由于接受了高等教育,大学生能够明确音乐审美的价值,具有一定的音乐审美渴望,对自身审美修养的要求也相对提高。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满足于音乐的形式、内容层面的欣赏和共鸣,还能够有意识地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感悟。

2、音乐审美内容的新颖性

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大学时期正是精力最充沛、旺盛的时期。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结构以及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使他们兴趣爱好广泛,大脑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乐于追求美的事物,对于新鲜事物和时代潮流特别敏感,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对杭州师范大学不同院系、级别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被问及所熟悉的声乐作品和歌唱家时,对于国内外当前流行歌曲的关注人数高达80.86%,对通俗歌星的喜爱人数占80.22%,大部分同学能罗列出相当数量的歌星及其作品名称等。而对世界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等的认识显得相对薄弱,在填空问题中能够正确写出古典及民族音乐作曲家和作品名称的比例仅占12.22%,平时能够主动听赏的人数仅为6.7%。这表明大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表现出审美取向的多角度,并且易趋向于新颖的形式和内容,主观上要求有新鲜感,对现代文化艺术尤其是流行因素有极大的兴趣和爱好。

3、音乐审美情趣的多样性

由于现代传播媒体的方便、快捷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自由、开放,使大学生的音乐审美对象丰富多彩、无所不有。为学生爵乐审美提供了大量的不同类型、风格、背景的作品和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广阔空间。对在校学生音乐活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音乐风格、流派、题材、体裁等不同门类不同特点音乐的喜爱五花八门,有喜欢流行歌曲、民族歌曲、创作歌曲、艺术歌曲、合唱歌曲……;有喜欢钢琴、萨克斯、小提琴、琵琶、二胡、葫芦丝……;也有选择pop、爵士、摇滚、轻音乐、蓝凋、民谣、乡村音乐、说唱音乐……,名目繁多,举不胜举。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开放,对于层出不穷的、新奇的和美的音乐事物乐于接触、探究,音乐审美情趣表现出个体的兴趣广泛、多变嬗变,群体爱好指向的多样性、不很集中等特点。

4、音乐审美能力的差异性

尽管在大学校园中普遍表现出对音乐审美有较高的追求目标。但在实际的音乐审美实践中,大学生对美的领会和把握在层次上并不是统一的,表现出审美素质和审美格调的参差不齐。例如,在2008年11月对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部分新人学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城市的音乐爱好者占98.16%,而农村学生为85.14%;城市中能够识谱的占28.16%,而农村的仅为2.33%。而对于杭州师范大学不同院系的抽样调查也显示,教育类及文科类专业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兴趣程度明显好于理科类和医学类专业,对于音乐审美原因、音乐审美趋势的认识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个人修养和追求的不同,致使他们存在审美理想的差异;生活环境、文化底蕴的不同,存在审美观念的差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的不同,存在审美情趣的差异;专业方向、知识结构的不同,存在审美趋向的差异;所接受的审美教育和个体努力的不同,存在着审美能力的差异。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结果。

二、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环境的功能

音乐具有对人的道德、精神、情操的影响作用,它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励、鼓舞人。优秀的音乐文化对社会发展进程、社会精神面貌会产生积极和能动的影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沁人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音乐审美教育及良好的音乐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调节心理机制的平衡、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良好的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环境其主要功能有:

1、和谐优雅环境的建设功能

校园良好的音乐文化环境不仅提供给学生一个和谐、优雅的学习生活空间,还能对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优美动听、健康向上的音乐传递着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还可以起到舒缓心情,调节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协调、融洽师生感情的作用。建立起和谐统一的校园氛围。

2、正确审美观念的导向功能

审美是有倾向性和个体差异性的,表现出不同人的喜好和偏爱、情致与格调的不同,它是有高低、雅俗之分的。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有意识地引导与培养。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环境及活动中所包含的深刻的立意。积极、健康的内容,活泼、生动的形式,能够在校园内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奋发的气氛,使学生在正确的审美观的引导下,进入美的世界,培养高尚的志趣,在美的音乐中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3、校园精神凝聚的同化功能

在大学校园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文化活动能够适应大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满足他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引起大学生关注和参与的热情。通过各种集体音乐活动,在音乐审美实践中对学生施加一系列的影响,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继而形成一定的舆论,成为校园内约定俗成的评价是非、约束行为的规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形成具有校园精神特点的凝聚力。

4、自我发展、完善的激励功能

音乐素养的提高可以促使人的左右大脑的平衡与协调,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大学校园中优秀健康的音乐作品及音乐环境可以引导大学生在欣赏、审美的过程中不断从中吸取精神力量,从而克服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培养他们勇于探索,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品质。通过对音乐审美的追求,使他们由情感认识逐步达到情感升华,塑造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和品格,不断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5、身心健康愉悦的调适功能

音乐审美具有愉悦性。音乐审美对人的情绪具有重要的调节和制约作用。柔和、轻快的旋律可以使人心情恬静、舒畅,起到心旷神怡、振奋精神的作用。相反,颓废、暴躁的音乐会使人心情压抑、沮丧,以至兴致索然、悲观失望。在紧张、单调的学习生活之余,为大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世界,充实他们的生活,通过情感的宣泄来缓解因学习、生活等各种原因而产生的紧张、焦虑等情绪,使疲劳的大脑得以放松,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环境建设的原则与方法

鉴于对杭州师范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环境的调查于分析,从音乐的审美功能特点的角度出发,大学校园在音乐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应使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力与创造能力,达到精神层次的满足和提升,进而对世界观、道德素养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校园音乐环境的建设中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时代等特征,可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校主导的校园音乐文化平台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传播媒体是塑造校园精神的重要舞台。应通过校园的广播台、报刊、宣传栏,有目的、有步骤、有选择地传播富于朝气、乐观向上的,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音乐作品,直接、间接地向学生传递各种信息,引导和规范学生的音乐实践观念与行为,使他们朝向积极健康的音乐审美价值趋向与信念。例如,杭师大校园广播站的专题节目“世界不同国度的动感音乐”,介绍了美国、法国、墨西哥、韩国等不同国家的具有地域性的、同时又有流行特点的音乐,使同学们在愉悦的欣赏之余,了解了世界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特点。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

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手段,组织和开展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就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精心策划的活动,将集体与个体有机地联结起来,调动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提供给他们展示自我音乐表演与创造的舞台,加强同学之间的音乐审美交流。还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音乐比赛起到推广、激励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校园音乐文化的功能。例如,杭师大各学院开展的“六艺节”文艺演出、校园卡拉OK歌星大赛、交响音乐进大学校园专场演出、趣味音乐知识竞赛等,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五彩缤纷,各类活动针对不同群体,参与的学生多,普及面广。

3、开设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的音乐人文课程

音乐审美必须具备较高层次、多方面的知以素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知识,审美能力才能提高。因此针对大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格调参差不齐的现状,开设不同层次的音乐选修课、公选课或专题讲座,给不同类型的学生传授不同的爵乐审美知识,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审美方法,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捕捉音乐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创造力。例如,杭师大开设了每学期四十五课时的合唱、器乐普及、西方音乐欣赏等公选课,音乐学院、图书馆等不定期举办的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专场演出及讲座,吸引了不同号业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参与。

4、引导学生正确辨别社会潮流中的各种音乐文化现象

在现今浓厚的市场经济氛围影响下,社会的审美取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许多以赢利为目的的爵乐形式、音乐活动层出不穷。很多具有商业性质的选秀活动如“超女”、“好男儿”等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学校应对这种音乐文化现象给与及时、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理性地面对,并朝向主流音乐文化,以形成较高层次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例如,我校在组织各级各类文艺活动(演出、比赛等)时,都有意识地聘请专业的评委对于活动进行评价,从艺术性、思想性等方面给予全面、积极的指导。

大学校园是塑造品格、长知识、增学问、提高能力与创造力的地方,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由教育部颁布、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校园的广播、演出、展览、展示以及校园的整体设计应当有利于营造健康、高雅的学校文化艺术氛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音乐环境的构建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使学生在的美的环境中,远离庸俗、消极的东西,不断在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因此,学校领导应对校园音乐文化环境的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充分挖掘大学校园的音乐文化资源,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设立专门的校园艺术指导中心,积极指导学生的音乐艺术活动的观念、方式和方法。使大学校园成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和艺术观的神圣殿堂。

上一篇:光与影的梦幻演出 下一篇:包装设计中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