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

时间:2022-07-19 02:45:44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

摘 要:陕西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比较而言还存在产业规模优势尚未形成,投资有限;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高;缺乏带动产业成长的龙头企业;军工电子特色优势与民用技术融合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从完善投融资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产业创新、人才政策,强化智力支持,做强基于企业间分工合作的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比较;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38-02

一、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生产、研发基地,是西北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区域。目前陕西省共有电子信息业企业1 300余家,从业人员约19万人,产品涉及电子信息设备、材料以及软件服务业等十二个行业上万种产品,形成了以西安、宝鸡、咸阳3个中心城市为聚集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带,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与规模效应初步形成。具体表现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聚集初具规模,集聚效应彰显;产业特色逐步明显,陕西电子元件、电子器件、通信设备、卫星导航、雷达和电子材料等产业特色明显,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全省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支撑产业规模提升的重点行业;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逐步推进新兴产业逐步形成,物联网发展基础雄厚,产业链较为完善,下一代通信网络产业发展基础扎实,新型平板显示部分产业和技术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地位,高性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等方面。

二、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及结论

广东是珠三角的核心,也居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首位,四川是中西部的代表,陕西虽与四川同属西部城市,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较之四川仍有很大的差距。选择三地进行横向比较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1.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因此产业创新能力也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选取能代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四个指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科技活动人员数、专利申请数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的比较分析得出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较高,与广东省相差不大,说明在人力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上与其他两省差距较大,可见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较其他两省有明显的不足。

2.产业集聚程度比较分析。目前陕西已形成了以西安软件园为基地的软件产业集群;以美国应用材料公司、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深圳光伏能源股份公司、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骨干的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雏形;服务于航天航空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集群;以英飞凌等为龙头企业的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产业集群;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嘉载通信、西电捷通、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等80 多家企业的通信设备产业集群;聚集了西京电气、创联电器、富士达、科耐特、彩虹股份、康鸿电子、瑞联、天和集团等40 多家企业,重点发展射频连接器、厚膜电路、新型表面贴装元件、半导体发光器件、热敏电阻、压敏电阻等产品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从表1三地电子信息产业聚集程度指标比较可以看出,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区位熵明显低于比较省市,说明电子信息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方面,陕西的区位熵与广州相等,与四川基本相当,说明陕西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在集聚规模上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在反映产业聚集动态变化的产业聚集指数中,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较落后于比较的省市,说明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集群发展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科教资源的比较分析。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教育、研发中心,拥有40多所高等院校,2 700多个科研机构,每年能培养大批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此外,四川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和大学生来此工作,并保持着较高的人才稳定性,较之沿海城市具有长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据统计,四川目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万人,其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占4%,大学生占30%;软件从业人员65万人左右。在校大学生近50万人,其中软件及软件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广东省高校数量较少,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所、大学。广东省作为东部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能够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及生活待遇,且其毗邻港澳、华人华侨众多这一地缘、人缘优势,每年吸引着大量的高新技术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但同时也表现出人才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强特点。

陕西是中国科教大省,拥有80多所高校、近千家科研机构、100多万科技人才,每年有2.5万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有30多家境外企业,以及华为、中兴、神州数码等在西安设立了研发中心,拥有着雄厚的研究开发、基础装备的优势,沉淀了大量的科技成果。陕西信息产业人才整体上呈现出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尤其是在人才结构上,处于高端的高级人才相对来说还是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陕西具有相对的科教资源优势,但其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方面的不足,导致大量人才外流,使得人才相对匮乏。

4.比较分析结论。产业规模优势尚未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相对偏小,产业的规模效应明显不足。产业总量仍然偏小且增长不大,“十一五”期间,与全国20%的增速存在一定差距。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省GDP中的比重逐年减小,在陕西省支柱产业中排名靠后。

投资有限,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每年争取到的国家投资以及省内投资力度不大,难以在资金密集的行业领域有所突破。平板显示产业亟需增加投资规模,做大产能。新一代通信企业目前集中在研发领域和产业建设期,还未形成规模化。缺乏高增长的投资类和消费类终端产品的项目投资。

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高。在与西部、中部其他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中,主动出击进行目标明确的招商活动较少,由此吸引到的制造业重大引进项目十分有限。

缺乏带动产业成长的龙头企业。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优势企业,缺少成长性和爆炸性增长的知名品牌。同时,省内许多大企业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严重不足。产业资源分散,难以在龙头企业周围形成配套企业集聚,产业链短,省内配套率低。

军工电子特色优势与民用技术融合能力不足。虽然陕西省军工电子优势明显,但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的发展格局,目前企业仍然高度依赖国家指令性计划,企业自我独立发展的能力不强,公司对所投资的民用产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投资项目自我造血功能不强,企业发展缓慢。军工电子企业应不断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深化军民融合,加强与资本市场结合,大力发展民用产品,做大产业规模。

人力资源欠缺。陕西虽然具有相对的科教资源优势,但一般人才资源过剩,高级人才资源还是相对欠缺。

三、提升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1.完善投融资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跟踪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和产业转移动态,完善招商政策和投资软硬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组团招商、部门招商、企业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各种形式,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广泛结交国内外同行业客商,攀结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鼓励世界五百强企业和国内上市公司积极参与省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研究。进一步完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创业投资公司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区域性新兴产业的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向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的倾斜,有效解决企业筹资难问题。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型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2.完善信息产业人才政策,强化智力支持。要采取措施制定留得住人才的政策,如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公寓中心,高新技术人才可以低租金或免租金入住,解决他们的暂时性住房问题,吸引省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到陕西高新技术园区办研究生院,补充陕西省在一些高端技术上的研究实力不足问题。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增大对科技产业化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重视程度,保证科技人员的研究经费,解决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建立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创业或以专利、发明、技术等要素入股,参与分配。加大对信息产业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人才流失。

3.完善基于企业间分工合作的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形成企业间严密分工与合作的产业集群,实现主导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以及专门化基础结构的集群,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宝鸡航空电子基地、西安电连接器基地、专用机械生产基地、防空雷达生产基地、汽车电子生产基地、咸阳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基地辐射带动功能。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做成区域品牌,推动基地硬件建设和基地集聚效应的形成。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产业集聚的方向,逐步做大做强光电子产业。抓住机遇推动“国家(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8.

[2] 张忠德.陕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3).

上一篇: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诉求与回应 下一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