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时间:2022-07-19 01:28:19

微探“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31-01

面对新形势,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如火如荼;而我省悄然走在了改革浪潮的前沿;这种改革对我们来讲无疑充满着挑战,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阻碍了教学的发展,要打破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人人感到无所适从;面对新危机,我们没有退路,只有不断的学习、探究、实践、总结,这样才有出路;新课程的数学教育理念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数学创新精神、数学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不仅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而且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了探究性学习的比重。教师应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富有成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走在实践中的我形成了以下几个观点和大家一起商榷:

1 使自身的角色有个很好的转变

新课程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我们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认识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角色有时更像是一个主持人。做一名主持人不易,做一名出色的主持人更难。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成功在于他能够耐心倾听,恰如其分的点拨,能较好地与观众互动。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角色扮演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一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不清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例如,一位数学老师上完“函数的定义”一节课后,学生个个大眼对小眼,很茫茫然。竟不知道老师这节课在上什么。原因是这位教师认为这节课的概念多,主观认为只凭讲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他那知道学生此时正淹没于他的唾沫下,自认为留点时间,让学生边看书边理解概念,然后加以练习来巩固概念。这些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已过时了。依然关注自己的教,而忽略学生自身体验的做法已经大大的阻碍了教学的发展。

1 走出指导误区

新课标的实施,使我们不能再“包办代替”或“袖手旁观”了。既然不能“包办代替”,那我们何不好好抓住时机,把握好我们指导的分寸:不要再以“教学权威”自居,不要认为学生不具备研究能力和水平,不要再担心学生不会做或做不好,更不要再 “越位”,把本该属于学生自己做的事(如课题的选择、实施计划的制定、过程的安排等)给一手“包办”了,请还给他们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大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吧。反之,不让我们“包办代替”,并不是让我们要“袖手旁观”哦。有人会错误的认为:既然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切身体验,实施的主体又是学生,那就让他们自由探索好了,我们呢,就呆在一边看着吧,没有必要去插手,更不必去引导组织、指导督促。这种片面的指导观是消极的、极其错误的;“包办代替” 使学生无法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失去了亲自参与实践体验的机会,那就谈不上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袖手旁观”又过于放手给学生,使学生失去教师的指导而放任自流。无论哪种情况,也许只能算是以最先进的教学形式表现出最落后 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3 把握三个指导原则: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

首先,研究性学习课题不再只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权威者变为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这就是“到位”。其次,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研究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广,例如数学,可以研究分期付款问题,等比数列中的细胞分裂问题等等;不光是数学,语文也如此,可以研究古今中外著名作品欣赏、社会语言现象透视、民风民俗研究等等;。学生对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从哪里去搜集相关资料,又怎样将搜集来的资料形成成果等问题就不是很清楚,在不同程度上可能都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和有效的帮助。另外,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虎头蛇尾、畏难情绪等,都有可能影响研究性学习的进展和效果,因而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参与。有了教师恰当的参谋、正确的指导,学生才有可能在研究性学习中真正体验到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乐趣,切实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因此,教师在发挥指导作用时要坚持做到:“不旁观”――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研究学习;“不越位”――参与但不代替学生去实施;“不代谋”――启发但不用自己的设想替代学生的思考;“不指令”――指导但不指令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4 加强三个方面的指导:选择课题、制订计划、搜集资料

第一,怎样选择课题――这是“方法”指导。选题一是要宁小勿大,不要贪大求全;二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三是所选的课题难度要适宜,既要符合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研究能力,又要条件许可,能较易获得相关资料,还要考虑能否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或同学有效的帮助,以顺利克服研究过程的困难或障碍。

第二,怎样制定计划―――这是“目标”指导。在制定计划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两点:一是要有“长计划”,即制定出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计划,包括完成时间、研究方法、成员分工、最终要实现什么目标、形成什么成果、所需的条件等;二是要有“短安排”,即制定出课程实施的阶段性目标计划,包括课程实施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分配、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尽可能定得详细些,以使今后课题实施能顺利进行。当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再周密的计划都是书面的、静态的,而实际的过程则是灵活的、动态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制定了计划,心中有了数,研究的方向和步骤就会更明确,实施起来也就会更顺利。

第三,怎样搜集资料―――这是“途径”指导。教师指导的重点:一是在学生需要时,提供获取资料的有关途径,如怎样利用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查阅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哪些报刊书籍有相关的资料,哪些网站有所需要的信息等;二是指导学生做读书卡片,将查阅到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以备后用;三是鼓励学生增强信心,因为数学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资料基本上是数字资料,有时数字量很大。所以学生在搜集过程中难免有枯燥乏味的感觉,若此时再遇到困难,就容易产生动摇甚至放弃的念头,此时我们做教师的要及时给予鼓励,肯定他们的付出和成绩,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使研究性学习能够顺利实施。

心态决定着你的思维,思维决定着你的行动,行动决定着你的命运。

上一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探索 下一篇: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