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是解决特殊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2-07-18 11:59:31

动手操作是解决特殊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

【摘 要】长期以来,动手操作总是不能落到实处,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事例阐述了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这一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更轻松。

【关键词】动手操作问题方法

在新课标中提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也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由于动手操作费时费力,总是落不到实处,但从我经历了一次教学挫折后发现,其实动手操作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87页,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长都是36厘米,宽都是18厘米。

(1)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2)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3)拼成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是多少?

初见此题,觉得没有什么难度,于是在三年级四班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收上来一批改却发现许多同学做错了。依据作业分析错误原因原来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怎样拼图,并且学生还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只是简单地计算周长、面积。于是我在黑板上画图讲解,学生们听的津津有味,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讲完后让同学们改错,作业交上来一批改令我大吃一惊,怎么还有这么多学生有错呢?原因到底何在?是我讲的不够仔细?于是我拿出把这道题做错的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错误主要原因还是不理解怎样拼图,不知道到底怎样拼,拼成后的正方形图形边长是多少?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可以把两个长方形的长相拼也可以拼成长方形。回想课堂的画图讲解,学生听得有味,回答也积极,到底问题出在何处?如何来解决呢?

看看学生的作业,看看教材,又看看教学参考书还是没有一点头绪,又翻开听课笔记,忽然眼前一亮,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在乌海听《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情形,讲课的几位老师许多地方都让学生动手操作,是那样的形象直观,既便于学生理解也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么这道题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完成?于是我决定在三年级三班来试试,让学生动手操作。

第二天我将此题改为:有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长都是10厘米,宽都是5厘米。

(1)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2)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3)拼成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是多少?

让学生依据条件,自己动手剪出这样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依据问题,自己动手操作,独立完成这一题目。作业交上来一改,只有个别同学有错,于我找来几个学习中等的同学让他们讲解其解题思路,他们将图形一摆,便讲出其中的道理 。原来动手操作还有这么大的魔力。回想起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解题的场景,确实比老师讲解效果好得多。

课后认真分析原因:其一,动手操作本身能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学生的动手过程,将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的问题解决了。其二,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弱,需要借助实际图形来帮他想象,有想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需要一个过程,动手操作过程就是思维转化过程。其三,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实际操作,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动手操作过程直观形象,便于理解,通过操作很直观,发现拼正方形只能是将长边拼在一起,图形的边长也一目了然,拼成长方形只能是将短边拼在一起其长和宽也很快能算出,那计算拼成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也不困难了。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认为操作费时费力,课堂又很混乱,所以在教学中应用较少,通过解决这一题目,我发现动手操作会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因此我会在今后在教学中,把动手操作当做一种常规学习方式经常应用到教学中来,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我校体育爱好者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