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设计全国第二届设计学青年论坛

时间:2022-07-18 07:08:50

跨设计全国第二届设计学青年论坛

去年首届青年设计学论坛的举办获得了国内设计学界的好评,时隔一载,“跨设计――2010年全国第二届设计学青年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重装上阵,第二次点燃年轻人的篝火,将愉快的讨论继续下去。今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迎来了设计艺术的最佳发展机遇:中国汽车产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的设计行业也在国家的产业转型中寻找着新的契机。但是,充满挑战的机遇往往伴随着压力与困惑。在渴望改变国家形象的同时,如何在全球化的经济语境中重塑中国设计的形象?在中国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问题重重地背景下,如何定义逐渐活跃于各学科交叉地带的设计学学科,推动设计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都成为摆在每一位中国设计人面前的一个充满诱惑的课题。

虽然这些问题在一次论坛上必然无法言尽,理论上的思考也未必会直接地对设计现实产生立竿见影的效应,但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亦非常重要。在本次论坛,来自中央美术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台南艺术大学、海德堡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上海美术馆以及南京艺术学院的年轻学者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设计交流活动。此次论坛的目的是倾听青年的声音、感受新鲜的脉动,在设计学诸多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为中国设计学的发展摇旗呐喊。

在“设计批评研究”的讨论环节中,芦影将研究视角对准设计批评中的主体焦虑,从而揭示了设计批评与其他艺术批评的本质差别,进而指出了设计批评的意义与价值;黄厚石的研究对象是上海世博会激起的网络批评,通过对网络博客这一新载体以及知识精英与普通大众对世博会不同解读的观察,开启了对上海世博会的设计影响力及批评承载力的研究;祝帅以宏观的视野来分析中国设计产业的定位问题,从而指出发展设计产业在实践与理论层面上的重要性。这一讨论环节所提供的论文与演讲充分体现出在青年学者眼中,设计批评这一新兴设计研究领域所具有的重要眭。

在“设计方法研究”的讨论环节中,江牧的研究集中在产品与环境设计中人的安全保障问题;苏欣在研究中将最新的电子“”与传统的把玩玉器联系在一起,去探究它们之间共同的消费心理与器物关系;邹游以一个设计师的角度讲设计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从而提出创造力培养的方法与重要意义。这些研究都从“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人与设计之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

在“中国设计历史研究”和“西方设计历史研究”的讨论环节中,陈彦姝、孙海燕和曲艺对宋代玉器、古琴减字谱、中国基督教书籍等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中的具体案例进行了设计视角的考察;而赵屹、熊和海军的演讲则从宏观的设计制度及设计思想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的设计制度与造物体系进行了解读:袁熙D以全球设计史的视角指出了设计史学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方法:周志详细地分析了哥特式教堂中玫瑰花窗的起源、造型与演变;潘汝清则通过著名设计师雷蒙德・罗维的个案研究展开了美国设计史中设计与消费的关系问题的讨论。

在“视觉文化研究”的讨论环节中,周博、黄猷钦、林素幸、边干惠、朱海辰等学者在电影、广告、摄影、海报中寻找视觉文化中设计元素的表达与意义,充分体现出设计研究越来越与文化研究的领域相重合,不断地扩大着设计学研究的视域与范畴。

在“城市与社区研究”的讨论环节中,季铁、陆江艳、成朝晖对社区综合设计、城市设施以及城市完整的形象系统设计等民生问题予以充分的关注,在充分的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来研究设计在城市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将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不积细沙何以成山川,不汇溪流何以成江河?中国设计学的研究需要这样扎实而坚定的探索。当然,作为一个志存高远的年轻的论坛活动,它在各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希望通过第二届青年设计学论坛摸索出更多的经验,让论坛发挥更多的交流作用,并不断地发掘中国设计学研究的新生力量。

上一篇:设计都市桃花源 下一篇:网店的轻松赚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