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如何上好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

时间:2022-07-18 11:55:56

医学院校如何上好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关键一课。目前,当代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教育功利主义影响下,并不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具有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惯性思维;作为教师,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多实践活动无法开展;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也使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怎样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有效的上好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笔者从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多年,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思政课的课程改革,并将其用之于实践,现将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一、注重“德”的培养

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中除了法律规范之外的最重要的社会规范,它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一个国家的医德水平如何,决定了这个国家的道德底线,因而医学院校的思政课,特别要加强的就是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即医德的教育。

医德的讲授不能照搬书本,不能只讲枯燥的大道理、讲空话、套话,这样只会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医德的教育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将他们引入到体验教学的情景模式中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如通过“去医院看病是否送过 ‘红包’”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同学们自由讨论与发言,从而引起他们对“医生职业道德”这一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通过这种“体验性”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如:选择一些正在发生的医患关系热点、焦点问题,通过对流行影视剧中关于医生形象塑造的讨论,生发开去,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为未来的医生,你们认为医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美德,等等。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大学思政课学习的第一课中就意识到树立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对医学这个职业而言,人文修养不是万能的,但是如果没有人文修养却是万万不能的。只有真正了解生命,才能真正地做到尊重、敬畏和关爱生命。

在我们国家,一线城市的大医院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相差的并不是很明显,差距大的是人文关怀。我们国家医学院校中更重视的是临床知识、临床的技能和经验,人文课程开设的比例很低。这就造成了在我们的医院治病不治人、认钱不认人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实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由于医学中人文性和人文化长期被漠视,医学中人性缺失,迷信机器、迷信技术,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结果。我校的学生主要是以理科生为主,文科的功底不是很好,再加上授课时数、授课内容的限制,不能扩展太多,因而我就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多给他们介绍一些人物、推荐一些书籍,作为参考书目,让他们课下阅读。在课堂里反复提倡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与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网络信息时代,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年时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容易对传统教学方式中灌输的道理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教学构成挑战。因而提高思政课的授课实效,积极地探索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改变教学中“老师条条框框讲道理,学生规规矩矩听道理”的传统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教师要做好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感情,师生之间才能有默契的互动,才能在某一些具体问题上引发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关于爱国主义的专题讲授中,我充分的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精心制作ppt,利用几十张图片展示香港、澳门等地的景色,同时插入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视频与音频资料,利用大家熟悉的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导入教学,当熟悉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同学自然进入主动学习的情境,通过图片与视频的展示,引发他们对香港澳门问题回归的主动讨论,进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第三,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将演讲、小专题等方法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事先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课下准备,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丰富、扩展教师授课的内容,使讲授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系统。

四、引导学生正视社会现实问题

对于一直在老师与家长庇护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小学、初中与高中的教育,大多数传递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内容。社会瞬息万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此消彼长,对于涉世不深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增加了他们认知世界、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难度。

大学时代,是学生价值观念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面对社会的负面新闻,怎样理解这些负面新闻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应该引起我们自己的哪些反思,这些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也是我们每一名思政课教师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不能因为负面而回避,要积极面对,培养学生正视问题,正面认识社会,正面思考负面新闻的意识,进而形成科学的、独立的价值判断方法。

在教学中,结合现实问题,如医德问题、爱国问题等,均可以通过负面新闻的列举,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比如在讲关于医德问题时,我介绍了二战时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医务处处长,医学、哲学双料博士门格尔。通过对门格尔的介绍,使学生们了解到,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好,即使他具备了再高的“才智”,也很难对社会作出贡献。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贯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思想,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大写的人。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彻底贯彻和实施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计划,真正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编辑/李舶)

上一篇:浅析如何运用心理暗示优化课堂教学 下一篇:科学精细指挥 迎接经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