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及疏导

时间:2022-07-18 10:41:40

浅析小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及疏导

[内容摘要]:现在的城市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由于整天众星捧月一般,许多孩子都染上了“娇”“骄”二气,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也不愿听夸奖别人的话,嫉妒已成为一种愈来愈严重的通病。 嫉妒是一种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又不能正确评价他人的不良心理品质。针对这种不良的心理品质,本文主要从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危害、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教师如何疏导学生的嫉妒心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嫉妒心理危害成因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1

嫉妒心理在小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嫉妒是一种心理病态。嫉妒也被人们称为妒忌,据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它伴随着自卑、不满、怨恨的情绪发生。反映在小学生身上,则集中表现为对于同等水平同伴所取得的成绩、进步的嫉恨,也有的是对别人具有的良好的条件等产生的嫉妒。嫉妒一般分为几个层次:1、潜意识中的嫉妒心理;2、对抗性的嫉妒心理;3、攻击性的嫉妒心理。

一、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危害

嫉妒心理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益。当学生在嫉妒他人时,最受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在嫉妒他人时,自己往往处于紧张和不安中。同时,强烈的嫉妒会让自己陷入自伤或伤人的危险境地。会让人放弃自我完善,用仇视的目光贬低他人的成功从而成为一个庸人。嫉妒还会使小学生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倘若一名学生长期处在嫉妒的心境之中,那么他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压抑感,给自己造成莫大的痛苦。如果那位同学一直不能正视别人的优点,不能在别人所获得幸福快乐时自己为之快乐,那他的人生就太痛苦了,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因为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会使他痛苦万分。

二、小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

1、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的自我认识;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各方面人的呵护,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要别人让着,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得到更多的关爱与注意,一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一般对自我评价过高,而对他人评价过低。所以,在别人的成绩与进步面前,又由于很强烈的对比性,不满、怨恨的情绪比较容易产生。当在别人取得的成绩与进步面前感到不安与自卑时,这时它还不属于嫉妒,当这种成绩与进步能足够地引起主体的痛苦的反应时,嫉妒便真正显示出来。而且,独生子女一般占有欲比较强,这也是嫉妒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小学阶段中对“三好学习”的评选获得等。

2、小学生中的较为普遍的攀比心理

攀比是一种缺乏长期目的性的缺乏意义的比较。它折射的是小学生强烈的占有欲,虽然也许它并不需要。盲目的攀比容易使学生产生“我不如人”的挫折体验,而当这种挫折体验具有了明确指向性的时候,这种挫折情绪就转化为“为什么我没有”的嫉妒心理。

3、小学班集体中过于浓重的竞争氛围

在小学班集体的管理中,为了减省管理的难度,提高管理的效率,教师常采用评比、评奖的方式。而且,对于分数过分追求也把学生拉入了一个浓重的竞争氛围。竞争产生强烈的比较,比较产生同伴中的差异,差异容易使学生产生浓重的嫉妒心理体验。

4、过于单一的结果性学业评价

处于一线,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生中最容易滋生嫉妒心理的是学业上较后产生的差异。家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基于学生的学业评价,不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学生的表现,而是经常采用了单一的学业结果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孰优孰劣。这就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十分狭小的比较天地――学业成绩。往往还直接引入了更小的比较天地――分数比较。学生被归整在一个线性的队伍中,比较中的明显的差异也是嫉妒心理产生的重大原因。

三、小学生嫉妒心理的疏导

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孩子战胜嫉妒心理,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了从以下几点入手,比较成功。

1、故事举例,明确嫉妒心理的危害。

既然嫉妒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通存在,又具有一定的顽固性,所对避开它不如让学生正面了解它、认识它。小学生十分适合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了解。如《百雪公主》中的皇后,就提供了一部十分鲜明的嫉妒心理发展史。首先是错误的自我认识(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后来不能容忍别人的长处(知道白雪公主是最美丽的女人,后来要求猎人杀死它);紧接着嫉妒心理一再激化,(多次迫害,多次得知失败);最后被嫉妒所吞噬,(妒火中烧,化为灰烬)。在对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位皇后外貌美吗?(美),是什么最后毁了它呢?(是嫉妒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种浅显的故事,同学一听就懂,也很容易就可以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这样可引导学生要正视自己的嫉妒心理,对它要有一定的约束与控制,不能放任自流。

2、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小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3、淡化班级过于浓重的竞争氛围,强调合作基础上的竞争。

在一个浓厚竞争氛围的班集体中,学生的心理体验是紧张的,时刻担心自己落在后面,所以营造绿色的班级心理场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通过各种活动来营造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多提供合作的机会,更好交流的机会,如各种主题班队会“今天我是小主人”“快乐大转盘”……这些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得到表现的满足;另一方面,在各种班级活动中,教师应该树立“人人都是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都有均等的表现与接受个别辅导的机会。让每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竞争是必然的,也是符合自然的取舍的,但是,合作更为可贵。应该在合作的基础上强调健康的竞争,这种竞争是有终止的,而不是无休无止的学习竞争。教师可以设立一个目标进行竞争,即把长期的竞争划分为小阶段的短期竞争,如把学期的成绩竞争比较划为单元的学业成绩比较。比较好地避免了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失败,嫉妒的情绪中,更有利于学习上合作的提倡。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单纯、幼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可塑性极强,针对这些特点,帮助小学生克服嫉妒心理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总之,教师一定要做好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疏导学生的嫉妒情绪,帮助学生摆脱嫉妒心理的束缚,满怀信心地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高中物理课程资源利用刍谈 下一篇:《竹林七贤》专题培训的教学设计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