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时间:2022-09-18 12:21:23

久太久,多少次,问自己到底要讲什么?应该怎样讲?但是很遗憾,课讲完了,我依然如鲠在喉,某些要宣泄的东西依然没找到合适的点。

民族团结课上,回族学生给我们展示的一节课,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民族的悲哀,博大但是与底蕴已断,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信仰。但是作为汉族的我们呢?中打到一切牛鬼蛇神,破除所有封建迷信。我们求的神,拜的佛就这样成了“泥菩萨”。二战以后,地球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当人类的脚步第一次踏上月球时,当遥远的太空第一次展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时,所有自然中不可知的美好想象,所有被赋予神迹的事物所带给我们的信仰和寄托,就这样不着痕迹的弱化了。从最开始的“敬鬼神而远之”到现在的无神论,中国人的信仰就这样在科技的进步中不见了。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享受到很多,也让我们承受了很多,我觉得时代在召唤信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也在召唤信仰。而流淌在中华大地上5000年的历史文化中,我们应该能够找到一个切合点,传承发扬起来。

这时,我看到《采薇》,不得不说非常不喜欢人教版这样“断章取义”的肢解这些美文。我打算尝试运用儒释道的精神禅意去衔接这首诗。“上善若水”“仁义礼智信”“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不奢求能达到什么效果什么目的,只是想给孩子们一点感觉,给他们打开这一扇能够固守内心的窗。

开始布置预习作业,让孩子们去找相关的资料,这是一个宽而又宽的范围,能找到什么,等获得什么,这就要看每个学生的立意点,敏感度了。在预设感悟情感的问题的时候,我突发其想应该让学生去按照哲学命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到到哪里”去思考。还有预习时候的说图,想象场面,还有查找相关的诗句......这些都零零散散的布置下去了,我的网也就这样没有边际的撒了开去,能捕到什么?我实在是不敢想象!

我开始战战兢兢的预设自己的课堂,学生也陆续在我的空间留言,或许他们不懂,但是他们确实感受到了很多复杂的情感,而且在他们不自知的情况下,说了很多我们觉得有道理但是又惊讶万分的话!

像是轮回一般,他们的感悟因为深刻而开始“空”,我开始把他们往回拉,往这首诗歌的具体意境中拽。

我觉得这节课最应该的流程就是读,说,赏析。比较专业的赏析在我们班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很在行了。但是,这样就要造成在课上至少拿出2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书写,讨论。我改变了这种策略,打算继续冒险尝试。

开始上课了。

一、导入时,我直接出示一张“春柳”的图片,学生说感受。

这个时候板书:柳乐(快乐)

接着,顺势而出:100年前李叔同的《送别》1000年前柳永《雨霖铃》1500年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指名读,这个时候学生已经进入离别的情境中。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共同点。是的,都有柳,古人折柳相送,别离苦。(板书:哀)

这时,我引题: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而根源就在3000年前的《采薇》

二、我读一遍,学生正音,分平仄。

齐读,想象诗的画面。

学生说,补充。

三、小组合作。

出示文本中“我”去和归的两幅图,并命名《爱别离》《求不得》。结合诗句、图画下的题目,任选一幅图,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准确、通顺、优雅的语言进行描绘。(提示:何时?何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此前,学生已经查找了相关的佛教七苦,甚至有学生给我留言:求不得分两种,一是得到复失去,一是可望不可及。那么,对于诗中的形象“士卒”呢,到底是哪一种?还是兼而有之?

很顺利。小组汇报,评价。其中,马宝庆同学在“求不得”环节中开始补充到:采薇,采的是思念,而这思念就像薇菜一样,在心底有最柔嫩的开始,慢慢茁壮成长,最后蔓延开来。对于这个士兵,他想留在家里,却不得不走,这是过去不可得,他在战场上想要回家,却回不去,这是现在不可得,当他终于踏上归途时,对于家人是否存在的恐惧,对于前途的渺茫,这是未来不可得。由于狁之故,让他得不到亲情,爱情,友情,由于狁之故,让他得不到现在的团聚。这使得“我”如同野生的薇菜一样,生死枯荣,爱别离,求不得,都是一种经历,或许,红尘不可留恋。

其实,采薇本来就寓意相思。我还没说,他已经敏感的觉察了出来。掌声开始响起,他一边说,我心里在大声喝彩!这次评价的机会,我没留给学生,自己抢了过来。极力压制着自己的激动:我送马宝庆一个字:禅!送他两个字:禅意!送一个不贴切的词:博大精深的马宝庆!(学生开始笑)

接下来,孩子们都开始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话语描述自己的感受,而到袁有辰小组时,他们起来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从军离家见杨柳,

春风轻轻把柳吹。

薇菜把把我来思,

想要返乡卸甲归。

无妻无子无父母,

回乡途中雪纷纷。

天空有泪为我流,

载渴载饥行路上。

落叶归根心凄凉,

我心伤悲谁体会!

掌声再起。他骄傲的问,谁能给这首诗歌起个名字,大家开始热闹起来了,有的说《泪纷飞》,有的说《别离》,有的说《思乡》,听到这我灵机一动,应该倒过来,学生念到《相思》。袁有辰说,老师,我们决定用《相思》这个题目。好吧,我很荣幸。

最后,出示汉乐府《十五从军行》,学生开始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采薇》。

一咏三叹的读。

悲伤的情感已经融满了课堂。

开始总结,我回到了课的开始,柳本来是美的,让人愉悦快乐的,而用这样美的事物承载哀伤的情感,这就是反衬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随后出示《采薇》的填诗训练。学生的表现很不错,都知道要把寓意相反的四字词语填进去。

于丹说,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也许人的年岁越长越需要这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也许这才是我们的信仰。

诗意语文,以诗解诗。古诗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是“读准确、流利,理解,背诵”这样课堂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该如何摆脱刻板的面孔,尝试着用丰富的情感溶化几千年时间的悠远?怎样让孩子们以自由的姿态激扬文字,感悟江山破碎的至真哀怨,壮士人子的离情悲欢?

课结束了,我还是有一点纠结。有点混乱,有点不甚明了。这节课,应该再好好的磨一下。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及规划策略 下一篇:论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