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研究

时间:2022-07-18 07:37:03

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相关试验展开分析讨论。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12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将其作为A组,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作为B组,32例冠心病患者,将其作为C组,29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将其作为D组,另选同期我院所收治3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其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A、B、C三组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微粒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Ρ0.05。

结论:在对血栓性疾病进行临床诊断时,血小板微粒含量的测定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对血栓性疾病进行临床诊断时,可以对血小板微粒水平的测定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关键词:血液血小板微粒临床检验血栓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38-02

血小板作为血液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主要作用就是止血以及凝血。近几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血小板微粒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2]。因此,对患者血液中血小板微粒的水平进行检测,对预防以及诊断血栓性疾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对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深入了解,本研究将对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125例患者以及35例健康者的血液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12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有55例女性,70例男性,患者的年龄为23~81岁,平均年龄为53.2岁。其中有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将其作为A组,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作为B组,32例冠心病患者,将其作为C组,29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将其作为D组,另选同期我院所收治3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3~81岁,平均年龄为53.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用0.8mm以及3mm的标准球来作为内参来对血小板微粒进行检测,其具体步骤为标本制备―血小板免疫荧光标记―定位对照―FCM测定。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来进行表示,并用t来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Ρ0.05说明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B、C三组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微粒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Ρ0.05。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在人体的血液循环中,存在大量的细胞来源微粒,当人体出现不同的疾病状态时,微粒数量及其相关抗原的成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3]。在对血栓性疾病进行临床治疗时,通过对这些微粒进行定量研究,对了解人体的止血生理以及病理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在对血液中的微粒进行检查时,流式细胞术最为常见,本研究中也是采用此种方法来对患者血液中的微粒进行检测的。有学者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大部分疾病均会引起血液微粒改变[4]。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微粒与正常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血小板微粒含量进行诊断,可以及早发现患者潜在的某些疾病。

综上所述,在对血栓性疾病进行临床诊断时,血小板微粒含量的测定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对血栓性疾病进行临床诊断时,可以对血小板微粒水平的测定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郭园丽.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结果[J].健康大视野,2013,21(3):131-131

[2]蒋铭.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7):178-179

[3]周延美,周延英,唐延辉等.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检验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42-43

[4]徐朝霞.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3-4

上一篇:动脉血气剩余血用于危重患者生化检验的临床应... 下一篇:浅谈中药炮制的意义及重要性